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原发或者继发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念珠菌是其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中白色念珠菌病和热带念珠菌病的致病力最强。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病人增加,特别是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及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糖尿病患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口腔念珠菌病日益常见,其危害性引起人们重视。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身体衰弱者,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唇等。
可原发或继发于假膜型,又称为抗生素口炎、抗生素舌炎。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及HIV感染者,且大多数患者原本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
本型又称为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
又称为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
本病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唇炎,多发生于高龄(50岁以上)的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两侧发病,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
这是一组特殊的念珠菌感染,目前已证实是其与自身免疫调节基因缺陷有关。
多表现为假膜性和红斑性,可急性或慢性。
念珠菌感染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念珠菌为单细胞真菌属隐球菌科,研究证实25%~50%的健康人,其口腔、消化道、阴道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时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念珠菌,故称其为条件致病菌。
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HIV感染的患者、口腔黏膜疾病(如扁平苔藓、慢性红斑狼疮等)患者,易患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卫生不佳、活动义齿使用不符合健康要求者,都会增加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风险。
吸烟、饮酒、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易患口腔念珠菌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易患口腔念珠菌病。
摄取食物中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维生素A等。
大约45%~65%的健康婴儿及30%~80%的健康成人都携带念珠菌,当某些条件适宜时念珠菌数量增加会引发口腔念珠菌病。婴幼儿、年老体弱者、糖尿病患者、全身应用抗生素、配戴假牙者等人群易患病。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病人增加,特别是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及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器官移植、糖尿病患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口腔念珠菌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国念珠菌感染已经成为血液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高居第四位,念珠菌败血症病死率逐年升高。
婴幼儿不会自行刷牙、维护口腔卫生,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反复使用易导致念珠菌感染从而患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年老体弱者、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念珠菌毒力增强,大量繁殖导致患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易患口腔念珠菌病。
配戴活动义齿,但假牙使用习惯不符合健康要求导致口腔卫生不佳,会造成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等,主要体征为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片、口腔黏膜发红、口角失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糜烂较少见,仅见于口角及极少数唇红部,在红斑的基础上发生皲裂及糜烂,发病的主要部位是舌背、口角。
多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发生率为4%。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唇等。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如白雪的柔软小斑点,如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
临床表现为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呈鲜红色并有舌乳头萎缩,双颊、上颚及口角也可有红色斑块。
本型又称为义齿性口炎,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患者。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可查到白色念珠菌丝和孢子。
又称为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内引起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
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也可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极类似腺性唇炎,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两侧发病,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同时可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
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特点是多从幼年时发病,持续数年或数十年,易于复发,常伴有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的口腔念珠菌感染十分常见,多表现为假膜性和红斑性,可急性或慢性。
对于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深部真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原发或者继发口腔黏膜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如果口腔内持续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口腔内如持续出现白色假膜样改变,黏膜发红、发亮或舌苔消失,光滑如镜面,并有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等症状,应及时于医院就诊。
患者可就诊于口腔黏膜病科或口腔科。
有哪些症状?
症状持续多久了?
有无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使用过什么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
是否配戴活动假牙?
是否吸烟、饮酒、有哪些饮食习惯?
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
病损区及义齿组织面涂片检查,看镜下是否能够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
临床取材培养念珠菌的方法较多,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唾液培养、含漱培养。取检应尽量快接种,最好定量。
可作为念珠菌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对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应取活检,并用PAS染色检查有无念珠菌菌丝,而且应观察上皮有无异常增生。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特点并且结合真菌学检查明确诊断。由于健康人有带菌状态,因此综合考虑十分重要。
治疗主要通过抗真菌药物控制真菌,改善口腔环境,同时注意保持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由于念珠菌不适合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用碱性溶液漱口可以起到抑制念珠菌生长繁殖的作用。本药是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用于哺乳前后擦洗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断念珠菌的生长繁殖。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使用防止复发。
氯己定具有抗真菌作用,可选用0.2%溶液或1%凝胶涂布、冲洗或含漱。
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杀菌活性分子态碘制剂,抗炎杀菌能力强而且适合于混合感染,碘过敏者禁用。
本药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不易被肠道吸收,多用于皮肤、黏膜及消化道的念珠菌感染。
本药为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真菌药,可局部使用,如硝酸咪康唑贴片、凝胶或霜剂,亦可作为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该药极易溶于水,口服完全吸收,生物利用度高。此药在肾小管内重吸收,半衰期30小时。
主要用于治疗表浅真菌感染,可治疗80%以上的表浅皮肤及黏膜真菌感染,其作用强于酮康唑。
对于念珠菌白斑中伴上皮异常增生者应定期严格观察白斑的变化,定期复查,若治疗效果不佳或为中度以上上皮异常增生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身体衰弱、有免疫缺陷或与之有关的全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念珠菌感染患者以及慢性念珠菌病患者,需辅以增强免疫力的治疗措施,如注射胸腺肽、转移因子等。
口腔念珠菌急性感染主要在黏膜表层,病程短,经抗真菌治疗后效果好。一般2~4周后可痊愈,不易复发。慢性感染则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特别是增殖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如念珠菌白斑可发生恶变。研究显示与念珠菌有关的白斑多数为非均质型,5%~10%会发展成癌。
能治愈,但是增殖型念珠菌病,如念珠菌白斑有恶变可能。
一般无生命危险,但存在恶变可能,治疗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定期复查,每三个月复诊一次,病情变化随诊。
以清淡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瓜果蔬菜、谷物、鸡蛋等。
避免食用影响机体恢复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口腔念珠菌病患者需要加强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并且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适当降低工作强度,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适当运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去除不合适的活动义齿。
患者应戒烟、戒酒以防加重病情。
积极治疗全身性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复诊时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及念珠菌培养,检查是否还有念珠菌存在繁殖。如果念珠菌病发展为对增殖型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治疗、密切随访,防止癌变。
口腔念珠菌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营养均衡,常用饮食餐具注意消毒,改正舔唇、吮舌等不良口腔习惯。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更应该注意以上事项。
经常用温开水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保持干燥,产妇乳头在哺乳前最好用1:5000盐酸氯己定溶液清洗,再用冷开水擦净。
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4323点赞
[1]李娟.口腔黏膜病患者白色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13):67-68.
[2]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3-110.
[3]纪悦.老年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治与预防[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11):10-11.
[4]刘斌,张艳辉.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体征与治疗[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4):312-313.
[5]展宏刚,张嵩,朱辉,宋英莉,韩新海,张鲁春.口腔念珠菌病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432-434.
[6]张珺,董婷婷,逄丹.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感染调查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0):131-13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