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综合征是脑外伤3个月后仍然存在如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表现,其中以认知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最为显著。脑外伤后综合征最常见于轻度脑损伤,也可能发生在中度和重度脑损伤后。作为一个慢性病,无论是发病的过程还是治疗和康复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其基础病理生理学尚未明确。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头晕、头痛对症进行止痛治疗,失眠、健忘则进行助眠和情绪安抚等。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理论,一些人认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是由脑损伤直接引起的结构性和生物化学性疾病,而其他人则主张其起源于心理因素。有可能两种机制均存在,尤其是它们可能对病程的不同时段和不同症状可产生不同影响。
颅脑外伤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对大脑的损伤,且该损伤多数是不可逆的,引起该区域功能障碍,进而表现为失眠健忘、头晕、头痛,严重者甚至出现癫痫、失忆等重症。因此,本病主要病因是外伤导致的大脑损伤。
是脑外伤后极易发生的情况,创伤过程中对于大脑的损伤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局部血管痉挛等情况时,会导致短时间内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大脑的缺血、缺氧。
在动物头部损伤模型和人类神经病理学研究中,已经证实了一些结构改变和生化改变。一项研究利用MRI比较了19例轻度脑损伤(损伤后一年)患者与22例匹配对照者的区域脑容量,相比对照组,患者组可见全脑萎缩。
是本病的病因之一,特别是创伤后经历家庭重大变故,或者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
研究报道,在一些国家和儿童中,脑外伤后综合征发生率非常低(甚至为0),这提示社会文化因素在脑外伤后综合征发病机制中具有显著作用。
手术过程对大脑的损伤可能是是本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也可促成本病的发生。
脑外伤后综合征通常见于脑外伤后患者。
30%~80%的轻至中度脑损伤患者会出现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某些症状。
30%~80%的轻至中度脑损伤患者会出现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某些症状,女性性别和年龄增长是脑外伤后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脑外伤后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乏力、易激惹、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丧失和对噪声敏感等。这些症状在各研究中报道比例不完全一致,取决于患者临床情况及损伤时间等。
如昏迷、不省人事,对于亲属等关系较近的人表示陌生等短暂性失忆等意识障碍表现。
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表现,但会随着意识的好转而逐渐恢复。
头痛在轻度脑外伤患者中的发生率差别很大,估计为25%~78%。相较于严重创伤患者,轻度头部损伤的患者中头痛患病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约一半患者在轻度头部损伤后出现头晕。
约1/3的轻度损伤急性期患者和约一半的慢性期患者还诉睡眠障碍,通常为失眠。最常见表现为白天睡眠过多、睡眠需求增加和失眠。偶有患者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期间异常运动或行为(例如梦呓、磨牙和梦境表演)以及睡眠呼吸障碍。
超过50%的患者在轻度脑损伤后报道人格改变、易激惹、焦虑和抑郁。患者发现自己不能忍受噪声、情绪激动和人群,并且更易受到酒精的影响。家庭成员可能会报告患者似乎更加唐突、好辩、顽固、固执己见或多疑。患者也报道记忆力和注意力受损,这些症状在损伤后不久最为突出,在随后的数周或数月消失。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惊恐障碍和抑郁。
脑外伤后综合征总的治疗原则为心理疏导和对症支持治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具体症状可以在药物的作用下得到有效的缓解,而癔症类后遗症有时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来治疗。
出现轻微的头晕、头痛、恶心等神经系统表现时,即便出现的频率不高,症状不是很重,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明确病情和控制疾病进展。
如果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相对比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稳住生命体征的前提下进行之后的康复治疗,切不可忽视病情而危及生命。
出现癔症性后遗症,如时哭时笑、自闭不语等,需要及时就诊于心理医师门诊,在其正确的疏导下帮助病人面对病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出现癔症性后遗症,如自言自语、急躁易怒等症状时,应就诊于精神心理科。
目前主要以什么症状为主?
从颅脑外伤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还有没有别的症状吗?
有没有吃过一些药物?
有没有别的精神类疾病史?
体格检查作为常用的、最方便的检查手段,对于本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特别是患者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要进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而颅脑外伤相对较重的患者度过危险期后,需要进行完整的神经系统查体,并进行哥斯拉评分。
为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腰椎穿刺术作为判断颅压是否增高的直接指标,是当患者剧烈头痛等相关颅压增高症状出现时及时判断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同时也能够在颅内有脓液或血性液体时及时引流,避免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
脑脊液检查大多属正常范围之内,少数病人压力可稍高或稍低,蛋白定量可稍增高。
本病的主要诊断标准较为复杂,因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可以发生于其他疾病,结合患者脑外伤病史以及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但针对一些患者也需要提出个体化试验。
如果患者出现偏瘫类症状时,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等,未必是脑外伤后综合征,需要行头颅CT才能予以鉴别。
颅内转移瘤得一些症状如失语、性格改变等,也有可能被误诊为脑外伤后综合征,因为两者均有此类表现,需要行相对应的影像学检查,甚至需活检才能鉴别。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仅会出现在本病,也会出现在颅内感染当中,因此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予以鉴别。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的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可以予以营养神经性药物,改善症状即可。如果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则需要降颅压、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如果出现自闭不语、烦躁易怒等表现,则需要精神科医师对症治疗,进行及时得心理疏导。
胞磷胆碱钠胶囊主要治疗颅脑损伤及脑血管意外造成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能有效改善诸如头晕、头痛、精神不佳、神疲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本病又良好的治疗效果。
脑蛋白水解物片是一种大脑特有的肽能神经营养药物,主要适用于中枢神经,改善神经元的代谢,并且能保护神经细胞免受缺血和神经毒素的损害,有效改善脑外伤综合征的多种神经系统症状。
洛索洛芬钠片的主要作用是消炎、镇痛,本药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片临床上主要用于脑供血不足、椎动脉缺血等疾病,对于本病的耳鸣、耳聋、头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同时也可以预防癫痫。
本病暂无需手术治疗。
关心患者病情,悉心开导,解除病人对“脑震荡后遗症不能医治”的误解。
对患者的病痛应表示关注,耐心开导,解除其忧虑,使病人树立信心,才能认识疾病、战胜疾病。
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生活环境,避免外界的各种不良刺激。
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化,纠正不良习惯和嗜好,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则更有益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康复。
可以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常用的中成药有安神补心丸、天麻素片、安宫牛黄丸、脑宁糖浆、脑震宁等。
也可采用理疗、针灸等措施。
对于大多数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症状在一个月内可缓解,在许多病例中可完全消失。初次就诊时症状负担越重,则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的风险似乎越高。绝大部分患者到3个月时基本上恢复,少数患者(10%~15%)的症状可持续一年或更久。
多数情况下脑外伤后综合征可以治愈。
脑外伤后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以性格改变、癔症样反应以及失语、偏瘫等为主要后遗症表现。
患者治疗过程中于每3~6个月进行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饮食调理以加强营养、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为主,患者宜进食水果、蔬菜,可适量进食高营养的食物。
宜清淡,如水果、蔬菜,宜进食一些高营养、高蛋白的食物。
忌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护理以观察病情、促进康复为主。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进一步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口服用药认真明确所有药物的剂量及用法,按时、按量用药。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需密切注意治疗过程中有没有病情继续恶化。
脑外伤后需积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配合医生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同时出现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时,及时联系医生,早发现、早治疗。
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以及心理健康检查,是本病的主要前期筛查方式。
饮食以水果、蔬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恶化及时联系医生。
4978点赞
[1]赵海翔,曾海军,谭红兵.脑外伤综合征药物合并心理疗法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03):60-61.
[2]韩怀忠,曹学成,王玉华.心理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01):51-52.
[3]韩晓玲.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护理[J].家庭生活指南,2020(04):113.
[4]姜蔼玲,李嫦,庞国防,陈秀琼,黄澄,周苗,秦娇琴,何丽艳,胡才友.脑外伤后综合征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9,17(04):102-10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