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期的常见神经发育障碍,以注意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造成患者的学业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有很多安全有效的方式,如社会心理学、行为学疗法和药物疗法都可用于控制该疾病的主要症状。
多动症根据年龄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般在12岁之前发病,儿童患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别的东西所吸引,并且动作较多严重时可以影响到学习能力,甚至还会伴发精神心理障碍,比如出现学习能力障碍、品性障碍等。
儿童多动症延续到了成人阶段,除儿童青少年多动症的表现外,往往还伴发有持续性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定等,危害比儿童青少年多动症要高,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学习、工作、生活以及社交等功能障碍。
多动症的病因复杂,多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轻微脑损伤等有关。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可能为多基因遗传,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该障碍和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该障碍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为慢波活动增加。脑电图功率谱分析发现慢波功率增加、α波功率减小、平均额率下降,提示该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
母孕期、围生期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脑损伤,可能是部分患儿发生该障碍的原因,但没有一种脑损伤存在于所有该障碍患儿,也不是所有有此损伤的儿童都存在这一障碍,而且许多患儿并没有脑损伤的证据。目前认为早产、低体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膜炎、脑外伤、甲状腺功能不全与多动症有关。
有研究表明该障碍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包括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降低、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磁共振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的减小,功能核磁研究报道该障碍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不良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如经济过于贫穷、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等均可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该障碍可能与锌、铁缺乏,血铅增高有关,食物添加剂可能增加儿童患该障碍的危险性。
国外报道学龄儿童患病率3%~5%,国内患病率1.5%~1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者性别比(4~9):1。
此病好发于12岁之前的儿童,男生患病人数多于女生。
多动症的主要症状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性,成人的症状为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安静,常合并反社会人格、物质滥用、抑郁和焦虑障碍。
注意缺陷是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主动注意的缺陷,被动注意可以正常或强化。在需要集中注意的环境和任务中,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能相应的水平,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散。听课时容易走神、开小差,做作业时不能全神贯注,边做边玩、拖拖拉拉。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经常丢三落四,丢失学习或生活用品。
活动过多是多动障碍的另一核心症状,表现为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过分不安宁和小动作多、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东张西望、摇桌转椅、话多、喧闹。
表现为对信息处理缺乏延迟反应,容易激惹、冲动、行为冒失、不怕危险、不顾后果、易抢嘴插话,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经反复教育也不会汲取教训。
由于患者注意力不能集中,呈现一种漫无目的的学习状态,并且影响听课质量、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最后导致患儿的学习成绩与患者年纪水平不符。
部分患者在进行精细动作如抓筷子、扣扣子、系鞋带以及穿脱衣服不灵巧等现象,同时会出现协调运动等方面发育不良。
多动症在成人期常见有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安静。
注意不能集中主要表现为很难维持注意力,在开会、阅读文字等工作中分心、走神。做事拖延、缓慢、效率低,以及时间管理差、组织和安排工作无序。
多动冲动的主要表现为无效率的工作狂、计划过多、很难持久、擅离职守,不喜欢需要安静的工作或环境,爱冒险,常持续不断地活动,造成工作和家庭内环境混乱和紧张。
讲话多,常接话茬或插话,未经许可随便使用他人物品。干扰或插手别人正在做的事,难以耐受挫折,常发脾气,离婚和辞职几率高,人际关系差。事业往往不成功,社会功能和认知缺陷,常合并反社会人格、物质滥用、抑郁和焦虑障碍。
当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可至儿童心理科、精神心理科就诊,进行行为评估量表、临床会谈、体检等检查进行确诊。
存在家族史的儿童如出现典型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应及时就医。
成人如长期出现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走神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儿童可至儿童心理科就诊,成人需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有这种情况?
哪些症状比较明显?
是否存在家族史?
之前是否去医院进行治疗?
一些标准化的行为等级量表广泛应用于区别多动症患儿和正常儿童且效果良好。医师应广泛收集信息,尤其是从父母、老师,甚至其他抚养人那来判定症状的普遍程度。这些量表有助于症状的量化及症状普遍程度的评定,但却不足以单独用来诊断多动症。
临床会谈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这些症状是否源于一些类似多动症的疾病,回顾孩子的健康史、发育史和家庭社会史时应着眼于下列因素:
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或完整性的因素。
可能提示存在慢性疾病或感觉损害的因素、可能影响孩子正常功能的药物。
破坏性社会因素如家庭不和、环境压力、虐待或忽视都可能导致多动或焦虑。
若一级亲属患有多动症、情感或焦虑障碍、学习障碍、反社会性障碍或酗酒、滥用药品,这种家族史提示该儿童患多动症和伴发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目前多动症还没有特异性的筛查法或实验室检查,但是认真的体检可以发现一些促进行为或学习障碍的因素,如慢性疾病、感觉损伤或基因先天缺陷综合征。若出现高血压、运动性抽动、共济失调或甲状腺疾病治疗多动症时应禁用兴奋剂,而且应进一步对疾病评估。精细运动协调延迟,和其他“软征象”很常见,但对于帮助诊断多动症还不够特异。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一个非常有组织或新环境中的举动,并不能代表他在家里或学校里的典型行为,单靠诊室内观察到的行为会导致错误的诊断。
针对一般智力和学习成果的标准化测试,可提示精神发育迟滞或特殊的学习障碍。儿童实际能力与老师的期望不一致,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或不恰当行为,连续作业测验有助于确定多动症的诊断,但不足以单独用于确定或否定诊断。
多起病于童年期(12岁以前)。
注意障碍、活动过多和冲动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在居家、教室、公共场所等两个以上场合出现明显临床表现。
症状对学业、人际关系、职业等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排除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疾病,症状不能用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人格障碍、物质过量或戒断等精神疾病所解释。
智力测验能了解患者的智力水平,并观察患者在测验过程中注意缺陷的情况。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多动症部分患者的智商低于平均值或在边缘智力范围,多数患者言语智商高于操作智商,注意集中分量表得分较低。
临床评定量表既有助于诊断,也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常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问卷、教师用问卷和简明症状问卷三种形式。
患者常伴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的症状,特别是轻度智力低下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鉴别要点是通过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注意缺陷症状改善以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的学业成绩能够明显提高,达到与智力相当的水平。而智力低下者的症状难以改变,学业成绩无明显提高,始终与智力水平相符合,同时还有语言和运动发育迟滞,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普遍偏低等特点。
品行障碍的反社会性行为、攻击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等临床表现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学业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的多动和冲动也可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和斗殴等问题。但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在学龄前起病,患者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注意缺陷和学业困难,经过药物等治疗以后病情能够明显改善,据此与品行障碍相鉴别。部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同时合并品行障碍,则应当做出两种共病的诊断。
患者在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时都表现随意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下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也有情绪不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情绪低落和兴奋的特点,因此两者有时容易混淆。鉴别要点是心境障碍患者病前没有注意缺陷等症状,起病年龄一般在学龄期以后,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发病后主要症状是情绪问题,经过治疗情绪障碍的症状改善以后注意缺陷的症状也随之消失。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起病在12岁以前,表现为长期持续性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多。
孤独症多数患者伴有注意缺陷、活动过多等症状,但是孤独症患者还表现明显的言语发育迟缓、人际交往困难、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等症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缺乏这些临床表现,可与之鉴别。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四肢或躯干肌群不自主地快速、短暂、不规则的抽动,如挤眉弄眼、耸肩、歪颈挥手、蹬足和扭动等,也可以伴有不自主的发声抽动,易被误认为多动。通过仔细地精神检查可发现抽动症状的临床特点,容易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鉴别,但需要了解抽动障碍患者约20%合并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在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可能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纪律活动过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容易与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相混淆。但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症状,如幻觉、妄想、情感淡漠、孤僻离群、行为怪异等,而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不会出现这些症状,据此相鉴别。
多动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哌甲酯控释片和托莫西汀为主。心理治疗以社会心理干预、行为矫正训练、认知行为治疗为主,治疗周期较长,具体恢复时间还需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决定。
常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和托莫西汀,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中枢神经兴奋药有哌甲酯速释片和哌甲酯控释片,一般用于6岁以上患儿,6岁以下和有癫痫者慎用。
哌甲酯控释片是目前有短效剂和长效控释制剂两种类型,有效率75%~80%。药物不良反应有食欲下降、恶心、腹痛、入睡困难、情绪不稳、烦躁、易怒、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等。目前研究认为长期治疗对儿童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仅仅在治疗早期出现体重下降。在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定期监测身高和体重的情况下用药,一般不会出现生长发育受阻。对有潜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猝死危险性升高,在用药过程中应警惕。该病情采用药物假期的使用方法,即每周六、日及节假日停用,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但可能会降低疗效。用药早期应每周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当病情稳定,可每3~6个月随访评估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托莫西汀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疗效与哌甲酯相当。托莫西汀的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疲劳、食欲减退、眩晕和情绪不稳,少数有失眠嗜睡等不良反应,同时还需要监测自杀风险。药物在短期内对患者的身高和体重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在使用过程中应当监测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
采取解释、疏导、安慰和鼓励等方法,与患儿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教育,帮助了解该病和其对学习、行为、自尊心、社会技能或家庭功能的影响。改善患儿与家庭、同学、老师等的关系,减少破坏性行为,增强自信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
采取有针对性的单独或集体训练方式持续训练,树立矫正原则,可采取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结合进行。正性强化是当患儿的行为达到希望的目标时予以奖励,使良好的行为得以持续。负性强化是指患儿行为未达到目标时,让他承受相应的后果。行为训练还可以采用消退法,即家长和老师对患儿的不良行为予以漠视,使该行为长时间得不到注意而逐渐消退。
主要解决患者的冲动性问题,主要内容有让患者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预先估计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在至少80%的受累儿童中,多动症的症状可持续至青少年者约70%,持续至成年约30%。有证据表明,经过积极的治疗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显著改善,且多不会影响寿命。若治疗不及时、不专业,患者可能出现症状加重至难以自控的程度。
经过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学、行为干预后,大多数患儿的症状都有显著改善,部分患儿可以治愈。
多动症进行积极的治疗一般不会危害人的生命。
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需7天进行一次复诊,对药物的用量进行调整。非药物治疗的患者具体复诊时间及复诊项目,需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多动症患者在饮食方面没有特别绝对的禁忌,但如果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多动症可遵医嘱饮食,如根据自身需求补充含有锌、铁的食物,注意避免使用含有食品添加剂多的食物。
如果是因为锌、铁缺乏引起的,可在饮食中注意补充。多食含有锌、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坚果等。
如果是因血铅增高引起的,需要注意避免进食含铅过高的食物,如松花蛋、铁皮罐装食物等。
需要尽量避免富含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如膨化食品、饮料等。
多动症日常生活中注意药物的使用,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注意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可以有效帮助患者。遵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及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
了解清楚哌甲酯控释片和托莫西汀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调整药物的用量。
心理治疗和环境改变对多动症患者也非常重要,注意家庭环境的调整和学校教育。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遵医嘱用药,及时进行调整。发现行为异常时,及时到医院复诊。
多动症未发现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日常生活中注意教育方式以及饮食营养。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多鼓励儿童增加自信,避免脑损伤等可能减少发病。
多动症目前未发现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以下方面可能会减少发病率:
避免出现脑损伤,注意儿童安全;
孕妇在怀孕时避免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等;
注意儿童教育,避免对其心理刺激,多鼓励儿童,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不要挑食,避免食用含铅过高的食物。
4792点赞
[1]陈光福.实用儿科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23-540.
[2]李国华.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369-412.
[3]李凌江,陆林主.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43-24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