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并发症,仅次于胃十二指肠穿孔、出血。本病主要由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或幽门管溃疡瘢痕愈合,导致胃幽门部位发生梗阻,致使胃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呕吐后缓解、呕吐物为隔夜宿食。本病常导致患者的营养和水电解质失衡,需立即行手术治疗。瘢痕性幽门梗阻是溃疡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之一 ,手术后通常预后较好。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病因十分明确清楚,由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长期反复侵蚀黏膜,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形成瘢痕狭窄。除此以外,幽门处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可引起局部痉挛水肿也可引起梗阻症状。本病好发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及胃肠功能异常人群,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以诱发本病。
早期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愈合过程中,过多瘢痕组织形成,使幽门狭窄,同时慢性溃疡引起幽门括约肌痉挛、肌肉肥厚、急性炎症和水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幽门梗阻,此时损害为暂时性、可逆行的。随着溃疡反复侵蚀,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幽门梗阻从不完全性梗阻逐渐发展为完全性梗阻。
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激素治疗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易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破坏,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道黏膜,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引发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我国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在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最常见。好发于有长期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患者和胃肠功能异常人群,任何年龄段均可患此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在愈合过程中,溃疡炎症和瘢痕性狭窄会引起周围组织粘连使得幽门狭窄。
胃肠功能不适,会加大胃消化吸收负荷。长期消化不良、便秘、嗳气等引起胃容受舒张功能下降,造成食物积聚在胃幽门,黏膜水肿引起反射性幽门环形肌收缩,使幽门通过受阻。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反复呕吐,随病情进展,此病还可并发代谢性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在早期上腹部常有饱胀,溃疡疼痛的节律性发生改变,逐渐变为无明显节律的上腹部不适感或胀痛,进食后加重。
晚期严重时,呕吐为主要症状,呕吐物量大,含有宿食,一般不含胆汁,常发生在傍晚或晚上,呕吐后症状明显减轻。
部分患者由于梗阻严重,可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嗜睡、肌肉软弱、全身疲惫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呼吸浅而慢、精神症状躁动、兴奋、有手足搐搦、腱反射亢进、以及碱性尿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和发作性软瘫、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代谢性低钾,低氯性碱中毒。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和便秘等症状。
根据血Na+的含量有具体不同的表现。当钠Na+在125~130mmol/L之间时,仅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血钠降至125mmol/L以下时,易并发脑水肿,此时主要症状为头痛嗜睡、肌肉痛性痉挛、神经精神症状和可逆性共济失调等。
一旦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注意其并发症瘢痕性幽门梗阻的发生,如出现上腹部胀痛和反复呕吐酸臭宿夜食物,应及时到消化内科或其他并发症的对应科室就诊,通过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上消化道钡剂检查、胃镜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应与活动性溃疡所致幽门痉挛和水肿、幽门前胃窦部的恶性病变所致的狭窄、胃黏膜脱垂相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肠功能异常人群进行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胃型及胃蠕动波,空腹时胃内有振水音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上腹部胀痛、恶心、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高度怀疑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患者,若见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嗜睡、肌肉软弱、全身疲惫等,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神志不清、四肢抽搐、嗜睡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等。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呕吐后缓解、呕吐物为隔夜宿食等)
呕吐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什么情况下症状有缓解?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以前是否有过消化性溃疡?是否胃肠道功能不适?
既往有无胃十二指肠手术史?
发现严重幽门梗阻患者由于脱水,血细胞比容通常增高,严重低钾、低氯和碳酸盐升高,非蛋白氮增高。
胃内有明显潴留时,X线检查可发现空腹胃有气液平面。
可见扩大和张力减低的胃,钡剂入胃后即下沉,在胃内存留时间过长,在正常情况下,胃内钡剂常在4小时内排空,而在严重幽门梗阻的患者,钡剂可在胃内停留24小时以上。
诊断幽门梗阻不优于钡剂检查,但在确定病变性质方面有重要意义。
典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幽门梗阻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餐后加重、呕吐后缓解、呕吐物为隔夜宿食
上消化道钡剂检查可见扩大的胃和排空困难情况即可确诊。
活动性溃疡所致幽门痉挛和水肿,有溃疡症状,梗阻为间歇性,呕吐剧烈但呕吐量不大,呕吐物不含宿食,经对症治疗后梗阻可缓解。
幽门前胃窦部的恶性病变所致的狭窄,病程相对较短,无溃疡病史。X线钡剂检查可见胃窦部充盈缺损,胃镜检查可以确诊。
胃黏膜脱垂,患者常同时伴有胃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这些疾病的症状可与幽门梗阻相混淆,常须上消化道钡剂检查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治疗原则为消除诱因、控制病因、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选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严重时采取手术治疗。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停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制剂及激素等。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要积极予以治疗,一旦幽门梗阻,经确诊后首选胃肠减压进行基础治疗,然后根据疾病情况采取措施。
由于幽门梗阻大量呕吐,会引起营养和水电解质失衡,应谨遵医嘱禁饮食,静脉补液来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营养。
可中和胃酸,起效较快,可短暂缓解疼痛,但很难治愈溃疡,已不作为治疗胃肠溃疡的主要或单独药物。
通过抑制H2受体,可有效减少胃酸的分泌,使溃疡愈合率显著提高。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与质子泵即H+-K+-ATP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
目前推荐铋剂四联疗法或非铋剂四联伴同疗法,如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方案。
全身准备包括补充循环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代谢紊乱、抑制胃酸分泌,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胃局部的准备包括胃减压和胃冲洗,一方面可解除梗阻症状,解除胃扩张和恢复胃张力,同时减轻溃疡周围的炎症和胃黏膜的水肿,有利于术后吻合口的愈合和胃肠功能的恢复。
包括切除幽门窦全部在内的胃组织的3/5~4/5,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包括切除胃窦,并将胃左迷走神经分离清楚在肝支下切断,同样胃右迷走神经分离出腹腔支下,加以切断,从而避免了发生其他器官功能紊乱。
对胃酸低、全身情况差的老年患者,以作胃空肠吻合术为宜,通常不必加作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症状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呕吐、上腹部胀痛等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本病多数患者通过手术均能治愈,少数患者可有吻合口继发溃疡发生,较为顽固。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经过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患者在手术治疗结束3~7天后应该追踪治疗,并在长期维持治疗的第2个月进行复查,进行胃镜检查。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的饮食护理应按照手术前、中、后进行合理安排,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和恢复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为目标。
忌辛辣食品,辛辣食品多食易生燥热,使内脏热毒蕴结,出现胃肠道黏膜刺激,从而使本病症状加重。
忌烟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胃肠道黏膜,破坏碳酸氢钠-黏液屏障,加重溃疡形成。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小麦、高粱、芡实、蜂蜜、豆腐、鸡肉、韭菜、牛奶等,宜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均衡饮食、少食多餐,保证足够热量供给。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注意外科手术术前的基础护理、术后的胃肠道恢复护理、以及出院后长期维持护理,可降低本病复发率,以免加重病情。
了解各类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和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防止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日常应注意口腔的清洁护理,使用漱口水,勤刷牙,以免口腔继发感染。
对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饮食应缓慢恢复,切忌不可迅速恢复原来饮食习惯。同时术后,应及时早早下床进行运动,对胃肠道恢复有一定的帮助。出院后严格继续谨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
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生活中若发生免疫炎性反应时,应尽量避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同时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对初次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应彻底治疗。
合理膳食,三餐规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切忌吃过烫食物和腌制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等。
日常患者发生免疫炎症反应,尽量避免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对胃肠道黏膜无影响,并且可有抗炎效果。
4015点赞
[1]赵玉沛.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临床医学外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1117-1119.
[2]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8-363.
[3]刘春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治疗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 000(021):81-81,7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