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ousseau综合征是指伴随癌症出现的静脉血栓,属于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与肿瘤细胞本身的促凝活性和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有关。临床症状包括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自发性血栓形成,可导致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并发症。本病目前主要采取抗凝治疗,预后不佳。
Trousseau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肿瘤细胞本身的促凝活性以及肿瘤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好发于恶性肿瘤患者。此外,不良身体状况、高黏综合征、抗癌治疗、生血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的应用、中央静脉置管均可诱发本病。
肿瘤细胞表达或分泌多种促凝因子,继而启动凝血瀑布机制。近年关于Trousseau综合征的研究多集中在白血病细胞,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另外,肿瘤细胞表面还表达多种特异性受体,结合有介导信号转导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游走、粘连和血管形成。肿瘤细胞产生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其中一些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的抗凝特性。
系指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等之间的作用。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后将促进局部的凝血机制和血栓形成,其机制是分泌细胞因子有利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肿瘤细胞或与血小板直接作用,或释放促血小板聚集物,间接作用于血小板,使血小板激活,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其内容物,导致血小板聚集,有利血栓形成。
生血细胞克隆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可能通过促进嗜中性白细胞表面表达黏附因子以增强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继而激活凝血系统。
癌症的现代治疗包括输血、肠外营养、某些化疗药物输注均需借助腔静脉插管。
如高龄、长期卧床、手术治疗、继发感染等都能诱发Trousseau综合征。
血液系肿瘤最常见。红细胞数目增多、白细胞增加及白细胞淤积、血小板增多、血浆出现异常免疫球蛋白均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
以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中应用L-门冬酰胺酶和乳腺癌中应用Tamaxifen最常见。化疗可使凝血系统激活、抗凝物蛋白C和蛋白S水平下降、纤溶抑制(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降低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升高)及对内皮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等,导致患者有易栓倾向。
可能通过促进嗜中性白细胞表面表达黏附因子,以增强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继而激活凝血系统。
癌症的现代治疗包括输血、肠外营养、某些化疗药物输注,均需借助腔静脉插管,均可诱发Trousseau综合征。
Trousseau综合征在内科住院患者中发病率高,目前发病率尚无具体流行病统计数字。
本病好发于恶性肿瘤患者、有家族病史者。
Trousseau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自发性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出现肺栓塞和弥漫性出血。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都是本病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
一种自发的静脉血栓,也有可能复发于其他部位(即移动性血栓静脉炎)。不论血液系统肿瘤,还是实体瘤,如前列腺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及膀胱癌等,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涉及不同程度的凝血和纤溶机制的异常,慢性无症状的高凝状态导致全身血栓栓塞。
常见于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和接受大剂量化疗的癌症患者,表现为高胆红素血症,疼痛性肝肿大,水潴留等。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毒药物使内皮细胞损伤致肝小静脉血栓性闭塞,继而小叶中央静脉窦扩张和纤维化。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其发病率,提示与凝血系统异常有关。
常见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癌症患者。主要表现是治疗期间相继出现非感染性肺炎、颅内出血,急性非感染性肝炎等,与重症医学的MODS极其相似,其启动因子可能是感染,瘤细胞坏死、输血、大剂量化疗等。抗凝血酶治疗有效,提示其发病机制涉及凝血系统。
本病部分患者伴有肺栓塞,表现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发绀,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死亡。
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至脑血管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随即出现躯体瘫痪、感觉障碍,严重者可迅速死亡。
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至心脏血管,可出现胸痛不能缓解、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迅速死亡。
当疾病晚期出现失控的全身自我破坏性炎症反应过程,患者出现两个及以上脏器功能障碍,是疾病发展中危重阶段的综合表现,是实体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表现,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外,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也可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
当肿瘤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和自发性血栓形成的症状,应及时就诊血管外科,行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Trousseau综合征需要注意与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进行鉴别。
当肿瘤患者出现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的情况,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因血栓形成出现活动障碍,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就诊。
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的症状去急诊科就诊。
目前有哪些症状?
是否有肿瘤病史?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患有肿瘤多久了,有什么治疗吗?
既往有其他疾病吗?
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涉及凝血系统激活、纤溶系统激活、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及血小板激活等,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证实这些系统的激活。例如:凝血激活的血浆标志有TAT、F1+2、FPA、D-Dimer等升高。纤溶激活的血浆标志有u-PA、FDPs、纤维蛋白β1-42/15-42、D-Dimer等升高。内皮细胞激活的血浆标志有vW因子、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的E-选择素、t-PA、PAI-1等升高。单核-巨噬细胞激活的标志有TF、因子Ⅶa等升高。流式细胞仪可检测到激活的血小板表面表达特异性膜糖蛋白CD62和CD63。
首选超声检查浅表静脉血栓的位置及大小,测算静脉内血液流动的速度。身体状态好的患者可以进行深静脉造影,可直接观察血栓,判断梗阻的程度、范围。胸痛、呼吸困难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心脏血管造影明确有无栓塞,头痛患者行头部核磁检查有无血栓形成。
Trousseau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恶性肿瘤病史,游走性血栓性静脉炎、自发性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状,结合实验室指标异常和影像学检查可见血栓进行确诊。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其他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骼动脉、股动脉等。X线检查可见动脉壁的不规则钙化。血管造影显示有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或虫蚀样改变。通过病史与实验室检查可与Trousseau综合征相鉴别。
本病起病突然,既往多有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史。在短期内可出现远端肢体5P症状,如苍白、疼痛、无脉、麻木、麻痹。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连续性的突然中断。而未受累的动脉则光滑、平整。通过病史与实验室检查可与Trousseau综合征相鉴别。
Trousseau综合征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应用药物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磺达肝癸钠,对于有药物禁忌症者选择放置血栓过滤器治疗,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适于无活动性出血或有潜在严重出血倾向者,给予首次普通肝素静注,继以静点或持续泵入,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对照的1.5~2,至少连用5天。低分子量肝素在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面与普通肝素无差异,只是前者无需实验室监测,用药方便,每天1~2次皮下注射。
华法林在使用普通肝素开始后24小时内口服,监测外源性出血时间,使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在2.0~3.0,至少使用3个月。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抗凝治疗时间越长,发生复发性栓塞就越少,用药期间同时调整INR接近2.0时,出血的副作用小。
主要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治疗应持续到静脉血栓栓塞风险消失以后,通常到患者可以下床活动。仅用于皮下注射。不能肌肉内注射。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适于有禁忌症不能口服药物者,癌症患者由于接受化疗、手术治疗可能出现华法林和肝素抵抗,也是置网指征,可在患者腹部大静脉放置过滤器,放置血栓随血流至肺部。
Trousseau综合征的预后不佳,一般不能治愈,生存率极低,如发展到全身多脏器受损,严重者迅速死亡,患者治疗期间需每周进行复查。
Trousseau综合征不能治愈,预后不佳。
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1年以上生存率仅为12%。
Trousseau综合征可导致全身多脏器受损,严重者迅速死亡。
Trousseau综合征患者治疗期间应每周复查血液学检查。
本病的发病与饮食无明确联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营养丰富,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即可。
对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应注意卧床休息与按时服药,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肢体部位血栓有无减小,疼痛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本病患者如存在出血倾向,需及时治疗。
Trousseau综合征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对于已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注意避免活动导致血栓脱落,从而出现严重并发症。
Trousseau综合征患者可将下肢稍抬高,有助于减轻下肢肿胀不适,家属可以进行热敷或轻轻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Trousseau综合征需要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加减药量或停药,若发现出血症状及时就医处理。
患者及家属通过观察肢体部位血栓有无减小、疼痛有无减轻,进行病情监测,治疗期间每周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监测治疗情况。
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或恐惧的心理,家属注意告知患者病情及治疗方式,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积极配合治疗。
家属需持续注意患者有无出血、腹胀等并发症,若发现有出血倾向及时就医。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每月复查血液血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Trousseau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通过对恶性肿瘤术后或化疗患者小剂量应用抗凝药物预防,同时可针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液学筛查。
4900点赞
[1]张艳莲,张彦,苏雁华.癌因性凝血病Trousseau综合征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v.21(21):3956-3958.
[2]徐丽,唐佳茜,于之瑶,等.累及脑、心脏、肾脏、脾脏和下肢静脉的Trousseau综合征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v.44(04):42-44.
[3]张璇,郭文静,陈菲,等.Trousseau综合征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2例并文献复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01):44-46+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