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肿块是一种多发于女性疾病当中的一种临床表现。多为良性疾病病变,较少为恶性疾病病变。根据良恶性疾病不同,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良性疾病见于乳房脂肪坏死、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纤维腺瘤;恶性疾病见于乳房肉瘤、乳腺癌。
可将乳房肿块分为两大类:
可见于乳房脂肪坏死、急性乳腺炎、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管内乳头状瘤、乳房。
纤维腺瘤
可见于乳房肉瘤、乳腺癌。
乳房肿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病因与具体的疾病相关,包含损伤、感染、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其他内分泌激素紊乱、遗传等因素等。
可由乳汁淤积,细菌入侵导致。
雌孕激素比例的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或复旧不全。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雌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乳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
本病产生的原因是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可能与纤维细胞所含雌激素受体的量或质的异常有关。
它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以孕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水平增高有关,是雌激素异常刺激的结果,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病因相同,几乎70%的导管乳头状瘤是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一种伴随病变。
病因尚不明确。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中雌酮及雄二醇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乳腺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逐渐上升,45~60岁较高。
在妇女月经来潮前4~5天时感到乳房发胀,乳头触痛,用手触摸比平时较硬,似有肿块,但随着月经的退潮,乳房胀痛、硬感就逐渐消失。这是由于乳腺受到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使乳房局部充血水肿的缘故,属正常现象,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疾病,据统计约占全部乳腺肿块的三分之二左右,多见于30~40岁的妇女,其又分单纯性增生和囊性增生两类,单纯性增生引起的乳房肿块摸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病变处略有增厚的手感;囊性增生引起的乳房肿块比较明显,触诊时肿块有特殊的颗粒样感,境界不很清晰,有月经来潮前几天显著增大,伴有疼痛,月经以后肿块缩小,疼痛消失,呈周期性的变化,肿块可为单个或多个,一侧或双侧乳房均可波及。
乳房损伤后脂肪造化,形成脂肪坏死,从而乳房内形成触痛性肿块。
乳汁淤积,细菌入侵。
长期熬夜导致内分泌紊乱。
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等。
乳房肿块的范围较广,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乳腺纤维腺瘤是青年女性最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物。
15~50岁女性左右女性,根据疾病不同各年龄段有所差异。
乳房肿块是为此病最明显症状,根据疾病不同还可伴有相应症状。
乳腺癌一般没有疼痛,但少部分人会有局部疼痛,一般都是阵发性疼痛,到了晚期就是持续性的。
健康的乳房是两侧对称的弧形,而乳房肿块会使乳房变形,导致乳房抬高。
乳腺癌会使得皮肤与其粘连,用手轻轻上抬乳房,可以看到乳房凹陷,就像是酒窝,这是因为肿瘤被抬起牵引了皮肤收缩,此时会有拉扯感,而到了乳腺癌晚期,会有皮肤水肿。
出现在乳头和乳晕部位的癌症,会引起乳头回缩、内陷,但是可以用手指拉出,所以不能固定,至于湿疹样乳癌,也有类似的表现。
乳腺癌发生溢乳的现象不多,但也是有的,溢乳的表现都是有血浆的,所以需要到医院检查。
此病还可伴随疼痛、炎症等。乳腺癌肿物生长较大时累及Cooper韧带时出现“酒窝征”,累及淋巴管出现“橘皮样”改变。
良性肿块无明显并发症,恶行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有相应的症状。
乳房肿块发现后应及早就医,明确肿块产生的原因,判断其良恶性,早发现、早治疗。
常规体检中发现有乳房肿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干预,明确肿块性质,从而治疗。
良性肿块生长变为迅速,患者近期自感肿物明显生长,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者可行门诊甲状腺乳腺外科或普外科就诊。
若炎症急性期大面积脓肿破溃,或肿瘤内出血,可至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肿块发现的时间,最近肿块大小是否有所改变?
是否在哺乳期,是否有乳汁?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红、肿、热、痛,乳房溢出液体?
家族是否有过类似疾病?
通过胸部的体格检查,能最简便的对肿块的位置、大小、外形、硬度、压痛和活动度有所了解,初步对肿块性质进行判断,进而进行下一步相关的检查,为明确肿块性质提供帮助。
超声对乳腺内囊性或实性肿物的鉴别最有特征性。故发现孤立、活动的肿块应首选超声检查,以区别肿块为囊性或实性。超声可提示肿块的准确位置、瘤体大小和数目,故可应用于超声下定位穿刺或协助定位手术切除。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信号的分析,可以提高良性肿物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阳性诊断率。
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痛苦相对较小,简便易行,且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留取的图像可供前后对比,不受年龄、体形的限制,已作为常规的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82%~89%,特异性为87%~94%。
可鉴别肿块性质,如囊性、实质性、脂肪性或血管性(动静脉畸形);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和范围,并能明确肿块与纵隔的解剖关系。
明确肿块性质,进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较大的帮助。
超声波最大的用途在于对临床评价时所发现的可疑乳腺病变部位以及钼靶检查中发现的非对称性密度增高影进行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并初步获得有关病变性质的信息。同时,超声波能够准确地辨别肿块的囊、实性。超声检查操作方便、价格便宜、没有放射性,而且由于超声波具有适时性,所以可以作为细针或空心针穿刺的引导。
其优点在于它能发现体格检查无法发现的早期病变,对于钙化灶具有很强的分辨率,具有很高的早期诊断价值。但是,乳腺X摄像的分辨率受到乳腺密度的影响,对于年轻妇女、致密性的乳腺分辨率较差;同时钼靶无法鉴别肿块的囊、实性。
对于乳头溢液而无肿块的乳管内微小病变,尤其是原位癌的诊断,乳腺导管纤维内视镜远优于溢液细胞检查和导管造影。
FNACD作为乳腺癌、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思路,其准确性为95.9%,敏感性为97.2%,特异性为92.4%,但必须注意诊断率取决于材料获取和正确的细胞学诊断标准。
根据体格、彩超、钼靶检查,即可确诊本病。
体格检查发现明显的乳房肿块。
彩超检查发现乳腺内囊性或实性肿物。
钼靶检查可检测到乳房肿块。
对于乳房肿块的治疗,因疾病的不同各自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根据乳房肿块性质确定疾病,根据相关疾病进行治疗。
早期提倡理疗,促进吸收,肿块局部可外敷活血化瘀的散剂。肿块中央液化出现波动或继发感染者,应手术切开引流。
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早期呈蜂窝织炎表现而未形成脓肿之前,应用抗生素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因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的结果,应用青霉素治疗,或用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钠、或头孢一代抗生素如头孢拉啶。对青霉素过敏者,则应用红霉素。抗生素通过乳汁而影响婴儿的健康,因此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药和甲硝唑等药物应避免使用。脓肿形成后,主要治疗措施是及时作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时要有良好的麻醉,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作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沿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经乳房后间隙引流。切开后以手指轻轻分离脓肿的分隔,以利引流。脓腔较大时,可在脓腔的最低部位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如逍遥散,每日3次。对症状较重者,可用他莫昔芬治疗,于月经干净后开始口服,该药治疗效果较好,但因对子宫内膜及卵巢有影响而不宜长期服用。对局限性乳腺囊性增生病,应在月经干净后5天内复查,若肿块变软、缩小或消退,则可予以观察并继续中药治疗。若肿块无明显消退者,或在观察过程中,对局部病灶有恶性病变可疑时,应予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检查。如有不典型上皮增生,同时有对侧乳腺癌或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者,以及年龄大,肿块周围乳腺组织增生也较明显者,可作单纯乳房切除术。
手术切除治疗是现在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应将肿瘤及其包膜完整切除,以周围包含少量乳腺组织为宜,肿块必须常规做病理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术前需正确定位,可行乳管镜检查明确瘤体位置及方向,术中沿确定溢液的乳管口,插入钝头细针注射亚甲蓝,沿亚甲蓝显色部位做放射状切口,切除该乳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常规做病理检查,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良性,恶变率为6%~8%,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恶变率高,应注意。术后病理如有恶变,应酌情施行相应手术。
治疗上一般采取局部中午扩大切除术,多次复发或恶行叶状肿瘤可考虑单侧乳房切除。放疗和化疗的效果尚难评价。
乳腺癌的治疗采用的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早期乳腺癌病人,手术治疗是首选。全身情况差、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属手术禁忌。此类患者可进行化学药物治疗,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手术尽量去除了肿瘤负荷,残存的肿瘤细胞易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
本病尚无确切药物治疗方案,良性患者无需药物治疗。恶性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采取化学药物或靶向药物治疗。
如果确定肿块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怀疑肿块为恶性,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手术切除。
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在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手术后,放射治疗是一重要组成部分,应于肿块局部广泛切除后给予适当剂量放射治疗。单纯乳房切除术后可根据病人年龄、疾病分期分类等情况,决定是否应用放疗。
通过转基因技术制备的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病人有良好效果,可降低乳腺癌病人术后的复发转移风险,提高无病生存期。
乳房肿块所表现的疾病中大部分为非恶性肿瘤,此类疾病经过系统治疗后多为治愈,少有复发。少部分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后经系统治疗,预后尚可,晚期肿瘤经系统治疗后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
乳房肿块根据其所表现的疾病不同,非恶性肿瘤患者可治愈,恶性肿瘤早期可以治愈,晚期以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的。
乳房肿块根据其所表现的疾病不同,生存时间各不相同,良性肿块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恶性肿瘤患者的寿命与疾病严重程度,与治疗情况有关。
患者3~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若肿物切除后复发应及时就诊。
乳房肿块的由来的根据疾病不同,原因也有所差异,且部分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肿块的产生跟自身激素的分泌息息相关。限制食物,如动物内脏、花生、黄豆、豆制品、蜂王浆此类食物与性激素合成相关,应限制食用。禁用食物如性激素类药物、胎盘类似物、保健品、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咖喱、酒、浓咖啡等。
通过治疗与护理消除患者对乳房肿块的负面情绪,积极面对自我的形象变化,并采取措施改善形象。避免术后的不良后果,及相关的复诊指导。
因乳房肿块的疾病涵盖恶性肿瘤等疾病,要消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更好的接受治疗,从而达到最好的康复状态。
术后根据乳房肿块组织病理回报,进行相应的下一步措施,若为恶性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的相关随访,解决病人术后治疗及复诊等相关问题。
乳房肿块的预防主要体现在早发现、早治疗,限制性激素类食物的摄入。
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性激素类食物的摄入。
合理膳食,推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参加一定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保持身体健康。
生活规律,保持乐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戒烟限酒。
4211点赞
[1]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汉.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37-246.
[2]步宏,李一雷.病理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4-298.
[3]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87-294.
[4]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刘玉村.朱正刚.外科学普通外科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6-7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