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钙化症是指椎间盘内发生钙化现象,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的疾病。主要特征为颈部或胸腰部疼痛及活动不适感,尤以夜晚为重。可伴有全身乏力及活动不便等异常现象,有部分患者可自愈,其他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局部制动改善。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椎间盘钙化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外伤、感染、椎间盘退行、先天因素及混合因素有关,好发于男性儿童及运动员。
外伤可引起椎间盘内出血及血肿形成,继而出现钙化。
原因不明的感染导致椎间盘内的钙盐沉积出现钙化,如受凉后机体抵抗力差,易导致脊椎周围组织感染,出现钙盐沉积、钙化的情况。
椎间盘退化导致结构上的改变并形成钙化灶,钙化灶可以凸向椎体的前方、后方或侧方,如年龄大的人群椎间盘多会发生退行性改变。
因发生椎间盘钙化的儿童常合并有脊柱裂、足部畸形及白内障等先天缺陷。因此,本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
椎间盘因受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退化性改变,最后产生椎间盘内钙盐沉积。
椎间盘钙化症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无具体的流行病学相关数据。
该病尤其多见于6~12岁的儿童,特别是男性儿童。
长期高强度的运动,易导致脊柱受到损伤,进而产生椎间盘内钙盐沉积。
当椎间盘钙化症病变在颈部时,颈部的疼痛及活动不适感较明显,累及胸腰部时症状不明显,但合并感染时,可有低热的症状。该病除了对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外,无相关并发症。
可有颈部疼痛及活动不适感,尤以夜晚为重,可伴有全身乏力及活动不便,偶有吞咽异物感。
胸腰段发病者症状不明显,累及窦椎神经者可出现胸腰部疼痛、乏力、运动不适。
由感染导致的椎间盘钙化症患者可有低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有局部压痛症状。
椎间盘钙化症患者出现颈部、胸腰部活动不适、疼痛、乏力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骨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就诊。通过X线平片、CT、MRI检查可确诊。该疾病还应与椎间隙感染、嗜伊红细胞性肉芽肿相鉴别。
当出现颈部或胸腰部活动不适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出现颈部或胸腰部疼痛、全身乏力、低热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发热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感染科等。
症状出现有多久了?
症状是否有加重?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相关治疗或检查?
既往是否有外伤史?
是否有发生过感染?
可清晰的显示椎间盘有钙化阴影,明确钙化的部位,钙化阴影以中央区明显。钙化多为单发,半数以上位于颈3~4或上胸椎椎间隙,椎间隙高度多无明显改变,钙化阴影多在数周至数月内消失。
CT的分辨率高,可观察椎管是否受压。
可观察到脊髓是否受压。
进行血常规、血沉等检查时,部分患者白细胞略有增多,血细胞沉降率轻度增快。
根据椎间盘钙化症的临床表现即颈部或胸腰部椎间盘处出现疼痛及活动不适感,结合X线平片可显示椎间盘有钙化阴影。CT、MRI检查可观察到椎管内结构受压的情况可明确诊断。
该病多见于颈部手术后,好发于成年人,全身症状较明显,主要为炎性反应。并且颈椎局部疼痛剧烈,活动明显受限,X线平片显示椎前筋膜阴影增宽,椎间隙呈不均匀发白状。后期椎间隙变狭,渐而消失,最后形成骨性融合。椎间盘钙化症多见于颈部、胸椎部疼痛,经X线检查可清晰的显示椎间盘有钙化阴影。
椎间盘钙化症若病情较轻,没有症状,多无需治疗。颈、腰、胸部疼痛明显者,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可采取止痛药物及局部制动等治疗,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
洛索洛芬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缓解颈、胸、腰部等疼痛的作用。
椎间盘钙化症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部分患者,如病变发生于颈腰段者,可用石膏制动3~5周。
椎间盘钙化症一般能够自愈,少数需治疗的病例经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不会影响寿命,但有些病例可对患者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出院后也应该定期随访,观察病情的变化。
大多数椎间盘钙化症可自愈,其余病例经过积极治疗,能治愈。
大多数椎间盘钙化症经过积极治疗,可不影响寿命。
遵医嘱定期复查X线平片,复查后无不适症状,可自行在家观察,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椎间盘钙化症患者无需特殊饮食护理。
椎间盘钙化症患者平时应该加强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提重物。并且出院后应该定期复查,按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平时避免长时间站着、坐着,要合理休息,注意保暖。
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遵医嘱用药,应注意非甾体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呕血、黑便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生活中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受伤。
根据椎间盘钙化症的病因及诱因,最关键的预防手段就是避免受外伤及感染,同时可针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X线筛查。
对于高强度活动的运动员,应该定期行脊椎X线平片对该病进行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染。
运动员在运动时应该注意安全,避免受外伤,同时应该注意热身及佩戴相关的护具。
儿童在日常玩耍及活动时,也应该避免受外伤。
4589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下册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76-378.[2]田伟.积水潭骨科教程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199-202.[3]裴福兴,陈安民.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