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胃黏膜同有层和黏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胃体小弯侧和后壁,多发性病灶亦不少见。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有嗳气、恶心和食欲缺乏等症状。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预后与病变浸润深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等有关。
内有肿瘤细胞、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增生的毛细血管常混杂在一起形成肉芽肿样结构,并含有巨网状细胞。其中又分为淋巴细胞显著型、结节硬化型、混合性细胞结构型及淋巴细胞耗尽型。
分为滤泡状淋巴瘤、弥漫性淋巴瘤等多类型及分化方式。
胃恶性淋巴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胃局部淋巴组织异形增生有关系。主要好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此疾病无明显诱发因素。
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的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肿瘤相关基因的CpG岛甲基化、诱导细胞凋亡等。
病毒感染可能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功能无法监测突变的基因。
胃局部淋巴组织异形增生是胃恶性淋巴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
胃恶性淋巴瘤是结外型淋巴瘤中最常见者,占胃恶性肿瘤的3%~5%,仅次于胃癌而位居第二位,发病年龄以45~60岁居多,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据流行病学显示,几乎所有的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上均可以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胃恶性淋巴瘤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有不规则发热,此疾病常见并发症有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
胃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腹痛发生率在90%以上。疼痛性质不定,自轻度不适到剧烈腹痛不等,甚而有因急腹症就诊者。最多的是隐痛和胀痛,进食可加重。
有此症状的患者约占本病患者的60%,为肿瘤组织大量消耗营养物质和胃纳差摄入减少所引起,重者可呈恶病质。
与肿瘤引起的不全幽门梗阻有关,以胃窦部和幽门前区病变较易发生。
较胃癌更常见,有时可伴呕血或黑便。
当病变累及胃幽门、幽门管或十二指肠球部时,可以形成瘢痕狭窄,通常伴有幽门痉挛和水肿,导致幽门梗阻。患者表现为腹痛、反复呕吐,呕吐物为隔夜宿食。
当癌肿溃疡穿破血管可引起出血,穿破胃壁可以发生穿孔。患者可以表现为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如剧烈腹痛、持续加剧,体征有腹壁板样僵直、压痛、反跳痛等。
上腹部触及包块,并出现上腹部疼痛、不明原因恶心、呕吐、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应该及时就医,进行X线钡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胃恶性淋巴瘤,并注意与胃癌进行鉴别。
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触及肿块、恶心、呕吐等症状,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不明原因的贫血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普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触及肿块、头晕眼花、发热等)
最近体重是否有变化?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接受过治疗?
是否有家人患有此病?
医生可以触摸患者的腹部,扪及肿块的大小、肿块的位置和质地,以及是否可以移动。
X线钡餐仍然为诊断胃高性淋巴瘤的常用方法,优点是痛苦小容易被病人接受,缺点是不如胃镜直观且不能取活检进行组织学检查。
可以在镜头下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以及累及的范围,可以直接取活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可以观察胃恶性淋巴瘤累及的消化道管壁具体分层以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
螺旋增强CT检查在评价胃恶性淋巴瘤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是手术前判断肿瘤分期的首选方法。
是确诊胃恶性淋巴瘤的金标准,如胃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溃疡性病变,则可通过直视下的细胞刷法或直接钳取肿瘤组织作活检获得确诊。
可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可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定量有帮助。
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包块、体重减轻、贫血、恶心、呕吐等,可以初步诊断为胃恶性肿瘤。
X线钡餐:表现为不规则的圆形充盈缺损,状如“鹅卵石”。有时可见到多发性溃疡,大而浅;或有充盈缺损或龛影,胃壁增厚,僵硬,胃黏膜粗糙、扭曲而肥大。
内镜检查:因肿瘤的类型不同,可见到不同的表现,组织活检75%可明确诊断。
B超和CT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明确诊断。
胃癌在我国消化道肿瘤中排第二位,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感、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症状与胃恶性淋巴瘤十分相似;但胃恶性淋巴瘤的平均发病年龄较胃癌年轻,病程较长而全身情况较好梗阻和贫血症状较少见。肿瘤较大而淋巴转移等较同样大小胃癌为轻。肿块质地较软,切面偏红。肿瘤表面的黏膜往往未完全破坏。
胃恶性淋巴瘤需要进行长期治疗,主要的治疗方式有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化疗、放疗以及手术治疗。
当胃恶性淋巴瘤出现出血,药物止血无效时,可以在内镜下进行治疗,包括出血表面喷洒蛋白胶、出血部位注射肾上腺素、出血点钳夹等。
本病一般选择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等,进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切除范围与胃癌相似,但其病变范围常不如胃癌大,因此,须在手术中做冰冻切片,防止切端肿瘤细胞残留,一般次全胃切除就可解决问题,如胃内有多个病灶,或病变较大,可行全胃切除术,同时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术后主要辅助性治疗措施。适应证为肿瘤较大,已浸润浆膜面或有淋巴结转移,估计腹内仍有肿瘤残存者;姑息性切除术后;复发性胃淋巴瘤。放射剂量为30~40Gy。
对有淋巴结转移或病变广泛的晚期病例,可采用联合化疗延长生命,化疗的药物以环磷酰胺为基本用药,以及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等其他药物。
早期局限性胃恶性淋巴瘤通过正规手术治疗,一般可以完全治愈。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以影响自然寿命,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建议术后第一年每六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3~4年。
早期局限性胃恶性淋巴瘤能够治愈。
早期局限性胃恶性淋巴瘤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若不经过正规治疗,出现贫血、穿孔、肿瘤远处转移等,可以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建议术后第一年内,每六个月复查一次,以后每年复查一次,持续3~4年,主要复查项目有X线钡剂检查、胃镜检查、CT、生化指标检查,了解疾病进展情况以及是否出现远处转移等。
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促进机体恢复。
术后早期建议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蔬菜汤、面条等。
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建议进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类食物,如鸡蛋、牛奶、水果、蔬菜等,避免进食高脂肪类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
胃恶性淋巴瘤患者应注意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刀口清洁干燥。患者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大小便情况等。在日常聚餐中,若有感染幽门螺杆菌者,提倡在就餐过程中应用公会和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
术后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的变化、切口敷料有无渗出、引流管是否通畅等,充分进行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以预防感染。
接受化疗的患者,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医嘱进行用药,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药量,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和牙龈出血,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
据研究表明,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通常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在日常生活聚餐中,若有亲戚朋友同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提倡在聚餐中使用公筷以及分餐制,避免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
胃恶性淋巴瘤预防重点在于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病毒感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出现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包块、体重减轻等,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出现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包块、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应该早期到医院进行筛查。
筛查的主要项目有X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活检等。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规律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定期到医院检查。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病毒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就餐。
4538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五年制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0.
[2]陈孝平,赵玉沛.外科学八年制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70-480.
[3]单丽珠,宋腾王华庆等.HBV感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6,31(02):163-169.
[4]吴永芳,许春伟,崔淼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合并文献复习[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01):151-1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