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重型,溃疡往往大而深,愈合后可形成瘢痕或组织缺损。本病好发于青春期,但临床上并不多见,一般病程较长,需要1~2个月左右才能愈合。溃疡多数情况是单发,但是也不排除多发的可能性,具有自愈性,但是多因发病时患者痛苦严重而就诊,就诊检查时一定要注意与其他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对于口腔内超过2个月没有愈合的重型溃疡,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癌变可能。因为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治疗原则是减少疼痛、促进愈合、延长复发间歇期。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的发生是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本病属于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所以病因与其相似。经过近30年的研究,普遍认为该病与遗传因素和免疫功能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的患者中,常见有家族遗传倾向,且临床症状比无家族病史的患者更重。人类白细胞抗原是重要遗传标记物,是存在于人体白细胞及各种有核细胞膜表面的抗原,研究表明,针对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进行检测,显示患者抗原检出频率明显增高,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有免疫遗传因素。
过去近30年的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与淋巴细胞毒性反应、抗体依赖毒性反应、淋巴细胞亚群异常以及CD4/CD8比值变化有关。细胞免疫异常在本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病患者细胞免疫会出现失衡。体液免疫异常也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但是研究结果并不统一。
有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某些微生物有一定的关联,如与口腔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等有关。病毒感染可能作为一种诱因,参与了本病的发病过程,通过病毒复制引发或造成局部免疫异常,导致本病患者黏膜损害和溃疡形成,但是需要进一步的证实。
本病的发生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外界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对机体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本病可能与机体缺乏锌、铁等微量元素或者缺乏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12及叶酸等物质有关。
虽然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生率较高,但是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的发病率较低,约占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10%。
儿童、年轻人。
有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家族史的人群。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主要的临床表现,仍具有典型溃疡的特征“红、黄、凹、痛”。但是本病病程较长,愈后常留有形成瘢痕,病损范围更大,侵害更深,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溃疡表现大而深,似弹坑状,溃疡直径多在1cm以上,深可达黏膜下层或肌层,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边缘隆起,可与小溃疡同时并存。
多见于口角内侧黏膜或软腭、咽部黏膜,愈合时间长,多为一至数月,愈合后常遗留疤痕,甚至造成组织缺损。
本病发病时通常是1~2个溃疡,但在愈合过程中又可出现1个或数个小溃疡,疼痛剧烈,影响言语及吞咽。
患者常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和病损区域局部的淋巴结肿痛,溃疡也可在先前愈合处再次复发,导致更大的瘢痕和组织缺损。
本病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而且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一般都会引起患者的警觉而前来就医。针对本身有家族病史的高发人群,即使只是轻型病损,也建议尽快就医接受治疗,避免疾病转为重型。
口腔内有超过1cm的黏膜充血或者坏死的情况,提示疑似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症状时,需要及时就诊。
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已经患上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的患者应考虑及时就诊,可促进本病的积极愈合和延长复发间歇。
若本病患者有超过数月的大而深溃疡,存在一直不愈合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排查其他病变。
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的患者应考虑到口腔黏膜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直系亲属有无本病发生?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溃疡数目、发作部位、剧烈疼痛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全身乏力、低热、淋巴结肿痛等症状)
从何时开始患病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接受过哪些相关治疗?
因为本病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而且通常多发,因为患者疼痛剧烈,往往不能定位,临床检查时要仔细排查病变,尤其是好发部位,需要用口镜拉开唇、颊黏膜,仔细检查,避免有遗漏。通过观察口腔内溃疡的具体情况,了解溃疡数目、侵袭范围、侵袭深度,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因为本病发作时容易伴发全身感染症状,通过血常规等检查,可以明确身体目前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同时本病诱发因素较多,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叶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缺乏。
针对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伴有全身症状,而且有家族聚集史的患者,建议进行全身免疫学检查,如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分类、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试验、B细胞测定等。这些免疫学的相关检查有助于寻找病因,积极的开展对因治疗。
组织病理与复发性口疮近似,为非特异性溃疡,炎症反应明显,早期真皮内围绕小唾液腺小叶及导管有多数淋巴细胞浸润,以多形核细胞为主,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血管无改变。
由于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指标,因此主要诊断以围绕病史,比如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以及临床表现的特征,比如“红、黄、凹、痛”为依据,一般不需要做特别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活检,即可明确诊断。但是做血常规检查,对及时发现与本病关联的患者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血液疾病或潜在的消化道疾病有积极意义。对大而深、病程超过两个月的溃疡,要警惕癌性溃疡的可能,必要时可以做活检以明确诊断。
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舌缘、口角区内侧、软硬腭交界处,溃疡较深,呈菜花状,而且基底有硬结,边缘不整齐,触诊基底较硬,溃疡可持续数月不愈,呈进展性加重,需要通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病属于特异性感染,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溃疡深凹,边缘呈鼠啮状,基底高低不平,呈粟粒样小结节,表面常覆污秽脓性分泌液,底部有红色肉芽组织,活检及病原菌培养等有助于诊断。
是一种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可有肿块。口腔黏膜病变多为溃疡,常呈线状,本病易与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相混淆,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及病理等明确诊断。
迄今为止,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多以消除致病因素、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控制复发、缓解病情为目的,治疗手段多选择局部和全身联合用药的方法。
本病局部用药多选用消炎、防腐、止痛、防感染、促愈合的药物。针对剧烈疼痛患者,进食前可以使用达克罗宁、利多卡因、苯佐卡因等溶液或凝胶,涂布于病变区域可缓解进食疼痛。同时可以使用消炎防腐类的药物促进病变的愈合,如0.1%依沙吖啶含漱液、氯己定溶液、聚维酮碘含漱液或者西地碘含片等,有广谱抗菌、收敛止痛的作用。必要时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疗效较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可采用曲安奈德口腔糊剂或醋酸地塞米松软膏、氟轻松乳膏等覆盖创面,促进溃疡面愈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口腔内的菌群失调,导致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病。
对于症状较重、复发较频繁或愈合较慢的患者,可以给予病损局部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倍他米松、地塞米松等。较顽固的病例,可全身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此外,全身治疗可选择沙利度胺、硫唑嘌呤等其他免疫抑制剂。对于通过检查发现为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选用免疫增强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
该疾病一般无手术治疗。
多数病变可考虑配合用激光、微波照射溃疡,有减少渗出、促进愈合的作用。
在中医范畴里,本病属于口疮、口疡的范围,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良好效果,可减轻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延长间歇期。中医将本病分为实火型和虚火型口疮两类,治疗时应辨证论治。
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反复发作的阴虚火旺的口疮;
龙胆泻肝丸,用于肝火上攻、肝胃不和、肝胆湿热的口疮;
加味逍遥丸用于肝郁不舒的口疮;
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虚胃弱、中气不足的口疮;
导赤丸用于心火上炎的口疮。
通过仔细检查溃疡部位不同,也可以选择针灸穴位疗法。中医中药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来进行,患者切不可擅自服用药物,如果不对症,很有可能加重疾病,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本病是复发性口疮的最重型,以复发性、疼痛性溃疡为主,难以彻底治愈,但是规范治疗能够减轻症状,缓解疼痛,延长发作间歇。不及时治疗,预后多不好。
本病比较难彻底治愈,但是经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是要警惕癌变的可能。
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每周复诊,治疗一周后需及时观察病损区域的变化,指导下一步调整临床用药和治疗手段。
因为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发病时疼痛剧烈,尤其是进食时往往患者痛苦不堪,饮食上建议选择较为清凉、清淡的饮食,可减轻痛苦。
患者忌食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进食疼痛明显,一般患者也会主动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因为本病与营养缺乏存在相关性,应多鼓励患者吃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叶酸含量较高的食物。
患者常因进食痛苦而影响食欲,反而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加重病情,应多鼓励患者吃高营养类食物。
本病护理主要是控制、减轻患者疼痛,积极促进坏死黏膜愈合,同时因口腔环境菌群较复杂,应注意预防感染和全身症状的发生。患者常因恐癌心理而产生较大压力,心理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疾病发作时,患者可减少说话次数,这样可以减少面部肌肉牵扯而引起的黏膜剧烈疼痛,尽量多休息,可通过户外运动转移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抵抗力。
因病损区域较大,患者常常心理压力较大,容易用手去触碰溃疡或者长时间伸舌、拉口角,观察溃疡的变化,这样极容易引起溃疡的感染,建议患者放松心态,积极应对疾病。
对于同一部位长期不愈合的病损,患者可考虑咨询自己的主治医师,进行必要的检查。
本病不建议患者自行在家监测,如果因为恐惧心理而反复观察病损,将口腔黏膜长时间暴露于空气当中,反而容易继发感染,可以每周到医院复查,由专业人士监测疾病的发展。
本病好发于青春期,而此期间患者受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往往心情波动较大,所以需要家人积极予以鼓励。
因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一般认为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预防主要是针对多种致病因素来采取措施。预防本病的原则应以减少疾病发生和降低癌变概率两个方面着手,因为本病属于重型口腔溃疡,可由少数轻型或中型溃疡向其转变,所以早期筛查应关注口腔内任何类型的口腔溃疡。
针对青春期好发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口腔筛查,针对具有家族遗传史的子女,应每年进行筛查。
可通过简单的视诊、触诊、问诊全面筛查口腔溃疡。针对高度疑似或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液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必要时可以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可在疾病未发生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叶酸,可减少发病的几率。
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过冷或者过烫的饮食。
4007点赞
[1]陈谦明主编.口腔黏膜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华红,刘宏伟主编.口腔黏膜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