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或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所导致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不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而是表现为ST段正常或者压低等非特征性改变。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因主要为冠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痉挛、心脏内血栓脱落等。好发于中老年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患者,心动过速、劳力或情绪激动可以诱发本病。
由于高血脂、冠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导致冠脉严重狭窄,在此基础上,各种因素引起冠脉痉挛而导致狭窄处进一步狭窄,最终引起冠脉血流减低和心肌损伤。
由于易损斑块的特点,在血流冲击、冠脉内压增高、心动过速等诱因下,导致斑块破裂致而致血栓形成,引起冠脉血流减低和心肌缺血。
各种原因引起的冠脉痉挛,导致冠脉血流减少或者无血流而心肌缺血损伤。
由于心脏内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冠脉导致不全闭塞,引起冠脉血流减低和心肌缺血。
心动过速导致心室过度收缩和舒张所产生的剪切力导致易损斑块的破裂而诱发此病。
劳力或者情绪激动可以加重心肌的耗氧,而由于冠脉的狭窄导致供氧不足,最终导致心肌缺氧坏死。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患者多见,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患者,每增加10岁,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将随之增加,可能与我国老年患者特别是有合并症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和不及时就医等现状有关。
以中老年人多见,50岁以上的患者,每增加10岁,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将随之增加。
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危险因素,以上危险因素可以加重冠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且可以形成不稳定斑块。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与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相似,都是以胸痛为主,但胸痛的程度、时间和缓解方式等比稳定型心绞痛严重。不典型表现可有牙痛、腹痛、呼吸困难、气喘、发绀、意识障碍以及胃肠道反应等。有可能会并发心律失常、心包炎、心功能衰竭等疾病。
发病前数日可有乏力,活动时心悸、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以心前区、胸骨体后为主,可放射至心脏附近的部位,如左上肢、后背部等。
轻微活动或者饱食,劳累下及静息状态下即可诱发。
紧缩感,针刺或者刀扎样,濒死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大汗淋漓。
大于30分钟。
胸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者休息暂时甚至不能完全缓解。
常见为牙痛或者腹痛,容易误诊为口腔或者消化道疾病,主要原因是支配心脏的神经有部分和支配腹部及上颌部神经重叠。
表现为呼吸困难、气喘、发绀等,由于心肌梗死,心脏功能衰竭所致。
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脑部缺血而出现晕厥。
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或多源性室速常为室性颤动先兆。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坏死,心脏舒缩功能显著减弱或者不协调所致,常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
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引起,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发热,激素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若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心内科或急诊科就诊,完善心电图、心肌酶、冠脉造影等可明确诊断。
若患者出现典型的胸痛胸闷等即刻就诊。
出现突发晕厥应立即就诊。
突发持续性的剧烈胸闷痛、上腹疼痛,大汗淋漓,持续时间大于半个小时,怀疑心肌梗死应立即就诊。
有些患者不一定有典型的症状,但心电图提示有心肌梗死即刻就诊。
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应就地行心肺复苏术抢救,并拨打120。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心内科就诊。
如果出现严重心绞痛等急性症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如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胸闷胸痛发作的时间?
胸闷胸痛持续时间,是否大于半个小时?
胸闷胸痛的诱因以及缓解方式。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若心电图动态改变(ST段压低大于0.1mv)持续12小时以上,则提示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
冠脉造影检查是明确有无心肌梗死的金标准。造影可见病变冠脉血管闭塞。
所有患者一旦怀疑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应即刻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 或肌钙蛋白,以明确是否心肌梗死。另外,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有助于评估病情。
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无异常。
一方面可以判断心脏的形态和大小,另一方面能了解肺部情况,尤其对于诊断是否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肺水肿的患者很有用,可以用来判断心脏功能情况。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典型的心肌缺血、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就可以诊断。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症状和发病机制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类似,但前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
主动脉夹层两者均有胸痛,但主动脉夹层的胸痛一开始就达到高峰,常放射到背、腹部、腰及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有明显的差别。胸主动脉CTA、血管超声有助于诊断。
急性肺动脉栓塞胸痛时伴有咯血、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肺动脉CTA可检测出肺动脉大分支血管栓塞。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主要目前是即刻缓解心肌缺血以及预防严重不良的反应后果,如再发心梗、死亡等。其治疗包括抗缺血治疗,抗血小板、抗血栓、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另外还需根据危险分层进行有创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
卧床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和顾虑,保持环境安静。必要时给予镇静药和抗焦虑药,同时积极处理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疾病。
主要目的是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包括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片,硝酸异山梨酯),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主要是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左心室舒张末压,降低心肌耗氧量,也可扩张正常和粥样硬化的冠脉缓解心肌缺血。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片,硝酸异山梨酯。
通过作用于心脏β1受体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反复发作。常用药物有美托洛尔、艾司洛尔、比索洛尔。
钙通道阻滞剂为血管痉挛性心绞痛常用药物,以上两类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心肌缺血症状可口服长效钙通道阻滞剂。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䓬。
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和增加葡萄糖代谢,提高氧利用率而治疗心肌缺血;尼可地尔是钾通道开放剂,作用于硝酸酯类制剂药理特性相似。
除非有禁忌症,所有患者应尽早使用,且长期维持。
通过阻断血小板的P2Y12受体抑制ADP诱导血小板活化,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抗血小板疗效。常用药物有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激活的血小板通过GPIIb/III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这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唯一通路。药物有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主要用于接受PCI术的患者。
抗凝治常规用于中危和高危的病人,常用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
常用的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和稳定斑块的作用,降低冠脉疾病的死亡率和性格的发生率。
长期应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如果不存在低血压或者已知的禁忌症,应该在第1个24小时内可以服用,常用药物有贝那普利、培哚普利。
手术治疗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
由于技术进步,操作即刻成功率提高和并发症的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增加,药物洗脱支架应用,进一步改善远期的疗效。
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可考虑。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期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发生心梗或死亡的风险最高。此病不能治愈,出院后要长期药物治疗,控制缺血症状,降低心梗和死亡的发生。若治疗及时,且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此病预后良好,一般不影响寿命,无并发症。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抗血小板、调脂等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及时、积极的治疗后,预后一般比较良好,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不影响寿命。
出院后一个月要进行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如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半年至一年行冠脉造影检查。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需针对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等致病危险因素,做饮食调节。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膳食原则,忌烟酒,辛辣刺激的食物。
忌酒烟,长期酗酒可以直接损伤心肌,使心肌变性、功能减退。吸烟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加重。
宜清淡饮食,清淡饮食可以延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类食物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心肌的正常性功能。
心功能不全患者应该低盐饮食,限液体体入量,减少水钠潴留。
由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具有病情变化迅速的特性,护理要细心细致,应对病情恶化的早期征象予以准确的把握,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作出恰当的处理。
要细心细致观察患者生命征,观察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无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下降等情况。遵医嘱给患者服药,不可随意加药或减药或停药。由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皮肤淤青等。
不良的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加重患者的病情,护理时要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转归的正确认识,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适时给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本病的方法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患者谈心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有效避免心绞痛的发作。
控制危险因素,禁烟,合理膳食,保持体重,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糖的危险因素。
监测心肌酶、心电图的变化。
由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观察有无胃痛、血便、呕血等不良反应。
因为长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所以出院后也仍然要坚持长期药物治疗。建议所有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有规律的锻炼和健康饮食,二级预防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再发。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患者,常伴有心绞痛发作,应行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
改变生活方式,如规律的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如太极、乒乓球等可以促进血液流畅,健康饮食,戒烟戒酒,避免熬夜,防止过度劳累等。
坚持冠心病二级预防,通常长期坚持调脂达标治疗,是二级预防的基石。控制血压、血糖等危险因素,能减少疾病再发。
4911点赞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5):359-376.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28-229.
[3]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145-14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