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又称脑干梗死,是发生在脑干部位的脑梗死,也是脑梗死中最严重的一种。脑干梗塞是指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动脉硬化、栓塞、痉挛、炎症等,导致上述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中脑、脑桥、延髓持续缺血,进而出现功能障碍,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因此根据梗塞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
指中脑部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偏瘫、眼球运动障碍等多见。
指脑桥部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肢体偏瘫、面瘫等多见。
指脑桥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偏瘫、眩晕、共济失调等多见。
此病主要是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粥样硬化、动脉栓塞、痉挛、炎症、血管炎等导致管腔狭窄、缺血而引起的循环障碍。患者常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其他原因还有动脉夹层、大血管炎、椎基底动脉扩张、线粒体肌病脑病、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症等。
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病因,小血管病变最终会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干供血不足。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等可引起动脉壁损伤,进而导致斑块形成。随着斑块的逐渐增多,则会导致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干的血液供应,而引起脑干梗塞。
血管炎容易引起血管狭窄导致该病。
先天的血管异常、畸形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血脂异常,特别是血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会容易引起血栓的发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导致脑干梗塞。
可能原因还有动脉夹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大血管炎、椎基底动脉扩张、线粒体肌病脑病、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症、猎人弓综合征等。
当服用过量降压药,大量出汗、脱水等原因,导致血压过低时,可能会诱发脑干梗塞。
头颈部外伤或过度牵拉,可能会引起椎动脉夹层或其他损伤,影响脑干供血,导致脑干梗塞发生。
脑干梗塞约占脑梗塞患者的20%~25%,年发病率为18/10万人,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老年男性:女性分泌的雌激素对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女性发病率相比于男性要低;另外,中老年男性中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危险因素比例高。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基础疾病发病率,较无基础疾病人群发病率高。
吸烟、高糖、高脂、高盐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单侧肢体无力是该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可出现言语不利(爆发性语音)、头晕、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
是脑干梗塞最常见的症状。患者感觉一侧的手、胳膊、腿等肢体运动出现无力感。
患者会出现说话不流利、发音不准确的表现。
头晕是脑干梗塞早期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没有明确原因的头晕,且没有缓解方法。
部分患者会出现感觉异常,如手麻、触觉丧失等。
部分患者会出现说话时声音嘶哑、吃饭及饮水时吞咽困难的感觉。
部分患者会出现运动不协调,如行走不稳、眼球震颤等,还无法做一些精准的活动。
如果病变导致病人昏迷,需要长期卧床伴有咳痰无力,容易引起肺部的坠积性肺炎。
因患者昏迷无法做主动翻身运动,容易引起腰骶、足跟等部位的褥疮。
脑干梗塞影响运动传导束,可以引起肢体瘫痪。
患者长时间昏迷会导致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血液流速变慢,进而出现静脉血栓。
脑干梗塞可诱发消化道溃疡,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如若患者发现头晕、单侧肢体无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困难相关症状需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通过头部CT、颅脑核磁、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进行诊断。
常规体检中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应进行进一步检查进行干预,控制疾病进展,预防脑干梗塞的发生。
有短暂的面瘫、面部感觉障碍、肢体感觉障碍需立即就医,进行疾病的干预控制,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如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伴眩晕,持续时间长不能缓解,需立即就医。
急性发作患者优先去急诊就诊,病情稳定的患者去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就诊。
有头晕、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吗?
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是否用药,用的什么药,是否有效果?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症状出现多久了?
如血液化验,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肾功能及电解质)以及心电图,有助于发现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头部CT:通过此项检查,可以明确观察脑干梗塞病变的具体部位。但脑干梗塞早期做此项检查并不会有特殊影像,一般只有在24-48小时后,才有清晰的梗塞表现,所以疾病初期24小时内一般不进行CT,可选择核磁共振进行确诊。
颅脑核磁(MRI):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在发病初期CT无法辨识梗塞灶的情况下,确定脑干梗塞发生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经颅多普勒:此项检查可以观察患者脑部血管状态。不仅能检测脑血管闭塞的部位,还可以反映脑血管的机能状态,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以此判断脑血管功能是否良好。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此项检查是向患者血管内注入造影剂,通过仪器可以看到患者脑部血流运输以及血管的通畅状况,判断脑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闭塞等。
意识状态判定,患者是处于清醒还是处于嗜睡以及昏睡的状态。
记忆力,视空间能力检查以及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的检查。
对患者进行12对颅神经的检查,主要观察患者鼻唇沟是否对称、伸舌是否居中,咽部是否有吞咽障碍,悬雍垂是否居中,听力是否正常。
对患者进行肢体的检查,包括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病理症的检查,还应对患者进行深感觉的检查。
通过以上检查大致可以了解脑梗塞患者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结合临床症状、影响学检查即可诊断。
患者突然发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肢体无力,或者是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
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如MRI可以在弥散序列上看到明显的高信号,头颅CT中明显显示的缺血梗塞灶,与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比吻合,可以诊断脑梗塞。
脑干梗塞,有时与小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相似;但脑出血多为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CT检查可发现高密度出血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相互鉴别。
脑栓塞起病急剧,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常伴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与脑干梗塞相鉴别。
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于脑梗塞混淆,需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有助鉴别诊断。
脑干梗塞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及抗凝治疗。治疗关键点是早期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若错过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则以抗凝治疗为主。若大脑梗塞面积较大,应采取一些控制颅内压的措施。
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不良刺激,解除焦虑。
密切观察心率、血压、体温等变化,并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给予患者吸氧,有助于改善脑组织氧气的供应。
建立静脉通道,可以保证随时给药。
如尿激酶,可以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使血管再通。
如低分子肝素钙,通过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阻止血管的进一步闭塞。
降低颅内压,缓解脑干梗塞时导致的颅内压增高。
常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降脂治疗,主要目的为预防脑干梗塞复发。
钙拮抗剂,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胞磷胆碱,亚低温治疗等。
脑干梗塞的手术治疗,主要是急性期采取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机械取栓及开颅减压等补救性治疗。急性期的脑干梗塞可以采取静脉溶栓以及动脉取栓等微创方式进行治疗,但时间节点非常重要,一般在脑干梗塞6小时以内,这样的效果最好,治疗相对确切。如果是慢性的脑干梗塞,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进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手术以及颞浅动脉,枕动脉血管吻合手术,但是这种手术也是有一定风险的,效果不好,会起破坏性作用,一定要在手术之前明确相应的检查,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应的治疗。
脑干梗塞的患者病情往往比其他部位脑梗塞的患者更为严重,预后较差,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是严重程度和发病的诱因、病因、年龄等因素影响。患者发病后应积极处理和干预卒中的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降血脂药物等,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可能性。
因脑组织坏死后无法完全再生,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
部分患者病情控制较好,可长期存活,与人群寿命相同,部分患者恢复较差,与梗塞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恢复情况和后期维持治疗的效果相关。
脑干梗塞可能会有瘫痪、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意识障碍、昏迷等后遗症。
脑干梗塞患者一般出院后第1、3、6个月复查,之后每年常规检查,复查项目为实验室检查、CT、MRI等。
脑干梗塞患者应减少饮食能量以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量,供给适量的矿物质及维生素,合理搭配,保证营养的全面摄入。
如粮食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
应限制进食可见脂肪的牛羊肉、火腿、除小虾外的贝类以及蛋黄等。
如肥猪肉、肥羊肉、肥鹅、肥鸭、剁碎的肉馅。
如猪皮、猪爪、肝、肾、肺、脑、鱼子、蟹黄、全脂奶油、腊肠。
如冰淇淋、巧克力、蔗糖、各种水果糖等。
如辣椒、芥末、胡椒、咖喱、酒、浓咖啡等。
脑干梗塞的患者护理以促进病情稳定,减轻脑干梗塞症状为主,鼓励患者制定活动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以便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另外,应注意安抚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了解各类脑干梗塞恢复和维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改正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如吸烟等能加重病情的不良习惯),适当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如糖尿病要控制好血糖和并发症,高血压要规律用药,维持在正常水平,这些都能延缓疾病进展,尽可能长时间维持高质量生活。
复诊时常规需要进行头颅CT、MRI及凝血功能等检查。出院后1、3、6个月进行复查,之后每年进行常规检查。
准确执行医嘱、定时、定量,规律服用药物,不得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如调整剂量或停药、需与主治医师沟通进行调药。
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应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经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延长病人寿命。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当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戒烟、限酒。
中老年人应高度警惕本病,每年进行体检,40岁以上应高度重视,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诊断困难。如发现血脂异常,X线、超声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扩张性病变应及时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如出现短暂的肢体活动障碍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要严格控制血压,保证血压不出现大幅度波动,糖尿病要服药规律,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异常通过服用药物控制血脂,肥胖症应积极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等。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宜,BMI在20~24为正常,腰围女性控制在80cm以内,男性控制在85cm以内。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脂肪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谷物等富含维生素、粗纤维食物。
参加一定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的功能和调整血脂代谢均有益处,根据身体情况调整运动量,以不引起不适感为原则,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勉强作剧烈运动。
生活规律,保持乐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戒烟、限酒。
4424点赞
[1]陈奕奕,陈建雅,杨伟超.脑干梗死危险因素及加重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3):36-37.
[2]曹凡,代大伟,王勋.脑干梗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7,25(01):68-76.
[3]林银瑶,张雷,李海燕,王炎强,张炳俊,陆正齐.脑干梗死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中华医学会,2014:1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