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是指一组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两种疾病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的精神障碍。有关本病的归属一直有争论,目前认为该病病程大于1个月而小于6个月,若病程超过6个月则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目前病因不明,好发于青壮年,可能与遗传、应激、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经治疗后可在6个月内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有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应激、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壮年、直系亲属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群。
目前研究认为个体可能从父母处遗传了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倾向。
如过度疲劳、慢性缺氧、缺乏睡眠、水分与营养缺乏等因素可刺激机体应激诱发该病。
目前研究认为该病可能与神经递质的异常传递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相关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当,男性通常在18~24岁之间发病,女性最常在24~35岁之间发病。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多见于青壮年,青壮年发病率高于老年人。
直系亲属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群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同时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且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可伴有焦虑、激越、睡眠障碍等症状,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等并发症。
表现为思维联想散漫,缺乏目的性、连贯性、具体性和现实性;严重者甚至出现句与句、词与词之间无任何逻辑关系,呈破裂性思维或出现逻辑倒错性思维或表现为中心思想无法捉摸,缺乏实效的空洞议论(诡辩症)或病理象征性思维和语词新作。
其特点是内容离奇荒谬,缺乏系统性,具有泛化趋势或呈原发性妄想。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夸大、嫉妒和钟情妄想等。
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如经常出现评论性或争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及思维化声。
多为情感淡漠,也常出现与客观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相称或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即情感不协调或情感倒错。
可表现为行为愚蠢、幼稚、怪异或出现紧张症状群(如缄默、刻板动作、模仿动作、违拗、作态,或木僵)或突然的、无目的的冲动行为。
如内心被揭露感、被控制体验、思维被播散、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夺以及思维中断。
较发病前明显孤僻、懒散、退缩、被动,对社交、工作和学习缺乏要求,对基本的日常活动缺乏主动性。有的还可出现意向倒错或矛盾意向。
情绪高涨表现为心情显著愉快,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得意洋洋、自负。也可以易激惹心境为主,表现专横,常为小事发脾气,甚至激怒。
轻度时表现为联想比平时快而内容丰富,言语增多而语流加快,语声高。严重时可有思维奔逸、音联、意联。在注意涣散、随境转移的影响下,可有跳跃性思维。自我评价过高、夸耀,甚至夸大、妄想。
随意性动机和兴趣增多,每日忙碌不停,对人热情,好管闲事,行为轻率,甚至不顾后果。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抑郁悲观,无愉快感。自我评价低,常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部分病例的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夕轻的节律特点。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表现为行动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整日独坐或卧床,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可出现抑郁性木僵。
严重者可出现情绪紧张、恐惧、行为紊乱,比如认为周围的人想谋财害命或者认为周围的人跟踪迫害自己,伤害周围的人或者企图砸坏车窗逃跑等。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可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性欲减退、阳痿、闭经、身体各部位的疼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可无好转,若病程超过6个月,则可认为其已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常有表现为个体无法区分想象与现实,还可以影响思考、行动、情感表达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及其重要,因此对于出现妄想、幻觉、情感障碍等精神分裂症状或出现情绪高涨等躁狂症状以及心境低落等抑郁症状的患者均应及就诊精神科,完善精神检查、头颅CT等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并进一步与器质性精神病等疾病鉴别。
当患者出现被害、被监视、被控制、自言自语等精神症状时,均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出现伤人毁物、情绪激动、自杀、自残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复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
若出现伤人毁物、情绪激动、自杀、自残等情况时,可就诊急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症状持续多久了?(如有无妄想、情感障碍、语言混乱等)
发病前性格如何?有无相关刺激因素?
直系亲属有无相关精神病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主要包括面谈和量表测试。精神科专科医生会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综合判断患者目前的感知觉、逻辑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活动以及注意力、记忆力、智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情况;量表测试可了解患者有无相关精神障碍症状、评估严重程度,且可以了解患者治疗中的病情变化,评估疗效。
可了解患者有无相关头部器质性病变,主要用于排除器质性精神病。
如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免疫失调、肝肾疾病、内分泌及激素代谢紊乱、中毒等疾病因素所致的精神障碍。
满足以下两点即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样障碍:
符合精神分裂症症状学诊断标准,具有下列2项(或更多)症状,均应存在一月以上(如已经过有效治疗,病期可较短)。其中的一项,必须是第1~3项症状之一,具体如下:
妄想;
幻觉;
言语散乱(即思维散漫);
很异常的行为,例如紧张症木僵;
阴性症状,例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
社交或职业功能不良,自从起病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功能(包括工作、人际关系、自我照料等方面)均显著低于病前水平,如起病于儿童或少年期,明显低于预期的水平。
一次发作(包括前驱、急性及残留期)至少持续1个月但不超过6个月。
器质性精神病史由于脑部有明确的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精神障碍,如癫痫性精神障碍、脑外伤性精神障碍、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可表现为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或行为障碍。其与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其头颅CT/MRI、脑电图等检查结果常有其对应的阳性表现,而精神分裂症样障碍侧多为阴性表现。
是由于长期或大量饮酒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发生精神症状。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人格改变和智能衰退,还表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的症状,并常伴有各种内脏器官的严重病变及手脚颤抖等体征。其与精神分裂症样障碍鉴别的关键是有明确的长期大量饮酒史,查肝功能常有转氨酶、胆红素升高等肝脏损害表现,肝脏彩超可见肝硬化等表现。
中毒性精神障碍是指由某些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引起机体中毒导致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常有疲倦、虚弱无力、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情绪不稳或脆弱等症状,常伴有头昏、头痛、感觉过敏及虚汗、心悸、食欲差等躯体不适感。其与精神分裂症样障碍鉴别关键在于其往往有明确的工业毒物、农药、医用药物的接触或使用史,查血清药物/毒物浓度常升高。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辅助以心理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改善或完全消除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复发,一般为长期治疗。
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如患者拒绝或不配合治疗,可以选择长效制剂注射治疗;如果妄想已造成患者严重的攻击行为和社会功能丧失或危及到社会和他人的安全时,应住院治疗。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治疗量,尽可能单一用药,疗程要长。
可作为首选药物,在偏执性精神病的治疗中均可使用,常用的药物有氯丙嗪、奋乃静、硫利达嗪、氟哌啶醇。也可使用长效制剂,如氟奋乃静癸酸酯或氟哌啶醇癸酸酯,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的维持治疗,可减轻患者的神经症状。
目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临床上常用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使用氯氮平时应注意监测血白细胞,对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的症状都有一定效果。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帮助患者疏导心理社会应激,消除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针对性格和人际关系缺陷予以相应心理矫正等。
症状非常严重且用药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采用电抽搐治疗,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待精神症状有一定缓解时,进行松弛训练和认知行为训练,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本病无法彻底治愈,但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在6个月内缓解,并恢复正常功能,部分患者可迁延不愈,逐渐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内需根据病情进行复诊。
本病无法彻底治愈,但是经积极治疗后能在6个月内缓解症状。
积极治疗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内需根据病情1~4周复诊一次,调整用药,停药后应每6~12个月随诊一次,随访期为3~12年,了解有无残留症状及复发。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膳食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对于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的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可以有良好的睡眠环境,并给予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其次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行为变化,同时也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
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的患者多伴有失眠障碍,其发病诱因主要受环境与病情变化因素影响,首先要加强环境干预,如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卫生与空气流通,保证床铺干净、整洁,严禁大声喧哗,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睡眠环境。
对于情绪激动、有伤人毁物等冲动行为的患者,应加强安全防范,注意防走失、防毁物伤人、防自杀、自残。
护理人员或家属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行为变化,若出现情绪激动、伤人毁物、自杀、自残等行为时要立即报告医护人员或立即就医。
增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注意交谈保持耐心、态度和蔼,并以患者实际发病诱因为参照进行人性化的疏导,促使患者感知到舒适感、安全感与幸福感,避免患者情绪大幅波动。当患者步入恢复期,病情基本稳定后,要帮助患者正确认知自我病情,指导他参加各项社会活动,通过增强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及早恢复社会生活,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早日回归社会。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患者使用药物治疗期间要注意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了解有无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
重点预防患者私藏药物或其他危害自身生命健康的行为。
对于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心理干预及精神评估,以求早发现、早干预。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其转归至关重要。
4459点赞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7-152,232.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5-54.
[3]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58-271,310-330.
[4]潘霄,张道龙.精神分裂症与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核心特征与治疗[J].四川精神卫生,2017,30(02):183-18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