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由长期营养缺乏引起,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除个别患者由于摄入不足外,多数是由于其他疾病限制了食物的摄入和吸收。此病形成前先有肝细胞损伤如脂肪变性,相伴行的是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以后发展为肝纤维化,小静脉周围肝纤维化是发展为肝硬化的一个标志。患者临床症状有食欲不振、无力、腹痛、恶心、呕吐。体征有黄疸、肝脾肿大、腹腔积液等。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由长期营养缺乏引起。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除个别患者由于摄入不足外,多数是由于自身因素限制了食物的摄入和吸收。以20~50岁的男性多见,属于肝脏长期反复损害导致的疾病。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由长期营养缺乏引起。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除个别患者由于摄入不足外,多数是由于自身因素限制了食物的摄入和吸收,如小肠手术、胃部手术等。
在我国,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占肝病的16.0%,以20~50岁多见,男女比例为4:1。
本病以20~50岁多见,男性居多。主要是男性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需求大,一旦缺乏营养,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从而诱发营养不良性肝硬化。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的早期出现轻度乏力的症状,代偿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后期出现皮肤黄染、水肿、出血等严重症状,本病可并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症状比较轻微或出现轻度的乏力。
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部隐痛,轻微腹泻等症状。
出现乏力、皮肤黄染、瘙痒、水肿、出血、体重减轻、腹痛或腹部不适、行为意识混乱。
由于急、慢性肝病或各种原因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
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由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但应考虑是否并发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贲门撕裂综合征等胃黏膜病变。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以及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了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循环的机会,故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性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胆道感染及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低血钠与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改变,故亦称功能性肾衰竭。
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常见的并发症。
肝硬化时易并发肝癌,尤以肝炎后肝硬化时多见。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起病隐匿,患者若是出现腹部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大多数患者到消化内科进行治疗,也可到肝病科进行治疗。通常就诊时进行血常规检查、尿检查、腹水常规检查等。本病应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卵巢癌、缩窄性心包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当患者早期出现轻度乏力、腹部不适、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
当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产生幻觉,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合并多项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时,应立即就医治疗。
大多数患者可到消化内科就诊,也可到肝病科、传染科进行就诊治疗。
什么时间出现症状?
主要存在什么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皮肤黄染等)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有无用药史?
有无其他症状或不适?
细胞减少,常在4.0×10^9/L(4000)以下。血小板多在50×10^9/L(50000)以下。多数病例呈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例可为大细胞性贫血。
有黄疸时尿胆红素/尿胆原阳性。
腹水为漏出液,细胞数100/mm3以下,蛋白定量少于25g/L。
肝脏功能很复杂。各种化验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肝硬化时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超声显示均匀的、弥漫的密集点状回声,晚期回声增强。肝体积可能缩小。
多采用快速穿刺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而安全。
怀疑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时,医生会询问患者病史,进行相关检查,肝组织活检是确诊肝硬化的“金指标”检查,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显示肝细胞受损、结缔组织形成,腹腔镜检查可见肝表面结节状、腹壁静脉曲张及脾大。
肝硬化腹水初起,且进展较快时,可有腹部胀痛,触诊有压痛,需与结核性腹膜炎鉴别。后者有结核中毒症状,腹部可有柔韧感,压痛及反跳痛,症状及体征持续不退,腹水性质为渗出液,极少数可为血性腹水,据此可以鉴别。
腹腔脏器的癌瘤可转移至腹膜而产生腹水。年龄在40岁以上,起病快发展迅速,腹水可呈血性,腹水中可找到癌细胞,根据此点可以鉴别。
特别是假黏液性囊性癌,常以慢性腹水为临床表现,病情进展缓慢,腹水呈漏出液,有时造成诊断困难,妇科及腹腔镜检查有助于鉴别二者。
可有大量腹水,易误诊为肝硬化,但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肝大明显,有奇脉,心音强、脉压小等表现可鉴别。
较少见,无移动性浊音,无肝病表现,前者通过肾盂造影诊断,后者通过妇科检查可助诊断。
目前尚无特效方法可以治愈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或修复肝脏已经产生的瘢痕,规范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肝脏的进一步损伤,治疗方法包括原发病的治疗、针对并发症的治疗等。一般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维持治疗,治疗周期一般为长期治疗。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时有维生素缺乏的表现,适当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B6、烟酸、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D及维生素K等。
有慢性肝炎活动时,应控制肝炎,给予保肝药物,如肝泰乐、肝宁、肌苷等,必要时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如干扰素、阿糖腺苷等,必要时应用强地松等治疗。
在肝硬化前期(肝纤维化时)有效,可以促进蛋白合成和胶原吸收,肝硬化晚期则无效。
置换前胶原的羟脯氨酸,影响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从而使胶原生成减少。
经连续肝穿刺观察,可见纤维化显著减少。肝功能改善,腹水、水肿消失脾脏缩小。
含巯基化合物,与铜络合,抑制含铜氨基氧化酶,如赖氨酰氧化酶的活力(即单胺氧化酶),切断胶原形成过程的前胶原的共价交联,使胶原纤维的形成受阻。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分解及吸收。
本病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如肝硬化比较严重,必要时可进行肝移植手术。
饮食以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为宜,适当高蛋白,按1.0~1.5g/(kg•d)摄入,适当的高糖、低脂,脂肪约相当于热量的1/3左右,总热量每天8000~10000J左右。有肝性脑病时,应限制蛋白,每天0.5~1.0g/(kg•d)。防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避免食用刺激性及硬的食物。有腹水及水肿时应限钠和水的摄入。液体量的维持以24h的排尿量和不显性消耗量为准,或每天在1500ml以下为宜。
一旦发展成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疾病将无法治愈,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患者要遵医嘱复查肝功能生化检查、肝脏超声等。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一般不可治愈,可采用治疗措施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其他因素对肝脏的损伤,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预后较差,对生存产生较大影响。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导致不可逆转的肝损害,一般难以自行修复和控制疾病进展。
患者治疗后每两个月复诊一次,主要进行肝功能生化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同时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高脂肪、高油脂食物的摄入,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彻底戒除酒精。
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各类矿物质、维生素,适合病后调养,每天两杯。
宜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黄瓜能有效地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胃肠吸收食物营养,每周2~3次。豌豆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效,具有益脾和胃、护肝护胃的功效。
忌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有肝硬化、肝炎患者尽量少吃,可以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鸡肉、牛肉等。
忌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肥肉脂肪含量高,脂肪需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较差,食用过多的肥肉会引起血脂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应做到彻底戒酒。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患者应注意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平衡,对出现腹水、腹泻症状进行精心护理,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代偿期病人注意劳逸结合,失代偿期病人应卧床休息。
去除口腔异味,增强食欲,保持皮肤清洁,谨慎使用胶布。
患者居室内阳光要充足,空气新鲜流通,但要避免病儿直接吹风,以防感冒、加重病情。患者有蛋白尿、浮肿未退时,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
患者浮肿时给高蛋白、低盐饮食,浮肿消退时可给普通饮食。在激素治疗过程中,饭量明显增多,要协助病儿调整饭量,以免伤食。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骨质较稀疏,要避免各种剧烈活动、跌倒等,以防骨折的发生。
防止并发症,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护患者的皮肤,使之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皱褶处。患者的内衣裤要柔软、宽松,并以棉、丝织品为主。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应积极开展病情监测,时刻注意早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疾病进展状态,针对不同疾病阶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家属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本病暂无特殊的注意事项。
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的预防方面,包括早期筛查和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肝病,同时生活中还需限制饮酒、平衡饮食,保持体重与预防肝炎。
高危人群(20~50岁男性)早期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查,排除脂肪肝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应积极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血氨偏高或肝功能极差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免发生肝昏迷。出现腹水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饮食方面应提供足够的营养,食物要多样化,供给含氨基酸的高价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低脂肪、少渣饮食,要防止粗糙多纤维食物损伤食道静脉,引起大出血。
每日测量腹围和测定尿量。
4744点赞
[1]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吴孟超.实用肝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