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侧颈部肌肉或颈椎异常出现的颈部偏斜。斜颈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颈部肌肉挛缩和颈椎发育异常有关。斜颈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可导致吞咽困难、骨刺的并发症,目前主要通过保守和手术治疗,预后一般。
是最常见的类型,与一侧颈部肌肉发育异常有关。
少见,与颈椎发育异常有关。
多见于成年人,与颈部肌肉功能障碍有关。
小儿多为咽喉部的感染性炎症病灶波及颈椎,使韧带等组织松弛引起斜颈,在成人往往是颈椎的类风湿关节炎病引起寰枢关节半脱位。
斜颈的主要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颈部肌肉挛缩和颈椎发育异常有关。斜颈好发于有家族史者、儿童等人群,生活习惯、脑部疾病、外伤等也会诱发斜颈。
主要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挛缩,引起胸锁乳突肌变性,分娩过程中的产伤或难产都可能是胸锁乳突肌缺血、出血、血肿机化、肌纤维变性的原因。
颈椎发育过程中由于椎体发育异常而引起的斜颈,如椎体形成障碍(半椎体、楔形椎)、椎体异常融合(阻滞椎、椎体分节不全)、齿状突畸形等。
由于患儿一出生就患有斜颈的情况,所以可能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关。
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或受到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会使宝宝的一侧颈部受压,胸锁乳突肌内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致使胸锁乳突肌发生缺血性纤维挛缩,导致宝宝斜颈。
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者,颈部结构出现异常诱发斜颈。
常见于脑炎、多发性硬化、脑出血等疾病,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诱发斜颈。
尤其多见于头、颈、肩部的外伤,对肌肉、骨骼造成永久性伤害诱发斜颈。
斜颈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为0.3%~1.9%,好发于儿童,发病率无男女差别。
斜颈患儿合并其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如跖骨内收、髋关节发育不良和马蹄内翻足等。说明先天性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发病率明显较高。
儿童在斜颈中属于高发人群,与在宫内姿势、胎位、生产方式等密切相关。
斜颈的典型症状包括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部分患者因颈部肌肉挛缩、牵拉可出现颈部酸痛感,休息后可缓解。吞咽困难和骨刺是斜颈常见的并发症。
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突起肿块,质硬,椭圆形或圆形,随胸锁乳突肌被动移动而左右移动。肿块表面不红,温度正常,无压痛。
患者整个面部不对称,患侧颜面短而扁,健侧颜面长而圆,双眼、双耳不在同一平面。颈、面部畸形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加重。晚期患侧颈部深筋膜增厚和挛缩、前中斜角肌挛缩,继而颈动脉鞘及鞘内血管变短,颈椎、上胸椎侧凸等。
患者头偏向患侧,下颌尖转向健侧。主动或被动的头部偏向健侧(或下颌转向患侧)的旋转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
部分患者因颈部肌肉挛缩、牵拉可出现颈部酸痛感,休息后可缓解。
与颈部肌群挛缩压迫食道有关,患者出现间歇性吞咽困难,易呛咳。
由于颈部长期歪斜,颈椎容易并发颈椎内部狭窄,出现肢体无力和感觉异常。
当出现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时需要及时就诊于骨科、儿科,行X线、超声、CT、MRI、肌电图明确诊断。斜颈注意与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和颈椎结核相鉴别。
当出现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斜颈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就医。
斜颈患者合并骨刺突发肢体无力不能活动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斜颈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儿童患者需要到儿科就诊。
小孩有一直盯着一个方向看吗?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
这些症状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有什么诱因吗?
直系亲属有类似症状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近期颈部有受过外伤吗?
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斜颈的类型,一般先天性骨性斜颈可见颈椎歪斜,而肌性斜颈和挛缩性斜颈颈椎X线正常。
主要用于明确颈部包块性质,与其他颈部包块疾病鉴别。
进一步明确先天性骨性斜颈患者有无其他骨和软骨及周围韧带、神经等损害,对下一步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适于有头部疾病及肢体感觉异常者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脊髓受压。
通过观察肌肉电流活动检查有无变化,若增强考虑为痉挛性斜颈,有助于明确病因。
观察患者颈部倾斜的角度以及是否存在活动障碍的情况,通过触摸患者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按压痛情况。
斜颈的诊断需要依据颈部肿块、畸形、颈部活动异常的典型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见到椎体异常或肌电图异常表现。
结核病灶侵袭颈椎的时候,可引起颈椎挛缩而引起斜颈,但颈部疼痛剧烈,颈部受限严重,可通过X线进行鉴别。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是发生在婴儿期的一种自限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斜颈,查体胸锁乳突肌正常,无其他任何器质性病变。
斜颈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年龄选择治疗方案,对于痉挛性斜颈多采取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先天性肌斜颈和先天性骨斜颈多需及早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中医治疗改善。本病多数患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
目的在于促进局部肿块尽早消散,防止胸锁乳突肌挛缩。适用于1岁以内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婴儿,包括局部热敷、按摩、手法矫治和矫形帽外固定。
将沙袋加热至45℃坐浴,温度不宜过热,以防烫伤皮肤,食用时用毛巾包裹。在患儿睡觉时,将其头置于矫正位,热沙袋置于患侧,达到热敷、固定双重作用。
用拇指轻轻按摩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即短缩肌肉的肿块部位,手法轻柔缓慢,时间不限,每日重复多次。
要尽量牵伸患儿的胸锁乳突肌即颈部短缩的肌肉。手法是将患儿头扳至急性的相反方向,即头偏向健侧,直到耳廓触及健侧肩部,然后旋转头部尽量使患儿下班转向患侧,对准患侧肩部,此时按摩肿块15秒,如此反复15次,每日做4~6遍。手法应轻柔缓慢。
主要针对痉挛性斜颈,以肉毒杆菌A或B注射张力障碍的肌肉,能够使大约70%的患者在1~3个月的痛性痉挛减轻,使头部回到近正中的位置。然而,在少数情况下,当毒素重复注射时,它变得不太有效,因为体内产生毒素中和性抗体。
如苯海索,但不良反应可能会限制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有效;巴氯芬、卡马西平等,所有的药物应低剂量启动,逐渐加量,直至症状得到控制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为止,尤其是在老年患者。
适用于1岁以上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在纤维化演变完成后再行手术治疗。多采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切断,对病情严重的病例还要切断挛缩的颈阔肌和附近筋膜,必要时还需切断胸锁乳突肌近端止点,注意勿损伤面神经、副神经和锁骨下血管。术后将头置于过度矫正位,用特制的单侧头颈胸支具固定4~6周,病情严重的病例用头颈胸石膏固定4周。
适于先天性骨性斜颈,首先确定楔形截骨的范围,后正中切口,椎板显露,按术前计划咬除骨折椎的棘突、椎板、上关节突及上位椎下关节突及本椎椎弓根。按预计留下椎体上边,向前截骨,逐步取出截骨块,复位内固定。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但效果显著。
目前主要通过中医外敷、针灸、推拿、按摩为主,有舒缓肌肉紧张、改善肌肉挛缩的作用,适用于痉挛性斜颈,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斜颈一般不易治愈,但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先天性骨性斜颈容易出现颈部活动受限的后遗症,患者需要治疗后每年行颈部影像学和体格检查复诊。
先天性骨性斜颈多数不能治愈,先天性肌性斜颈和痉挛性斜颈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有治愈可能。
斜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先天性肌性斜颈和痉挛性斜颈只要及时治疗一般不会有后遗症,先天性骨性斜颈容易出现颈部活动受限的后遗症。
治疗结束后,患者每年复查颈部影像学和体格检查即可。
斜颈与饮食无关,正常饮食即可。
斜颈患者的护理以术后避免感染和保持颈部矫正为主,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颈部歪斜有无改善进行病情监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病术后患者要避免进行剧烈活动。
斜颈患者手术后主要注意避免伤口感染,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活动颈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坐姿、站姿,避免长期低头。
婴幼儿患者平时的卧位应使健侧靠近墙壁,以吸引患儿将下巴转向患侧。家长在日常给患儿哺乳、怀抱以及睡眠时有意使患儿头向健侧转动以帮助矫正畸形。也可在患侧上方悬吊气球等色彩鲜艳的玩具,以吸引患儿将下巴转向患侧。
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患者颈部歪斜有无改善进行病情监测以及每年进行影像学检查。
术后患者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和安排,不要进行任何剧烈运动,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了解患儿病情的恢复情况。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变化,应积极咨询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痉挛性斜颈主要通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先天性斜颈病因不明,主要是避免高龄妊娠,定时产检避免胎位异常和难产。斜颈一般没有早期筛查方式。
日常注意避免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颈部出现劳累及时休息,可尝试颈部按摩和运动。
避免高龄妊娠,妊娠时注意产检观察胎儿的胎位有无异常,了解产位,避免难产出现产伤。
孕期注意防护,避免出现感染、外伤等对胎儿造成伤害。
4589点赞
[1]林向前,赵娜.推拿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6(1):47-48.
[2]王娟.先天性肌性斜颈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6,013(008):510-513.
[3]薛泳华,徐侃.痉挛性斜颈的外科治疗及其相关解剖特点[J].安徽医药,2018,22(5):882-88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