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足部疾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是跟腱急性或者慢性牵拉跟骨骨突,根本原因是跟骨骨化中心血运障碍。本病好发于9~13岁爱好运动者、运动员、跟骨骨折术后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足后跟局部肿胀、疼痛,部分患者可有跛行、足部活动受限等表现,严重时还可并发足部畸形、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疾病。本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在病情较轻或者处于疾病初期的患者多考虑保守治疗、中医治疗,较少患者需要用到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经及时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不影响自然寿命。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病因是跟腱急性或慢性牵拉跟骨骨突、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导致足后跟局部肿胀、疼痛,最终造成脚活动受限、跛行,不具有传播性,好发于9~13岁爱好运动者、运动员、跟骨骨折术后者。
正常人出生时的骨骺主要由软骨组成,它具有生发中心,可以随着机体的发育不断的生长、钙化,从而促进骨骼的增大和增粗,但跟骨骨骺骨软骨病常因为外伤等因素导致跟骨骨突被牵拉、跟骨正常的骨化中心发育过程受到扰乱、骨骺发生血运障碍,导致骨化核缺血、骨化中心软化坏死,最终导致骨骺塌陷、压扁,后期病理表现为骨的再生、重新钙化。
过大的运动强度很容易导致跟腱急剧的牵拉跟骨骨突,造成跟骨骨突过度前凸,骨骺周围的血供容易受到影响破坏,导致缺血坏死,诱发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鞋子反复压迫、摩擦足跟,诱发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足部疾病,在10岁左右青少年发病率最高,好发于男性。
儿童骨骺没有闭合,足部长期处于奔跑、跳跃等负重状态下,容易牵拉跟骨骨突,导致骨化中心生长发育受到干扰。
长期的运动导致跟骨附着部的跟腱反复牵拉跟骨骨突,造成慢性损伤。
跟骨骨折术后患者的骨化中心容易缺血,导致缺血性坏死。
如足内翻畸形、高弓足、跟骨后上结节发育异常等,易发生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发病时多表现为足跟部后肿胀、疼痛,按压局部也可感到压痛,可造成部分患者足部活动受限、跛行,严重时还可并发足部畸形、跟骨后滑囊炎、跟腱炎等症状。
跟骨后下方两侧疼痛、按压痛,严重时可出现肿胀、皮肤温度增高等。
走路一瘸一拐或呈足尖行走步态,足底背皆有拉扯感。
疼痛可导致走路活动范围减小,活动动作幅度减低,患儿不敢奔跑、跳跃,严重时无法参与体育活动。
由于本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快速生长期,如果不及时就诊,很可能导致跟骨的畸形,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畸形部位的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一般随着生长的结束可减轻。
由于跟骨结节过于向后凸出刺激或跑步运动等过度劳损,导致滑囊炎症改变,表现为足跟部疼痛和肿胀,走路时更加严重,踝关节X线侧位片上可见后方透亮三角区消失或者不清晰。
跟腱炎是一种在慢性或急性劳损后形成的跟腱部位退行性无菌炎症,表现为足跟部、跟腱中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等,在活动后加剧,可通过足部MRI鉴别。
对于9~13岁爱好运动者、运动员、跟骨骨折术后者,若出现足后跟局部肿痛、跛行、足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进行体格检查、足部正侧位X线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为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注意与跟骨骨刺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如出现足后跟局部肿痛、跛行、足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如患者出现足后跟局部肿痛、跛行、足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年龄?职业?喜不喜欢运动?
最近有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强度如何?
活动后会加重足后跟的疼痛吗?有什么方式可以缓解?
脚后跟疼痛有多久了?是哪种痛?(比如锐痛、钝痛)
足部是否受过外伤?或者做过什么手术?
查看足跟皮肤处有无炎症反应表现,足后跟跟骨后下方两侧有无明显压痛。
足部正侧位X线可见足部跟腱附着处软组织肿胀,跟骨体和骨突之间的间隙增宽,骨突的形状不规整、变扁或者碎裂,跟健侧相比缩小,密度增高,有时呈分节状或者斑点状的致密影,与骨骺相对应的跟骨部分变得粗糙不平,边缘不整齐。
足部MRI可观察跟骨骨髓缺血、周围软组织肿胀的信号改变,是确诊跟骨骨骺骨软骨病的有效手段。
B超对病变的跟骨后滑囊、跟腱的显示较好,具有方便、经济、准确的优点。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可确立诊断。
典型跟骨骨骺骨软骨病症状,即足后跟局部肿痛、跛行、足部活动受限。
足部正侧位X线见病变骨部位骨密度不一致,局限性的密度增高等即可确诊为跟骨骨骺骨软骨病。
它也是骨质增生的一种,表现为足跟烧灼样痛,尤其是清晨为重,其次是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足部正侧位X线可发现跟骨骨刺。
痛风也可导致足部疼痛,但多是中年人常见,好发于足部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变形,可通过尿酸鉴别。
有明确外伤史,行走或运动过程中遭受暴力,引起足跟周围软组织挫伤或骨折,从而导致足跟疼痛,可通过足部正侧位X线鉴别。
常表现为足后跟痛,压痛点在足跟正中点靠后部位,特征是坐一会突然站起时或睡醒后起床时着地明显疼痛,活动一会儿后明显减轻,可通过体格检查、足部正侧位X线或MRI鉴别。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在病情较轻或者处于疾病初期的患者多考虑保守治疗、中医治疗,较少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周期一般在1~2个月,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情况明显好转,不影响自然寿命。
病情较轻的患者建议少走路、少站立,避免剧烈运动。同时为了减轻并且放松跟腱的压力和张力以及跟骨的拉力,患者可抬高鞋跟1~2cm,或者更换一双松软的鞋。另外还可选择冰敷,可以减少炎性渗出,缓解肿痛。
口服布洛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对缓解足后跟的急性疼痛有效,但对慢性顽固性疼痛效果不佳。
可用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封闭治疗,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但本药属于激素类药,必须遵医嘱使用,长期使用可能会有导致自发性跟腱断裂的风险。
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使用关节镜下清理术。
对于严格保守治疗3~6个月以上症状仍不见好转,足部活动受限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可手术切除畸形。
超声波和温热疗法可以镇痛、消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肌张力,作为辅助治疗效果满意。
中药熏洗治疗可使病灶处淤血、水肿消散,舒筋通络,达到消除临床疼痛症状的目的。治疗过程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接受,且疗效确切。
鹿瓜多肽注射液是采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利用鹿科动物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含有各种生物因子,可诱导新骨形成,使骨组织更加成熟,还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局部肿痛,可作为本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过治疗和日常中的调理,患者预后较好,可以治愈且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经有效治疗后需要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本身就是自限性疾病,患者通过制动休息、止痛、降低运动强度,都可以使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且一般可治愈。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经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不影响自然寿命。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一般无相关后遗症发生。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经有效治疗后,需要根据医嘱进行复诊,观察伤口愈合情况、评估踝关节功能,若无症状,则建议每年复诊1~2次。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饮食上主要以保证钙的摄入,如果有做手术,则以促进术后身体恢复为主,日常生活中应合理摄入各种补钙产品,避免含盐、含糖多的食物。
宜饮食清淡、易消化,多吃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鸡蛋、瘦肉、鱼肉、牛奶等,充分的蛋白质可以维持体内所有营养物质的平衡,增强免疫力。
宜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促进机体恢复。
忌吃柳橙类水果,比如橙子、橘子,也要避免糖、烟酒、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因为此类食物会阻挠复原过程。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在日常需要注意补钙以及足部的休息,也要遵医嘱服药,术后患者要保证伤口的清洁、干燥,避免下床走动,同时患者康复后若无症状,建议每年随诊1~2次。
遵医嘱服药,如有出现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不适反应,及时停药就诊。
平时注意补钙,可以口服钙片、多晒太阳。
注意足部的休息,尽量选择坐着或躺着的方式休息,少做起跳、奔跑等动作,减低运动强度。
一旦出现足后跟局部肿痛、跛行、足部活动受限加重的表现,应及时告知医生,避免病情加重或诱发感染。
注意保证伤口清洁干燥,严密查看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不适,及时呼叫医生。
术后需要卧床休息,避免下床走动。
跟骨骨骺骨软骨病患者的直接发病原因主要是运动负荷过大,预防以减低运动强度为主,对于运动员、跟骨骨折术后者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足部的保养。
跟骨骨折术后者、运动员等高危人群,即使日常生活中没有发生症状,也应建议每年1~2次摄足部正侧位X线,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对于9~13岁爱好运动的儿童,应多注意足部的休息,保持适当的运动强度。平时可以多穿着宽松的鞋子,脚后跟垫高1~2cm。
对于运动员,应在运动前注重准备活动,充分拉伸肢体,运动项目应合理安排,运动后及时休息。如有急性损伤,应及时冰敷、就诊,切不可勉强训练。
跟骨骨折术后患者,应多注意休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4015点赞
[1]赵国强.鹿瓜多肽注射液在儿童跟骨骨软骨病中的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11):956-957.
[2]周雪峰,黄倩,刘洋.跟骨骨刺综合征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4):324-32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