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胰腺炎是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老年人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或)胰腺功能不可逆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黄疸、腹部包块和糖尿病等。在我国,胆系疾病为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胆系疾病的发病率并无下降,我国的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老年慢性胰腺炎主要病因有胆道系统疾病、慢性酒精中毒、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好发于患有胆道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有长期嗜酒史的老年人、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人等,其诱发因素包括疾病因素、手术因素等。
我国不同地区胆系疾病发病的病史在慢性胰腺炎中占33.9%。在各种胆道系统疾病中以胆囊结石最多见,其他依次为胆管结石、胆囊炎、胆管不明原因狭窄和胆道蛔虫。其机制可能与炎症感染或结石引起胆总管开口部或胰胆管交界处狭窄与梗阻,胰液流出受阻,胰管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胰腺小导管破裂,损伤胰腺组织与胰管系统。因此,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胰腺炎,病变部位主要在胰头部,胰头部增大,纤维化,引起胰腺钙化少见,但合并阻塞性黄疸的较多见。
我国不同地区中老年慢性胰腺炎35.9%与饮酒相关。关于酒精性慢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蛋白质分泌过多导致梗阻与坏死-纤维化有关。酒精及其代谢产物直接使胰液中脂质微粒体酶的分泌以及脂肪酶降解增加;并使脂质微粒体酶可以和胰液混合,激活胰蛋白酶原为胰蛋白酶,导致组织损伤。乙醇间接通过刺激胰液的分泌,增加胰腺对缩胆囊素刺激的敏感性,胰液中胰酶和蛋白质含量增加,钙离子浓度增加,易形成胰管内蛋白沉淀,这些蛋白沉淀又与其他杂质(如脱落的上皮等)形成栓子阻塞小胰管,使胰管胰液流出受阻,胰管内压力增高,导致胰腺腺泡、胰腺小导管破裂,损伤胰腺组织及胰管系统。
影响胰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胰腺对酒精的敏感性,导致病情进展更快速,囊性纤维化也会增加老年慢性胰腺炎风险。
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老年慢性胰腺炎或胰腺退行性病变的发生。
高钙血患者的体内钙离子和胰液混合后容易形成胰管结石,使得胰液流出受阻,从而诱发老年慢性胰腺炎。
手术、检查过程中导致的胰腺意外损伤以及长期的腹部放疗,易诱发老年慢性胰腺炎。
老年人长期吸烟易诱发老年慢性胰腺炎。
胰管梗阻或狭窄易诱发老年慢性胰腺炎。
目前我国尚无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外报告的慢性胰腺炎患病率约为0.2%,发病率约为0.1%,其中老年患者占慢性胰腺炎患者的12.6%。
患有胆道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例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有长期嗜酒史的老年人,多见于西方国家。
具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人,如糖尿病等。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老年人。
有影响胰腺功能的基因突变或遗传疾病者。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程常超过数年,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期与症状轻重不等的发作期的交替出现,也可无明显症状而发展为胰腺功能不全的表现,其并发症包括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胰腺癌。
最突出的症状,90%以上的患者有程度不等的腹痛。初为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腹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钻痛甚至剧痛,多位于中上腹可偏左或偏右,可放射至后背、两肋部。患者取坐位,膝屈曲位时疼痛可有所缓解;躺下或进食时疼痛加剧。腹痛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胰管梗阻与狭窄等原因所致的胰管内高压有关,其次是胰腺本身的炎症(合并急性胰腺炎或病灶周围炎等)、胰腺缺血、假性囊肿以及合并的神经炎症也可以引起疼痛。
由于胰脂肪酶是体内消化脂肪的关键酶,因此,当患者胰酶合成减少时以脂肪泻为主要表现,即患者大便内含有量脂肪。长期腹泻致患者出现消瘦、营养不良及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缺乏等症状。
10%~20%患者有显著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因此,老年突然起病的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慢性胰腺炎的可能。
上腹可有轻微压痛。少数患者因胰头显著纤维化或慢性假性囊肿可扪及腹部包块,有时可见持续或缓慢加深的梗阻性黄疸。
腹部压痛与腹痛不相称,多数仅有轻度压痛。当并发假性囊肿时,腹部可扪及表面光整的包块。当胰头肿大和纤维化肿块及胰腺囊肿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黄疸。
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水和胸水、消化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多发性脂肪坏死、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血栓形成及精神症状。
由血液、胰液外渗以及胰腺自身消化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崩解物等的聚积,不能吸收而形成,囊壁由炎性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囊内无胰腺上皮层衬垫,因此称为胰腺假性囊肿。
因胰腺纤维化或假性囊肿压迫血管形成脾静脉血栓、脾大等。血栓可延伸至门静脉,引起静脉曲张及消化道出血。
慢性胰腺炎有癌变可能,老年人慢性胰腺炎患者如在近期出现疼痛性质改变、黄疸或者消瘦需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有胆道系统疾病或有长期饮酒史的老年人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慢性胰腺炎的可能性,此时应积极前往医院就诊,及时就医,注意与胰腺癌、急性肠梗阻等疾病相鉴别。
老年人出现腹痛的同时还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饮酒后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合并糖尿病应去内分泌科就诊。
合并胰腺假性囊肿、胰腺癌时应去肝胆外科就诊。
腹痛是持续性的还是阵发性的?
近期饮食以什么为主,有无饮酒?
是否有黄疸、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既往有无肝胆疾病史?
曾是否患有急性胰腺炎?
直接刺激试验胰泌素可刺激胰腺腺泡分泌胰液和碳酸氢钠。静脉注射胰泌素1U/kg,其后收集十二指肠内容物,测定胰液分泌量及碳酸氢钠浓度。
粪便(72小时)脂肪检查慢性胰腺炎患者因胰酶分泌不足,粪便中性脂肪、肌纤维和氮含量增高。予80g脂肪的食物后,72小时粪便的脂肪排泄量,正常人平均应<6g/d。
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应用58Co维生素B12吸收试验显示不正常时,口服碳酸氢钠和胰酶片后被纠正者,提示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与胰分泌不足有关。
老年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时,血、尿淀粉酶可一过性增高。严重的胰外分泌功能不全时,血清胰型淀粉酶同工酶大多降低。
血清缩胆囊素(CCK)正常为30~300pg/ml,慢性胰腺炎可高达8000pg/ml,与胰外分泌减少,对血清缩胆囊素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有关。
血浆胰多肽主要由胰腺PP细胞分泌,空腹血浓度正常为8~313pmol/L,餐后血浆中其浓度迅速增高,而慢性胰腺炎患者血浆胰多肽明显下降。
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大多正常,口服葡萄糖、甲苯磺丁脲(D860)或静注胰高血糖素后血浆胰岛素不上升者,反映胰腺内胰岛素储备减少。
X线腹部平片观察位于第1~3腰椎左侧胰腺区钙化或结石,对诊断有意义。
B超和CT检查可见胰腺增大或缩小、边缘不清、密度异常、钙化斑或结石、囊肿等改变。
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重要价值。可显示主胰管口径增大而不规则,可呈串珠状,胰管扭曲变形,可有胰管不规则狭窄或胰管中断,胰管小分支有囊性扩张。并可显示胆管系统病变。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无创性、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胰胆系统的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方面,效果与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同。
超声内镜,是无创性、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胰胆系统的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方面,效果基本与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相同;对于胰腺实质病变的判断优于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标准仍需完善。
经超声或超声内镜引导或手术探查作细针穿刺活检,或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收集胰管分泌液作细胞学染色检查,对老年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老年慢性胰腺炎主要依据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腹部B超胰腺组织内有胰石存在。
CT胰腺内钙化,证实有胰石。
ERCP,胰腺组织内胰管及其分支不规则扩张并且分布不均匀,主胰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含有胰石或蛋白栓子。
分泌试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伴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组织学检査,组织切片可见胰腺外分泌组织破坏、减少,小叶间有片状不规则的纤维化,但小叶间纤维化并非慢性胰腺炎所特有。
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囊肿形成。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尤为重要,且有一定的难度,需进行细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甚至剖腹手术探查。
腹痛为阵发性,腹胀,呕吐,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无排气,可见肠型。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
常有胆绞痛史,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部,而墨菲斯征阳性(Murphy征阳性),血及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本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基本原则是去除病因,并以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和治疗并发症为重点。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需禁酒、戒烟,避免过量高脂、高蛋白饮食,适当运动。
腹痛是慢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疼痛是慢性胰腺炎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般是先使用少量非麻醉性止痛剂,如非甾体消炎药等。若腹痛严重,确实影响生活质量者,可酌情应用麻醉性止痛药。在给予止痛药物,尤其是麻醉剂时,应尽量减少成瘾的可能。
包括利用药物抑制胰腺分泌如PPI、胰酶替代治疗等,必要时可静脉给予奥曲肽,部分患者有效。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行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和胰管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可进行取石术或放置引流管等,对约50%患者有效。
将乙醇或类固醇激素经皮穿刺或在内镜下注入腹腔神经丛,能缓解疼痛数小时至数月,该方法多用于合并胰腺癌或者其他治疗效果较差时。
治疗老年患者出现症状较早,因此替代治疗格外重要。外分泌功能不全需给予胰酶,患者出现糖尿病时多需要胰岛素。慢性胰腺炎替代治疗多为终身性。
最常用的是胰管减压术和胰腺次全切除术,对约80%患者有效。假性囊肿可行影像学引导下引流或者手术切除,怀疑胰腺癌发生时需要手术。
老年慢性胰腺炎预后通常不佳,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可缓解症状,但不易根治,晚期多死于并发症,患者需要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不能治愈,通过积极治疗可缓解临床症状。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不进行积极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从而导致死亡,具体生存期与病情有关。
对于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来说,饮食上应为患者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及热量,以提高患者机体抗感染能力和免疫功能。
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因食欲减退、吸收不良及腹泻,尤其是脂肪泻,常有体重减轻及营养不良的表现,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对长期脂肪泻患者,应注意补充足够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B族维生素。对少数胰腺外分泌功充能严重丧失的晚期慢性胰腺炎患者,还可采用胃肠外营养(TPN)的治疗措施。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属和护理人员要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术后要监测患者血糖、胰腺功能,患者需要注意术后相应的注意事项,使自己早日康复。
口服用药,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戒烟戒酒,避免病情再次复发。
确保房间的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和通风良好。
监测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血糖、胰腺功能,尽量减少复发及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讲解老年慢性胰腺炎的致病因素、并发症、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方式等,提高他们的认知程度,缓解其不良心理。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在术后应长时间卧床修养,不要过早地下地活动,尤其是针对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和年龄较大的患者,如果下地活动时间较早,可能因为体位的突然变化而诱发心脑血管破裂,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老年慢性胰腺炎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生活习惯,能够合理作息、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同时禁烟禁酒,才能够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对有肝胆疾病史或长期饮酒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对有肝胆疾病史或长期饮酒的老年人,出现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时,及时就医并检查有无老年慢性胰腺炎的发生。
戒烟戒酒,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应以低脂饮食为主,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适当地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维持正常体重。
4245点赞
[1]陈可冀.中华老年医学[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795-797.
[2]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李兆申,廖专.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2):7-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