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心肌病是指在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期间,由于药物的心肌毒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心肌病变。包括引起的各种心律失常,或药物损伤心肌,抑制心肌细胞收缩力,导致心力衰竭,或心肌细胞对某种药物过敏而导致的心肌炎、心包炎。
药物性心肌病是患者在治疗某种疾病期间使用了抗肿瘤药、抗生素、抗癫痫药、抗抑郁药、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等,引起心肌损害。
药物性心肌病指接受某些药物治疗的患者,由于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引起心肌损害产生心肌肥厚和(或)心脏扩大的心肌病变。临床上能引起药物性心肌病的药物有很多,最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癌药物如阿霉素、柔红霉素;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哌啶醇等;三环抗抑郁药如氯丙咪嗪、阿密替林、三甲丙咪嗪和多虑平等;血管活性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心血管药如奎尼丁、洋地黄和利舍平等。
本病尚无具体流行病学数据。
长期服用抗肿瘤药物的人群。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的人群。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的药物的人群。
长期服用化疗药物的人群。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群。
服用抗生素的人群。
药物性心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也可表现为猝死,故需引起患者的重视,及早就医治疗。
药物性心肌病的常见典型症状包括心跳加快或有颤动感、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头晕、疲惫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猝死。
很多药物可以延长QT间期,从而导致出现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扭转型室速)。药物还可以直接损伤心肌细胞,造成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导致患者出现T波低平、出现U波、Q-T间期延长和ST段压低,以及各种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及室速、房颤等。
各种药物可能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代谢异常等,直接造成心肌损伤,心肌收缩力下降,从而出现心力衰竭。
药物性心肌病是因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而造成的心肌病变,患者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停药。
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悸、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当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疲惫甚至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大多优先考虑到心血管内科就医治疗。
当出现意识模糊、胸痛等需到急诊就医。
因为什么前来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近期都在服用哪些药物?
发病时间有多久了?
血清酶学增高有助于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的诊断。
诊断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
通过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是否异常升高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的损伤,根据酶学升高程度评估涉及损伤的心肌的数量,评估严重程度。
检查心脏电活动最简单便捷的手段,提示心肌损伤、发现各种心律失常。
评估心脏功能,各腔室压力变化,明确心脏是否存在结构病变,帮助筛查是否存在原发心脏疾病。
对于药物引起的心肌改变、心脏功能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对诊断药源性心肌病、心肌炎有一定价值。
询问患者病史,尤其是用药史,如曾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精神病或抗抑郁药,之前无心肌病证据,服药后出现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的征象,又不能用其他心脏病解释者,可诊断为药物性心肌病。
确诊为药物性心肌病的患者要迅速停用相关的药物,这是首要的治疗措施。另外还需充分休息,避免熬夜和劳累,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心肌和改善心肌的代谢,常用药物包括辅酶Q10、肌苷、维生素B1、二磷酸果糖等。
本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性心肌病通过及时停药和对因、对症诊治,预后较好,故患者及时就医即可,遵医嘱进行治疗,无需过度担心。
一般预后良好,大部分病人可完全恢复正常。
及时就诊,停用相关药物和采用对症治疗,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多食富含维生素C、硒的食物,如黄瓜、番茄、橘子、柠檬、猕猴桃、鸡蛋、瘦肉、胡萝卜等。
饮食宜清淡,控制盐的摄入量,高钾、低钠,按时进食,不可过饥或过饱,尤其晚餐,以免增加心肌负担。
避免油腻、刺激性食品,适当限制蛋白质和热能的摄入。
药物性心肌病的患者需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生活管理,促进疾病痊愈。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生活的规律性。
患者要注意休息,如果有心脏扩大的患者应至少休息半年以上,同时限制体力活动。
对于药物性心肌病患者应每隔一定时间到医院复诊,借助仪器检查疾病的情况变化,便于以后的治疗。
绝大多数药物性心肌病的预后良好,患者要按时服药,但也不要盲目滥用药物,应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保持乐观精神,避免紧张情绪。
患者需注意预防感冒,感冒会加重药物性心肌病的病情,还可以使已相对稳定的症状再次复发,应注意避免伤风感冒。一旦患上感冒,也应及时治疗,避免影响病情。
对于药物性心肌病的预防,有过敏性体质病人,特别是以往对药物有过敏者,应慎重选择用药。在考虑存在药物过敏导致的心肌损伤时,立即停用致敏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否则可在较短时间内引起不可逆转的后果。
患者服用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需要定期做血液学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肌酶学检查心导管检查、血药浓度测定等。
进行药物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预防药物性心肌炎。
4990点赞
[1]赵水平,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精要[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91-92.
[2]李志华,现代心脏病诊断与治疗上[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23.
[3]曹东平,刘永欣,苑晓烨.心血管疾病诊疗手册[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7.
[4]崔天祥,黄振文.药物性心肌病[J].临床医学,1993,(13):11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