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坏死性口炎在临床中极其少见,多是在机体本身存在免疫缺陷等情况下,主要由奋森疏螺旋体和梭形杆菌等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而形成一种急性腐败坏死性疾病。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牙龈乳头出现大面积的溃疡、坏死,同时疾病急速向颊黏膜侵袭,引起颊黏膜贯通性糜烂,如果治疗不及时,疾病很有可能继续向周围邻近器官侵袭,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本病即使治愈以后也常遗留面部畸形,影响美观和生理功能,需要后期手术修复。
本病的病因是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与细菌混合感染双重作用,本病的致病菌是口腔内的正常菌群,当机体健康状况良好时并不会发病,但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就会大量的繁殖,迅速引发病变。
奋森疏螺旋体和梭形杄菌为本病主要致病菌,还可合并感染产气荚膜杆菌及化脓性细菌。正常情况下梭形杆菌和螺旋体在口腔内共同存在,不易感染致病,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出现明显下降时,这两种细菌就会大量繁殖而发病。本病常见的是复杂的混合性细菌感染,可合并其他细菌,如链球菌、丝状菌、黑色素类杆菌等。
由于缺乏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缺少对卫生状况的维护或者没有时间进行维护,导致口腔卫生状况很差,细菌大量繁殖。
因为本身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糖尿病、结核病,机体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或者家庭经济状况差,营养补充不足,可诱发本病。
多见于儿童麻疹、猩红热、黑热病等传染病后期,或者恶性肿瘤患者、艾滋病晚期患者。
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目前本病已极少见,发病率极低,只有在经济落后地区才偶有发病,也好发于营养极度缺乏或免疫缺陷患者,如艾滋病患者。
贫困地区人群,可能与营养状况差、口腔卫生差以及对口腔健康缺乏认识有关。
营养极度缺乏人群,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营养吸收障碍人群,多见于经济落后地区。
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
本病为急性感染性炎症,发病急骤,主要症状是口腔黏膜腐败性坏死,病变首先侵袭牙龈边缘及龈乳头顶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随后病变很快蔓延至颊黏膜,引起溃烂。如果此时仍得不到有效治疗,病变可继续侵袭周围邻近器官,如上、下颌骨。
绝大多数出现坏死性溃疡性龈口炎的症状,患者口腔有特殊腐败性臭味,牙龈边缘呈“虫蚀状”,牙龈乳头消失变平如“刀削状”。在坏死组织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后可见出血创面。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
口腔黏膜上皮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属于溃疡坏死性口炎的常见症状。
急性期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坏死性病变就会波及颊黏膜、邻近器官及深层组织。颊部皮肤出现肿胀、发亮,形成紫红色硬结,并迅速变黑、脱落,造成面颊的穿通性缺损。随着坏死物增多,恶臭味加重,但疼痛轻微。黏膜溃疡产生的大量毒素可引起病情恶化,导致患者的死亡。本病愈合后可留有颜面部的严重缺损、畸形。
患者常伴有流涎,这可能与面部组织坏死有关,同时有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感染症状出现。
两种疾病的致病病原体相同,在溃疡坏死性口炎早期即可伴发本病,也可以理解为本病是溃疡坏死性口炎的初期症状,但是溃疡坏死性口炎往往不具有自限性,疾病会迅速扩散。
溃疡坏死性口炎可以迅速侵袭颊部黏膜,引发黏膜坏死性病变,最后形成贯通性损伤,引起面部畸形。
当本病早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时,口腔内释放的大量毒素可以通过破损黏膜进入全身循环,导致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溃疡坏死性口炎发病急促,且并发症较重,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减轻疾病带来的坏死性不可逆的损失,降低面部畸形和死亡的发生率。如果发病初期就能得到有效的、果断的诊治,可将本病局限在口腔范围内。对于就医不积极或者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往往疾病引发严重后果,也可能转为慢性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情况。
当口腔内牙龈出现大面积充血且有坏死趋势时,应及时就诊。
当口腔内黏膜组织出现变黑或者变灰等坏死性情况时,需要患者及时就诊。
当患者不仅出现口腔黏膜坏死性损害,同时伴发全身感染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多科室会诊。
针对本病高危人群建议定期检查。
绝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到口腔黏膜科就诊。
伴发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可由多科室协同治疗,以挽救生命。
何时发病的,症状持续了多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牙龈坏死、颊部黏膜变黑、口臭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乏力、嗜睡、疲惫、发热等症状)
是否有挑食的习惯或者喜欢吃冷饮及油炸食品?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本病可在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多处黏膜发作,通过视诊观察黏膜颜色、形态的异常以及有无坏死趋势,同时观察颊侧皮肤有无红肿、发亮,同时可通过触诊检查患者颌下淋巴结有无肿痛,以此明确疾病的侵袭范围和蔓延情况。
血常规检查可以明确全身情况,如有无全身感染发生,同时可以进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测定,及时了解营养缺乏的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帮助。
病变坏死区涂片行革兰氏染色可见大量螺旋体和梭形杆菌,这一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早期有坏死性溃疡性龈口炎的症状,发病急,患者有疼痛、典型的腐败性口臭、牙龈乳头坏死。
口腔黏膜坏死脱落,可内外贯通。
病损区涂片镜检可见螺旋体和梭形杆菌等病原微生物。
溃疡坏死性口炎发病急,早期就会迅速蔓延,稍不及时治疗就可导致面部畸形等并发症出现,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支持疗法,治疗不应过于保守,以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为主要目的。针对急性期的治疗,应轻轻去除牙间乳头和龈缘的坏死组织,及时去除大块牙石,迅速改善口腔环境。
局部用1.5%~3%的过氧化氢溶液冲洗病变部位或含漱,此法主要是消灭厌氧菌,但也容易损伤正常黏膜。
全身抗感染可给予广谱抗生素,尽早静脉输液,可控制全身感染,如头孢克肟等头孢类抗菌素和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时使用抗厌氧菌活性较强的药物,如甲硝唑和替硝唑等,尽早足量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
全身支持治疗也是不容忽视的联合手段,必要时给予营养输液,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避免电解质紊乱引起机体全身状况快速下降。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该病虽少见,但由于发病急、并发症严重,影响面部外形和功能,往往需要二期整形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不规范,可造成颊黏膜皮肤穿孔,影响其功能,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对寿命无影响。
本病及时治疗后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如果拖延治疗,病情可能会急转直下,危及生命。
治疗期间建议每日复诊,查看疗效,病症得到缓解以后可每三天复查或者病情变化时复查,局部症状加重时需要随时复诊,治愈后三个月可以考虑复诊,手术修复面部外形和功能。
溃疡坏死性口炎与营养不良存在密切相关性,所以积极的饮食调理也是治疗该病的联合措施之一。患者应注意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以增加抵抗力,控制感染。
发病早期就应给予高蛋白饮食,加强营养,及时纠正机体营养不足等情况。
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缺乏维生素或者微量元素导致,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疾病好转。如果通过血液学检查发现患者营养缺乏严重,可以通过口服复合型维生素片促进病情恢复。
本病发作时口腔内大部分黏膜均可被累及,进食时需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尽量吃温凉、细软的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过烫等食物,可减少口腔黏膜的疼痛感,避免继发感染出现。
溃疡坏死性口炎的护理主要是控制口腔黏膜感染加重,及时清理坏死脱落组织,可以减缓坏死的蔓延,同时重视口腔局部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可减少细菌繁殖,促进病损愈合。局部护理以促进愈合、减少疼痛为主,可以使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炎防腐药物为病损消毒,及时擦拭渗出。
本病治疗期间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本病的发生与患者口腔保健知识不足有非常大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多了解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的危害和维护口腔健康的方法。
本病发病比较凶险和急速,不利于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建议有加重趋势或者坏死面积增大的患者及时就诊。
因本病从口腔发病,往往容易被患者忽视,认为是“上火”引起的牙龈炎而不就医,但是本病病变较为恶劣,早期即可出现面部永久性损害或者全身感染症状,危及生命。所有一旦发现黏膜疑似坏死、发黑,则应警惕为本病,需立即就诊,尽快治疗,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溃疡坏死性口炎目前发病率极低,主要就是因为只要积极预防,就可以防止本病的发生,效果显著,而且预防方法简单,不繁琐,之所以仍有患者患上本病,主要原因还是口腔健康意识缺乏。
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免疫缺陷和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每年口腔筛查一次,检查口腔卫生状况和全身营养状况,而针对患传染病儿童需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口腔筛查。
溃疡坏死性口炎可以通过视诊、触诊以及微生物涂片检查进行全面筛查,方法简单易行,不难诊断。
注意口腔卫生,尤其是高危人群要增加刷牙时间和刷牙次数,如果患有牙周疾病应及时治疗。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学习、工作时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时抵抗力下降。
对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注意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不可增加用药剂量。
存在细菌真菌感染者,应针对原发病灶进行积极治疗。
4489点赞
[1]陈谦明主编.口腔黏膜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华红,刘宏伟.口腔黏膜病学[M].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