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损伤是由于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引发的股动脉破裂、挫伤或断裂,可继发股动脉血栓形成。大腿可出现感觉异常、进行性肿胀、搏动性包块等,是股动脉损伤最常见的症状。股动脉损伤包括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股动脉不完全断裂、股动脉完全断裂等多种方式。
血管收缩是动脉对创伤的反应,动脉完全断离,断端发生痉挛和卷缩、减少出血,挫裂伤引起动脉断离,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出血并不严重,刀伤、刺伤、枪弹伤等引起动脉断离,出血严重,应立即止血。
血管壁的收缩不能止血反而使裂口增大,造成严重出血,流血不止,可造成失血性休克。
车祸等外力作用股部造成股动脉损伤,外壁芫整。而内膜和肌层组织损伤,无外出血,断裂的内膜卷缩,阻塞血管腔形成血栓,远端肢体因缺血而坏死。
外伤性髋关节前脱位,严重股部挫伤及深筋膜下血肿压迫股动脉。静脉受压、组织肿胀、后动脉受压、供血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终导致广泛肌肉坏死,毒素吸收,危及生命。
因外伤引起股动脉平滑肌持续性收缩,严重痉挛可使股动脉血流中断,呈白色索状。
股动脉损伤主要是由于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和医源性损伤导致。开放性损伤如锐器刺伤、火器损伤、不洁注射等;闭合性损伤如骨折、钝器伤等。
如战争时出现的枪伤、炸伤以及刀伤、车祸伤。
包括钝器击打、血肿压迫、骨折。
手术操作不当导致股动脉损伤或者手术时体位不当导致股动脉受压。
如感染,多由于吸毒注射导致的股动脉近端伤合并感染。
暂无股动脉损伤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过度消瘦易发生骨折,导致股动脉损伤。
骨质疏松的患者:易发生骨折,引起股动脉损伤。
饮酒者:醉酒时易出现摔伤导致骨折,从而损伤股动脉。
大腿根部手术患者。
吸毒者。
股动脉损伤患者可出现感觉异常、下肢肿胀,甚至出现足背动脉消失,出现搏动性包块等,是最常见的症状,严重的股动脉开放性损伤可因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无论是火器伤、枪弹等开放性损伤,还是挫裂伤均使血管出血,一部分血流呈喷射状从伤口流出,另一部分流人组织间隙,使局部组织肿胀。
观察伤肢血液循环和缺血症状非靠重要。
足背动脉消失提示股动脉有栓塞,当减弱时应与健侧对比,才能正确诊断。
足背皮肤苍白,皮温降低,低于健侧2°C以上示股动脉血流缓慢;低于4°C以上示股动脉血运严重障碍,足背冰凉或出现瘀斑纹示血流完全中断。
伤肢缺血,组织缺氧,便可引起剧烈疼痛、肌肉缺血、肌肉失去舒缩能力及弹性。被动牵拉时,引起与组织本身损伤不同的剧烈疼痛。
患肢从足趾开始麻木,缺血1~2小时,出现感觉障碍,缺血4小时以上出现麻木感,腓肠肌疼痛剧烈是肌肉缺血变性迅速器化的征兆。
患肢肌肉缺血数小时便可瘫痪。足趾屈曲痉挛,提示缺血严重,血运恢复不及时下肢功能将很难恢复。
极少部分患者在形成股静脉瘘时,可出现患侧皮肤温度比健侧稍高。
股动脉开放性损伤,可导致腿部肌肉缺血缺氧,从而导致肌肉坏死。
股动脉开放性损伤可出现大出血,从而引起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股动脉损伤后可导致股动脉血栓形成,股动脉堵塞,肢端出现缺血坏死。
股动脉损伤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尤其是开放性股动脉损伤患者,尽快就医后通过手术重建股动脉,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有效重建下肢供血。
患者大腿出现发凉、疼痛、麻木、进行性肿胀症状,腹股沟处出现搏动性包块,皮肤苍白或紫绀,需要及时就医。
患者大腿出现发凉、疼痛、麻木、肿胀外,还出现冷汗、意识不清、大出血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血管外科或者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是骨折导致,可至骨科就诊。
患者脚部的皮肤颜色有无变化?
腿部有没有出现发凉、疼痛、麻木等症状?
腿部有没有受过外伤?例如棍棒击打到腿部或者刀刺到腿部?
是否出现过出血?出血量?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没有不洁注射史?
观察患者腿部是否出现肿胀、发白、紫绀、肿块。触摸患者腿部感受足背动脉是否有搏动,腿部皮肤是否出现温度异常。
辅助判断是否有出现骨折。
了解动脉损伤部位、严重程度、是否出现血栓、股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
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是否合并感染及出血导致的失血性贫血。
可以辅助医生判断是否有血栓的形成。
具有外伤史以及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大腿发凉、疼痛、麻木、进行性肿胀,腹股沟处出现搏动性包块,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出股动脉损伤。
均有外伤史,而股神经损伤多伴有畸形,感觉功能丧失,部分运动功能丧失。而股动脉损伤出血较多,局部肿胀明显,有急性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可根据临床症状明确诊断。
均有外伤史,髋部疼痛,可有出血,患肢功能障碍。而股骨颈骨折多有外旋畸形,髋部有轴冲击疼痛,常有骨擦音和骨擦感。股动脉损伤有大量出血,无逐渐减少趋势,局部肿胀明显,且有急性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通过X线即可鉴别诊断。
多有严重外伤史,患髋关节畸形,患肢短缩,在臀部可摸到脱出的股骨头。而股动脉损伤有大量出血及急性动脉供血不足症候群,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股动脉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有效的恢复下肢供血。
包括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主要用于防治血管内凝血。
如青霉素,用于开放性损伤时的抗感染治疗。
该手术常用于:
伤侧足背动脉博动消失,皮温下降,肤色苍白或青紫,下肢出现麻木,肌肉瘫痪或屈肌群孪缩等缺血症状。
股部伤口进行性肿胀,伴有循环障碍征象。
股部伤口反复出血者。
关节脱位已整复,下肢缺血症状仍未解除者。
股部损伤部位深筋膜已充分切开减张,其远端缺血症状不见缓解。伤肢出现急性动脉供血不足,动脉探查应立刻进行,如股动脉完全供血障碍8~12小时,可出现下肢肌群变性,一直到坏死的发生。
伤缘整齐可直接缝合,伤缘不整,适当修剪后用6.0~8.0无损伤缝合线间断缝合。针距及边距为0.5~1.0mm,需用静脉片可选用头静脉或小隐静脉,保留大隐静脉备作血管移植用。
吻合时血管两端均进行充分的游离松解,使吻合后的血管无张力。管腔用1%肝素生理盐水冲洗,使内膜光整,缝合用6.0~8.0无损伤线缝合针线,采取二定点或三定点缝合法。
两断端缺损在2cm以上,应采取血管移植,移植材料分白体血管移植,同种异体动脉移植及人造血管移植,最佳选择自体对侧大隐静脉移植。大隐静脉内有静脉瓣,移植时必须倒置,避免静脉瓣阻碍动脉血流。
当患者出现失血过多时,应避免发生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应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
在进行了股动脉血管重建的患者,抗凝治疗是维持动脉通畅的必要保障。
股动脉损伤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能够恢复正常的下肢血运;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预后不良,可能因为肌肉和组织坏死而截肢,甚至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股动脉损伤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大部分能够治愈;部分患者可出现肌肉坏死甚至死亡。
股动脉损伤经过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治愈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在出院后第3、6、12个月患者应该回医院复查下肢血管彩超等。
手术患者术后1~3天应选择流质饮食,术后三天逐渐从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到正常饮食。
宜多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各种新鲜水果和蔬菜。
忌食容易导致胀气的饮食以及刺激性食物,如豆浆、辣椒。
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血供及肿胀情况,及时了解全身状况,加强营养支持和功能锻炼是保证肢体成功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2周后适当下床活动。
保持室内舒适干净,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保证合理体位,防止褥疮、压疮等并发症。
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不安的情绪。
根据医嘱复诊,复查下肢血管彩超。
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事故。
戒烟、戒酒,避免醉酒后出现摔伤或者打架斗殴。
骨质疏松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磕碰,注意自身防护。
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治疗,日常生活中避免磕碰。
4911点赞
[1]曾希银,王璨,毛显法,向道友.股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4):2279-2281.
[2]王子健等主编.实用部位骨科[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11:22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