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不洁饮食或上呼吸道感染,近年来认为本病发生与C型产期荚膜杆菌产生的β毒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病变主要在空肠或回肠,常呈节段性,但少数病例可有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以出血、坏死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重症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予以手术治疗。该病情预后与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有关,若获得良好近期治疗效果,则一般远期预后也较良好。
以血水样或暗红色血便为主要症状。
以休克为主要表现,有高热、寒战、神志淡漠、嗜睡、谵语、休克等表现。
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急性腹膜炎征象,受累肠壁坏死或穿孔,腹腔内有血性渗出液。
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肠鸣音消失,出现鼓肠。
病因尚不明确,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不洁饮食或上呼吸道感染,近年来认为本病发生与C型产期荚膜杆菌产生的β毒素有关。该病情好发于青少年、儿童以及饮食卫生差的人群,可由饮食不洁、饮食习惯改变诱发。
C型产期荚膜杆菌感染:C型产期荚膜杆菌产生的β毒素可选择性作用于小肠血管,使小肠血管痉挛、凝血,造成小肠黏膜下层水肿、出血、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进而发生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进食污染有致病菌的食物,其产生的β毒素作用于小肠血管,使小肠血管痉挛、凝血,造成小肠黏膜下层水肿、出血、坏死,导致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如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或暴饮暴食,肠内生态学发生改变,有利于致病菌的繁殖,产生毒素致病。
成年人和小儿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多见,老年人少见,好发于春秋季节,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病变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少数病例可有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
此类人群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引起该病情。
此类人群患有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几率更大。
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及全身中毒症状。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伴阵发加剧,随之有腹泻,多为血水样便或果酱样腥臭便,有发热、恶心、呕吐,少数病人腹痛不明显而以血便为主要症状,重症患者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该病情可并发有肠梗阻、休克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型以血便为主要症状,有明显贫血和脱水,可有腹痛、发热、腹泻等症状,但腹部症状较轻,可无明显腹膜刺激征。
此型以休克为主要表现,病人有腹痛、腹泻、高热、谵妄、昏迷等表现,颇似中毒性痢疾。
此型以明显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为主要表现,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和腹肌紧张,可以局限或遍及全腹,腹腔内往往有积液,肠鸣音减弱,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此型以阵发性腹痛、绞痛为主,伴有频繁呕吐,常无腹泻,偶有少量血便,检查可见腹部膨胀,有时可见肠型。
少数病人腹痛不明显而以血便为主要症状。
由于细菌以及其产生的β毒素的作用,小肠血管痉挛、凝血、肠壁充血、水肿、失去弹性及蠕动,肠内容潴留,发生小肠梗阻症状。
由于细菌产生的β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病症和血液动力学紊乱,危重患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或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如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血水样便、贫血、发热以及已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出现休克、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时,需要立即到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或急诊科就医,做血象检查、粪便检查、X线检查、腹腔镜检查确诊病情,注意与绞窄性肠梗阻、肠套叠进行鉴别。
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需要尽早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相关检查。
出现血水样便或果酱色腥臭便、贫血、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一旦出现休克、脓毒血症等并发症时,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肠梗阻、休克、脓毒血症等,应立即到胃肠外科或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腹痛、腹泻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如果是持续性的持续了多长时间?发病前有无诱因?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泻、血便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血水样便、果酱样腥臭便、发热、贫血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发病前饮食情况?
通过抽取病人周围静脉血液,观察血液中各型血细胞比例有无异常,可见周围血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对病人留取粪便作镜下检查,可见粪便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黏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管轻、中度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也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等征象。
腹腔镜检查主要是作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时的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典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症状:急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血水样便及全身中毒症状,或突然腹痛后出现休克症状。
在粪便中找到大量红细胞或脱落的肠黏膜。
X线检查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
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可有腹部固定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压痛的肿块常为有绞窄的肠袢。X线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
多见于幼儿,典型症状是腹痛、血便、腹部肿块,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病儿阵发哭闹不安,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腹部触诊常可扪及腊肠形、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压痛的肿块,常位于脐右上方,而右下腹扪诊有空虚感。钡剂灌肠X线可帮助鉴别诊断。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包括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平衡、纠正水电解质失常,必要时输血治疗,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脓毒血症、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该病情的通过短期治疗改善。
抑菌性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病原菌生长。新生儿不宜应用本药,有指征必须应用本品时,如有条件应在监测血药浓度条件下使用;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本药。
氨基糖苷类药抗生素,适用于治疗敏感病原菌所致的脓毒血症、败血症。对庆大霉素或其他氨基糖苷类药过敏者及孕妇禁用。
氢化可的松: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适用于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病毒性皮肤病患者、角膜溃疡患者、严重的精神病和癫痫患者、以及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等禁用。
对肠管坏死、穿孔伴有大量出血且病变局限者可行肠管部分切除术,如病变广泛或病人全身情况严重,可将坏死、穿孔肠段切除,远近两端外置造口,以后再行二期吻合。
手术治疗指征:明显腹膜炎表现,或腹腔穿刺有脓性或血性渗液,怀疑有肠坏死或穿孔;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肠梗阻、肠麻痹;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
禁食、胃肠减压,维持内环境平衡,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紊乱,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以抗休克,必要时可少量多次输血,应用静脉营养,即可提供营养又可使肠道休息。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的预后与是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等有关,若获得良好近期治疗效果,则一般远期预后也较良好,不影响自然寿命,建议患者按医嘱进行复诊。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若无严重并发症,经过及时、有效治疗时可以治愈。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经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遵医嘱定期复诊,如进行粪便检查,以便明确病情恢复情况。
若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在急性出血期需禁食、胃肠减压,缓解期可少量进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应保证饮食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如避免进食未煮熟或变质的食物、会破坏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食物,注意均衡饮食,适当饮水。
避免进食未煮熟或变质的食物,尤其在高发的春秋季节避免进食未煮熟的食物。
避免大量进食会破坏肠道内蛋白水解酶的食物,如甘薯类食物,会使肠道对β毒素的破坏减少,加重病情。
宜均衡膳食,适当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
急性出血期需禁食、胃肠减压。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要严格按照病情禁食以及进食,同时患者需要注意用药安全并按时复诊。
患者需要了解各类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患者日常要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加强皮肤的护理。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复诊时粪便检查培养,检查是否还有致病菌存在繁殖。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若服用药物后,出现听力减退、血尿、食欲减退,需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病因目前未明确,因此无特异性的预防方式,注意在高发的夏秋季节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良好休息,同时要避免进食未煮熟或变质的食物可减少病情的发作。
对初次发生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者应彻底治疗,适龄儿童要按国家计划免疫要求规律驱虫。
该病情目前无特异性的预防方式,注意以下方面可能减少病情的发生:
避免进食未煮熟或变质的食物,保证饮食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合理膳食,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宜清淡饮食,定时定量进餐。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锻炼身体以及避免过于劳累。
4957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7.
[2]喻媛媛.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
[3]孙传政,黄飞舟,曾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