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静催眠、抗焦虑类药物的涵盖范围较广,化学结构差异也比较大,但是都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临床上主要有两大类,巴比妥类和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多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中毒、戒断综合征和依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肌肉抽搐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经过治疗后一般恢复较好。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根据常用药物分为两大类:
该类药物是较早的镇静催眠药,可解除紧张,获得欣快感,容易产生精神依赖,程度比吗啡、可卡因轻。因耐受性的增高,剂量日趋增大,长期反复使用可产生躯体依赖。一次过量服用可引起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
该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抗焦虑、松弛肌肉、抗癫痢、催眠等。这类药物安全性好。即使使用过量,也不致有生命危险,但是会出现慢性中毒和戒断反应,目前应用范围已远远超过巴比妥类药物。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和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其中主要是由药物中毒、长期大剂量服用药物后突然停药等原因引起的。
对所使用的药物不适应,可能导致急性的药物中毒,长期服用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可能导致慢性中毒,这两种中毒反应都可能引发此类精神障碍。
长期(三个月左右)服用镇静催眠、抗焦虑药后突然停药,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戒断反应,出现相应的精神类症状。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较为罕见,好发年龄无特异性。
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更易于较常人发生精神疾病,这是可能需要服药控制病情,因此出现由精神药物引起的精神障碍就要远超其他人。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表现多变,根据用药的不同有所区别,目前临床常用的催眠镇静药物为巴比妥类,抗焦虑用药为苯二氮䓬类药物,二者可通过中毒和戒断反应让患者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
一般发生在一次性大剂量服药后,表现为情绪不稳、攻击性行为、口齿不清、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严重者出现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困难、休克等情况。
服药后能解除紧张和焦虑,产生一种昏昏然,忘怀一切的欣悦感,以致产生强烈继续服药的欲望,甚至达到一定要服药的地步,形成强烈的心理依赖。
长期大量服用巴比安类镇静药可出现如下症状:
共济失调,站立不稳,说话含糊不清,动作笨拙,辨距不良,眼球震颤。
理解迟钝,思维困难,记忆受损,判断失误。
情绪不稳,易激惹,喜怒无常,固执已见,好与人发生冲突。
起居无节,衣着邋遢,行为放荡,性欲亢进,道德观念差。
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滥用的剂量和时间的长短,严重时危及生命。在突然停药的12~24小时内,陆续出现厌食、虚弱无力、头痛失眠、焦虑不安,继而出现肢端粗大震颤。当停药2~3天,戒断症状可达高峰,出现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下降,四肢震颤加重,全身肌肉抽搐,引起癫痫大发作,精神病性症状,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长期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会产生程度不等的慢性中毒症状,如口干口苦、困倦、注意涣散、反应迟钝、精细动作不能、肝功能异常、性功能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较轻,仅表现为头晕、嗜睡、言语含糊不清、意识模糊、共济失调等,极少出现长时间深度昏迷、呼吸抑制等严重症状,有时还会出现人格改变。
与巴比妥类相比,苯二氮䓬戒断症状较轻,如果在服用治疗剂量的药物3个月后突然停药,可能出现一定的戒断体征,如出汗、头痛、耳鸣、震颤、肌阵挛、癫痫发作。对苯二氮䓬类药物依赖的患者可在停药1~3天后出现精神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失眠、易激惹、欣快、兴奋、感觉过敏、人格解体、幻觉、妄想,甚至出现谵妄状态。
患者难以入睡或极易惊醒,做梦数量明显增多。
有些患者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且一般为高热、面色潮红。
患者行为混乱、没有目的,思维不成系统,无法正确辨认周围环境。
如果患者陷入昏迷,可能会导致休克,此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出现精神类症状时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由于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导致药物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如果患者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的服用史,且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时,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有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的服用史,且发生抽搐、癫痫大发作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突发全身肌肉抽搐、癫痫大发作等症状,可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发生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这个症状已经持续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家里有人有精神类疾病史吗?
如果有抽搐,是持续性的还是一过性的?
由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对患者进行初步的健康评估,观察患者神态、行走步态、瞳孔状况、皮肤表面是否有注射的痕迹等,对患者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精神检查首先观察患者的仪表,合作程度如何。同时要注意以下情况:
感知觉,有无错觉,错觉的种类、内容、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是否存在幻觉,幻觉的种类、内容、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
思维,患者是否有言语困难,回答问题是否切题,有无赘述、思维中断、散漫等现象;是否存在幻觉、妄想。
情绪,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姿态、语气语调以及与患者交谈以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患者表情欣快还是淡漠,是否存在焦虑、易激惹等。是否存在人格改变、抑郁及焦虑症状。
行为,患者是否存在精神运动性激惹或阻滞;是否有冲动、伤人或自伤行为。
意识状态,是否存在对时间、地点、人物及周围环境的定向能力障碍,是否存在注意力减退或涣散。
是颅脑检查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检查病人脑部有无萎缩、病变,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如抑郁自量表(SDS)、多项人格量表(MMPI)等,可根据患者表现选择合适的量表。该项检查可以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估,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有明确的反复的、定期的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摄入史。
在使用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中或使用后不久,临床上有明显的不良行为或心理改变(如不适当性或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判断失误、社交或职业功能受损)。且在使用镇静、催眠、抗焦虑药物中或使用后不久,有至少一种下述体征,说话含糊不清、共济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记忆受损、昏迷。
而且上述情况不是由于内科疾病或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酒精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的成瘾物质,一般表现为情绪兴奋、自我意识障碍、妄想等症状,可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酒精、药物服用史鉴别。
阿片类药物主要包括阿片、吗啡、海洛因、哌替啶、美沙酮等,具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扩大(急性中毒时表现为瞳孔针尖样大小)、意识障碍等症状,可通过病人的表现以及用药史鉴别。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机体活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焦虑、头痛等症状,可通过询问患者吸烟史、用药史鉴别。
治疗主要先消除诱因,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鼓励病人积极应对治疗,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使患者逐渐适应,达到治疗效果,要根据病人的严重情况决定疗程长短。
巴比妥类和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中毒治疗大体相同,基本上包括:
催吐或洗胃、催吐适用于服用量较小。意识清醒且合作的患者,先喝下300~500ml清水或者温水,然后用压舌板、筷子或者勺子,甚至是手指刺激咽喉催吐,可反复儿次。洗胃适用于不合作或者无法合作的患者,从口或鼻插入胃管,液体总量控制在1~2万ml为宜,反复冲洗,直至抽出液体清亮为止。
保证气道通畅和充分的换气。
输液和利尿,输液和利尿能促进药物排泄。只有在补足血容量,血压稳定时才可以使用利尿剂。高渗葡萄糖也有利尿的作用,一般先静脉注射高渗葡的糖液,不另加利尿剂。必要时,给予透析治疗等。
替代治疗目的是通过以长效制剂替代短效药物,然后逐渐减低药物剂量,减轻催眠镇静药或抗焦虑药带来的依赖,从而缓解患者症状。
苯巴比妥,此为长效巴比妥类药物,一般用于巴比妥类药物导致疾病的脱瘾治疗。先替代病人先前所用的药物,再根据病人情况逐次减少剂量。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头晕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及呼吸抑制患者慎用。
苯二氮䓬类的脱瘾治疗与巴比妥类类似,可换用氯硝西泮,采取逐渐减少剂量:或用长效制剂替代,然后再逐渐减少长效制剂的剂量。治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症状使用相应的辅助用药。
对症支持治疗十分重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戒断症状及急慢性中毒症状,可以选用谷氨酸钠、海得琴等促进大脑细胞的代谢,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记忆等的恢复。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对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应对患者的工作、学习作适当调整,防止发作时的危险,消除自卑心理,鼓励保持正常活动。最好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在疾病治疗期和恢复后一段时间内进行,防止疾病的反复。
本病预后良好,在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大部分可痊愈,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但患者恢复后需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本病在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大部分可痊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寿命。
按医嘱复诊,通常为恢复后的1~2个月左右。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一般没有特殊的饮食调理,食材搭配合理、营养均衡丰富即可。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要以心理方面的护理为主,要多鼓励病人,在病人情绪激动时安抚病人,保持病人平稳的心态,促进疾病尽快恢复。
多带患者去户外散心,让患者对生活保持向往。
要按时测量患者的心率、血压,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家属多和患者交流,鼓励患者积极的应对疾病,避免言语刺激患者。
预防镇静催眠、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严格控制该类药物的使用,避免人为因素(如药物滥用)的原因造成此病。而对于急性中毒、戒断反应等原因造成的疾病暂无明确有效的预防。
按医嘱正确服用精神类药物,严禁私自加减。
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多做户外运动,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习滥用药物的危害,提高对精神类药物的警惕。
4145点赞
[1]余雨枫.精神科护理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128-136.
[2]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96-197.
[3]师宁编.精神科常见病诊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06.79-82.
[4]章新琼主编;吕春明,陈瑜,王再超副主编.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8.71-72.
[5]施忠英,陶凤瑛主编.新编精神科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2.80-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