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是由于左心室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心室壁扩张变薄、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的心肌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所替代,病变区薄层的心室壁向外膨出,心脏收缩时呈现反常运动,形成室壁瘤。临床表现为气急、心绞痛、心律失常,症状的轻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大小相关。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室壁变薄,形成室壁瘤。好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诱因往往为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因素。
由于动脉血管壁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患者情绪紧张、激动、劳累时会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血管,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心肌缺血坏死,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梗死心肌全层坏死,后被瘢痕组织所取代,当心脏正常收缩舒张时,左心室坏死区域活动异常甚至出现反常活动,形成左心室室壁瘤。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多见于老年人,男女发病比率无明显区别,年轻人少见该病。
几乎所有老年人都会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老年人易发生心肌梗死,也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
冠心病发病较早,发生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可能性更大。
若左心室壁发生的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形成室壁瘤可能性较大。
长期存在高血脂的情况,容易诱发冠心病,继而较易发生该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冠心病,出现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概率较高。
长期吸烟有可能诱发冠脉严重痉挛。
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双氯芬酸、布洛芬等有可能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大多数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会出现气急、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心肌梗死常见的症状,少数患者情况严重,会出现心脏破裂、休克症状,此种情况下容易危及生命。
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心脏部分心肌坏死,无法维持心脏正常供血功能,导致机体供血供氧不足。当患者出现活动量增加,需氧量增大情况时,心脏无法正常供氧,患者会出现气急症状。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心绞痛,患者由于左心室心肌梗死会出现由于心肌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心绞痛。
心肌坏死若涉及心脏传导系统,会出心律失常症状,患者通常可出现心悸、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晕厥等,严重可发生心室扑动以及心室颤动,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等,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
室壁瘤较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之后被栓塞部位可出现相应症状,如脑部栓塞可引起失语、偏瘫、感觉障碍等;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引起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等;肾动脉栓塞可引起剧烈腰痛、便血、血压升高等;肢体动脉栓塞可引起患肢疼痛、皮肤苍白、麻木等。
有些老年人会长时间重而持久的出现胸闷、胸痛症状。
心肌梗死范围大,并发左心室室壁瘤范围大,且机体处于严重需氧状态,机体严重供氧不足时,会出现室壁瘤处心脏破裂的症状。
心脏破裂导致心脏大出血,无法供给全身血液,患者骤时出现休克,血压骤降症状。
肺淤血可引起肺部发生感染,还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导致恶性循环。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气急、心绞痛、呼吸困难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心内科进行就医,并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若怀疑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还应做冠脉造影来确诊梗死部位,注意与普通心绞痛进行鉴别诊断。
患者存在胸部不适,胸痛可缓解,偶然发生头晕、晕厥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患者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持续不缓解时应该及时就医。
患者突然出现血压骤降,胸痛剧烈持续不缓解,面色苍白、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时说明情况危急,需要立即就医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休克、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时,应立即送去急诊科就诊。
胸部哪里痛?
胸痛是间歇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气急、心绞痛、心律失常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胸痛持续不缓解等症状)
既往有无慢性病史?
心脏左缘心尖膨出,搏动减弱或呈现反向搏动,肺部淤血出现蝴蝶征,左心房、左心室影扩大。
显示心肌梗死特有心电图征象,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为重要的诊断标准,可显示室壁瘤的部位,体积和瘤体内是否含有血栓,并可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射血分数和舒张末期容积等。
可显示冠状动脉分支的病变部位和程度,帮助制定相关手术。
通过叩诊明确患者心界有无向左扩大的情况,通过听诊心脏杂音判断患者有无心律失常,血液分流、反流情况的发生。
主要检查心脏标志物,判断患者心功能的具体情况。
可观察到心区具体情况,如有无心肌局部隆起、有无室壁瘤等,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典型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症状,即气急、心绞痛、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显示心肌梗死特有心电图征象,ST段弓背向上抬高,选择性左心室造影显示心脏室壁瘤为确诊依据。
患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痛,放射痛,休息或口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冠脉造影可鉴别。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症状不严重时,需进行药物的规范治疗,当症状严重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死亡率高需谨慎,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是心衰治疗中唯一能够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等。
通过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而抑制RAS,并通过抑制缓激肽降解而增强缓激肽活性及缓激肽介导的前列腺素生成,发挥扩血管作用,改善血流动力学。通过降低心衰病人神经、体液代偿机制的不利影响,改善心室重塑。
ARB可阻断经ACE和非ACE途径产生的ATIⅡ与AT受体结合,阻断RAS的效应,但无抑制缓激肽降解作用,因此干咳和血管性水肿的副作用较少见。心衰病人治疗首选ACEI,当ACEI引起干咳、血管性水肿时,不能耐受者可改用ARB,但已使用ARB且症状控制良好者无须换为ACEI。
通过沙库巴曲代谢产物LBQ657抑制脑啡肽酶,同时通过缬沙坦阻断AT受体,抑制血管收缩,改善心肌重构,显著降低心衰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改善心衰症状和生活质量。
螺内酯等抗醛固酮制剂作为保钾利尿剂,能阻断醛固酮效应,抑制心血管重塑,改善心衰的远期预后。但必须注意血钾的监测,近期有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升高或高钾血症者不宜使用。依普利酮是一种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显著降低轻度心衰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减少住院率、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且尤其适用于老龄、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病人。
血浆肾素活性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等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和预测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利吉仑为直接肾素抑制剂,并阻断噻嗪类利尿剂、ACEI、ARB 应用所致的肾素堆积,有效降压且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但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广泛的循证依据,目前不推荐用于ACEI、ARB的替代治疗。
β受体拮抗剂可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对心力衰竭代偿的不利作用,心力衰竭病人长期应用β受体拮抗剂能减轻症状、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和住院率,且在已接受ACEI治疗的病人中仍能观察到β受体拮抗剂的上述益处,说明这两种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滞剂的联合应用具有叠加效应。
洋地黄类药物作为正性肌力药物的代表用于治疗心衰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研究证实地高辛可显著减轻轻中度心衰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减少住院率,但对生存率无明显改变。
包括β受体兴奋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心梗急性期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快速性心房颤动,且无心力衰竭的情况的患者可应用该类药物,临床上常用药物包括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反复出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多次电复律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伴反复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或者处于心梗急性期并发快速性心房颤动,同时合并急性心衰的情况的患者可应用胺碘酮予以治疗。
若患者反复出现室性心律失常,且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治疗无效,可应该利多卡因予以治疗。
若患者处于心梗急性期,同时伴有快速性心房颤动以及急性心衰、低血压等情况可应该该类药物,如毛花苷丙。
该类药物适合发生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或无稳定自主心律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使用,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症状不严重时,需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当症状严重时需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死亡率高,需谨慎,左心室室壁瘤体积较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室性心动过速、体循环栓塞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情况不严重的心肌梗死并发室壁瘤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室壁瘤切除术加冠脉分流移植术。
病人应卧床休息在冠心病监护室,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最初2~3天内,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
该方法可直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早期。
对于已经发生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药物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症状,手术可以临床治愈,术后效果良好,患者术后一月及时进行复诊检查。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手术能够临床治愈,术后效果良好。
患者积极治疗,寿命可明显延长,但仍可能有猝死风险发生。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术后一个月需要及时复诊检查。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患者的饮食以应低脂、低糖、低盐饮食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忌辛辣和生冷食物,如辣椒、冰棍等食物。
忌烟酒,烟草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忌高脂、高糖、高盐食物,高油、高脂、高盐对血管有损伤作用,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兴奋心脏,加重心脏负担。
心肌梗死术后3~5天,应注意少食多餐,最好食用流质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患者要定期复诊检查心电图,同时保持日常生活情绪稳定,进行规律锻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并注意规范用药。
出院后注意安全用药,定期去医院复查。
规律锻炼,增强体质,增加身体免疫力。
避免负面情绪,情绪激动等可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情况发生。
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密切观察病情,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
患者用药需严格按照医嘱正确用药,不得擅自停药,否则会增加再梗死的风险。
对于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室室壁瘤的预防,老年人要避免过度劳累,放松精神,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身体免疫力,保持心情愉悦,戒烟戒酒,必要时可以进行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每半年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监测病情发展。
避免过度劳累,老年冠心病患者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
放松精神,保持心情愉悦,不紧张,不激动。
洗澡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正确服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调脂药,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自身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
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4797点赞
[1]陈灏珠,钟南山.内科学第九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3,229-245.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M].2018,170-17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儿血曾晓志确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9.47110.780-783.
[4]杨杰孚,许镍.心脏病药物治疗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01-79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