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椎沟环畸形是指当椎动脉穿过沟环时受到压迫,发生了动脉痉挛,引起血流受阻。寰椎后弓上斜跨于椎动脉沟上方的环形或半环形骨性结构,为颈椎解剖变异,它与椎动脉沟共同构成一个半闭或全闭的骨性通道,内有椎动脉、第一颈神经和交感神经丛等通过。如受到激惹或压迫,发生了动脉痉挛,引起血流受阻则会出现以眩晕为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X线片在侧位片上清晰显示沟环的形态及侧位CT及MRI检查,均有助于诊断。
完全型沟环,可为单侧完全型或双侧完全型,也可为一侧完全型而另一侧为不完全型。
为不完整型或半环型,分为Ⅱa和Ⅱb两型。
Ⅱa型也称前半环型,表现为寰椎上关节面后方向后下弯曲的鸟嘴状骨性突起。
Ⅱb型也称后半环型,表现为后弓的前方向前上方弯曲的鸟嘴状骨性突起。
为断环型,为弧形骨桥的中间部分骨质缺损,两侧断端锐利。
表现为骨桥从中间断裂。
表现为上骨棘长,而下骨棘小的症状。
形状类似于关节突增生。
对椎动脉的影响最大,表现为骨桥中间断裂,且上下骨棘为尖刺状。
寰椎沟环畸形发病的主要原因为由于沟环的存在,枕颈失稳,平衡失调,头颈转动在某一特定姿位时椎动脉受挤压而致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本病好发于先天性畸形的人群、30~60岁的人群、骨质增生的患者,椎间盘老化退变、血管动脉硬化等都是本病的诱因。
寰椎沟环畸形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畸形,也属于人类进化过程的退化现象,为先天性解剖变异,而非韧带骨化。人的第一个颈椎-寰椎,没有椎体,也没有棘突,只有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后弓上左、右各有一沟槽称主动脉沟。而有的人在椎动脉沟上架有一骨桥,此为先天畸形。它与椎动脉沟围成环状,称之为椎动脉沟环,又称寰椎椎动脉沟环。椎动脉第三段由此通过,椎动脉穿过沟环时,如受到激惹或压迫,会发生动脉痉挛血流受阻,造成该动脉供血区的供血不足而导致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发生。
极易引起颈椎增生,骨赘形成。
青少年时代的头颈部外伤,也有可能在中年以后诱发该病。
受到束缚的动脉更易发生血流量减少,使椎动脉供血不足。
寰椎沟环畸形在寰椎上并非罕见,占正常人的2%~3%。但由于此种畸形引起椎动脉第三段受压并出现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者并不多见,不足此种畸形者的1/10。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无传播途径。
30~60岁的人群易高发,这时期正是活动旺盛期,又是枕颈组织开始退变期,加上劳损、外伤、炎症、病变等容易造成枕颈失稳而发病。
先天性畸形的患者。
骨质增生的患者:骨质增生是人体成熟后的逐渐老化及退行性变,有可能同时会出现骨刺的现象。
眩晕是寰椎沟环畸形的主要多发症状,患者会出现上颈部疼痛、眼部疼痛、视力模糊、眼部疲劳感,还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的表现。此外,严重者会发生猝倒等症状。
最为多发,可达90%以上。多见于旋颈动作时,过屈或过伸均易诱发,尤其是突然转颈时。
较为多见,尤多见于发病早期,占90%以上。疼痛好发于枕颈交界处,且向后枕部放射,多与第1颈脊神经分布区相一致。
较多见,约占80%,主因交感神经末梢受激惹所致,主要表现为眼部痛感、视力模糊及疲劳感等。
与前者同一原因,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及耳痛等,发生率约占60%。
包括头痛、恶心、厌食及其他颈椎痛症状等。
寰椎沟环畸形的其他症状包括吞咽、发音困难,耳底痛,甚至会出现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
寰椎沟环畸形的的主要并发症为猝倒,主要是由于部分患者因沟环压迫椎动脉,使其供血不全所致。
寰椎沟环畸形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畸形,若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头晕、上颈痛、眼部疼痛、视力模糊、眼部疲劳感等),应该及时就诊,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本病进行确诊。寰椎沟环畸形除需与一般枕颈部疾患鉴别外,主要应与椎动脉第1段及第2段受累疾患进行鉴别。
患者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头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
如出现猝倒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患者当出现头晕、上颈痛、眼部疼痛等临床表现时建议就诊骨科。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可以缓解?
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不适?
是否有其他疾病?
有去别处就诊吗?做过什么检查?治疗效果怎么样?
通过询问患者有无眩晕发作病史,眩晕发作与头颅转向有无关系,可初步判断患者疾病。
低头,用下颌触碰一侧胸锁关节,然后擦着皮肤转向同侧肩部,再由肩部擦着皮肤转回胸锁关节,来回十余次,同时在对侧进行。若发生眩晕、头痛则为阳性,对沟环引起的眩晕有特征性价值。
低头,头颈向一侧肩后方旋转,转到最大限度时,将头尽量仰起,然后再做对侧。如果引起眩晕,则为阳性。上述两个试验是扭曲、挤压椎动脉的检查,进行时要同时观察有无眼球震额。对颈性眩晕的判断有价值。
颈椎侧位片上可清晰显示寰椎后弓区有骨桥形成,可帮助诊断疾病。
均有助于诊断,能明确沟环的侧别和形态,排除他病。
寰椎沟环畸形的诊断必须具备以下三条标准:
沟环的存在。X线、CT、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显示存在骨性沟环,有助于诊断。
有寰枢关节不稳的临床症状,擦肩及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
有椎动脉或第一颈神经受压的临床表现:头晕、上颈痛、眼部疼痛等。
寰椎沟环畸形除需与一般枕颈部疾患鉴别外,主要应与椎动脉第1段及第2段受累疾患进行鉴别。
要与枕颈部一般的疾病,比如颈椎疾病相鉴别,一般行颈部MRI及X线正侧位检查即可鉴别。
一般多数椎动脉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根据典型症状以及X线可鉴别。
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可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等鉴别。
寰椎沟环畸形的治疗方式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对症治疗为主,病变的严重程度是选择治疗方式的关键,其关键在于是否已经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本病治疗周期因个人情况而定,暂无固定的治疗周期。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将沟环切除,减少沟环对椎动脉的压迫,恢复椎动脉的供血能力,必要时可辅以牵引疗法进行治疗。
本病暂无有效治疗的药物。
通过手术可以恢复椎动脉的供血能力,主要适用于症状明显、已影响工作及基本生活、经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者,诊断明确并除外椎动脉其他段供血不全者,尤应注意椎动脉第1段及第2段、影像学检查显示寰椎后弓椎动脉沟处有骨性沟环存在者,全身情况可承担手术、无手术禁忌证者。
患者低头伏案,取含1%利多卡因的镇痛复合液共10ml,逐层浸润,正中为皮肤、皮下、项韧带、棘间韧带,不超过黄韧带,椎旁至病变软组织,不超过横突,可缓解寰椎沟环畸形所造成的头痛、颈痛。
用针刀垂直缓慢加压进针达病灶,实施切开剥离、纵向疏通、横向弹拨等针法治疗,可松解钙化的项韧带及紧张挛缩的肌肉、筋膜、关节囊、横突结节等。
患者仰卧位,采用以扳法为主的推拿整复手法,在牵引状态下旋转复位纠正颈椎棘突偏歪、椎体不稳、关节间隙不对称及曲变改变等。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对患者寿命无影响,预后较好。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猝倒的症状。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经治疗后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但不能彻底治愈。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经过正规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术后根据医嘱复诊,寰椎沟环畸形患者复诊时应查X线平片,检查沟环的情况以及是否压迫椎动脉。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在饮食上无需特别注意,正常饮食即可,但需注意合理搭配、均衡营养,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
注意食品卫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
忌食油腻、生冷、质硬、辛辣刺激性食物。
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豆类、瘦肉等食物,补充优质蛋白质,增强个人体质。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适当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术后还需避免发生感染以及减少颈部活动等,治疗期间家属应多鼓励患者。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受凉、熬夜等。
术后注意预防感染,按照医嘱按时准确服药。若出现高热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颈部制动,制动4~8周。手术早期颈部不宜过多活动,3~6个月可恢复正常。
寰椎沟环畸形患者复诊时应查X线平片,检查沟环的情况以及是否压迫椎动脉。
治疗期间应家属应多鼓励患者,给予患者信心,积极调动患者,配合医护工作。
本病暂无需要注意的特殊事项。
由于寰椎沟环畸形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畸形,暂无有效方法预防,可通过日常生活减轻寰椎沟环畸形的症状。
该病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畸形,可在孕期做大排畸筛查,或出生时做全身检查时发现。
加强锻炼,增强个人体质,增加免疫力。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注意补钙,预防骨质增生。
注意合理的劳动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坐立、伏案工作。
剧烈运动前应注意热身运动和保护。
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若出现眩晕、头痛或出现猝倒等,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965点赞
[1]卢云,张奎启,王福等.椎动脉沟环2例报告[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02):96-97.
[2]夏裕平,黄永平,李东等.椎动脉沟环X线与CT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5,16(01):43-45.
[3]蔡衍长.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眩晕临床X线分析(附250例报告)[J].临床医药实践,2009,18(27):680-681.
[4]王建林,晓芬,冯朝阳.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2017,4(8):22-24.
[5]孙静宜,王爱莲,李世和.寰椎椎动脉沟环综合征的防治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1,23(1):15-17.
[6]季天平,何青.寰椎椎动脉沟环观察及临床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1,22(2):172.
[7]李家顺,贾连顺.颈椎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