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惧怕外界事物,而且是在患者知道这种反应不合理的情况下仍然反复出现,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患者通常会极力回避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社交恐惧症大多数情况可以治疗,而且对寿命影响不大具体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社交恐惧症容易迁延,而且病程越长预后越差,但儿童期起病、单一恐惧者例外,这二者预后比较好。
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观察自己的每个小动作。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
会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社交恐惧症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为止,主要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思维、性格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壮年,不具有传染性,但可能与遗传有关系。
社交焦虑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并未明确,许多研究的重复性较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
腺素系统的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HPA 轴过度反应等。影像学研究提示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也有研究提示遗传因素也是可能的病因。
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时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患者对某些特定刺激(如与人对视)会产生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抑制下去,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景,则因条件反射作用而产生恐惧和回避反应。
有学者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年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
还有人认为早期不良的性经历是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如果个体在儿童期有过不良的性经历,青春期发育时产生怕羞心理,并对儿童期的经历产生自责,这种羞耻心理会导致对人恐惧。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甘恰群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二者并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早期不良性经历既非社交恐惧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决定是否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是一种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模式。这里可能包括先天素质、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对刺激事件的最初评价和再评价等。
社交恐惧症在青春期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往往首先表现为异性恐惧症,再由异性恐惧症发展泛化到对人的恐惧症,既怕异性,也怕同性。而异性恐惧症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成熟密切相关。
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在异性面前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
如果早期有不良经历,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性有关的事和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反应,而后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也就是说,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另外,先天的神经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同样影响着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发展。
同样具有早期不良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而有的人却没有。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症之一,而在西方,这种病则比较少见。这说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而性态度比早期不良性经历本身更具有影响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何东方人的社交恐惧症发病率大大高于西方人。
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文化习惯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约束和禁忌。社会家庭对于早期不良性经历的舆论压力越大,不利影响也就越容易发生,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社交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年发病率为7.9%,月发病率为4.5%,并且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根据DSM-Ⅵ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恐惧症的一年和终生患病率分别为2.8%和5.0%。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人群,因为该年龄段人群社交压力较大,容易形成本病。
相关临床表明,社交恐惧症的发病与遗传相关,因此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容易发生本病。
社交恐惧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处于社交场合或与人打交道时,会出现明显而持久的害怕、焦虑,害怕尴尬、害怕丢脸的行为举止,可能会伴发躯体症状,如脸红、心跳加快、口或咽喉部干燥、吞咽困难、全身颤抖或肌肉抽搞、出汗、恶心或呕吐等,本病可能会合并恐怖症。
社交恐惧症患者在处于被关注并可能被评论的社交情境下可产生不适当的焦虑。患者有回避这些场景的倾向,如果无法回避,则患者可表现为不能完全融入环境中,如他们躲避交谈、远离人群或坐在最不显眼的地方。甚至只是想象可能遇到的物体或场景也会引起严重的焦虑。
场景包括餐馆、食堂、晚宴、研讨会、董事会以及其他患者感到会被别人观察到的地方。有些患者可能会对很多社交场合都感到焦虑(广泛性社交焦虑)。而有些患者只对特定的环境感到焦虑,如在公共场合讲话、在他人面前写字或在公众前演奏乐器。这些局限或者特定的社交恐惧症在DSM-Ⅳ中被单独分类,而在ICD-10中则没有。
通常患者会出现以下某些表现:
排尿恐惧症,这类患者要么在公共厕所感到焦虑而无法排尿,要么常常感到急于排尿而害怕失禁。他们因此将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离厕所不远的地方。有少数患者的类似症状是关于排粪的。
呕吐恐惧症,这类患者担心自已会在公共场合呕吐,通常发生在公共汽车或火车上,当他们置身于这些环境时便感到焦虑
赤面恐惧,患者感到在人面前脸红是非常丢人难堪的事情,于是厌烦与人交往,事事采取回避、退缩。
视线恐惧,患者与人见面时不敢正视对方,倘若自己的视线与对方视线相遇就感到无地自容,往往失去常态。
表情恐惧,患者觉得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或面部特征令人生畏或不快,因此整日对自己的面目倍加注意,顾虑重重,不愿见人。
酗酒:有些患者以饮酒来减轻焦虑症状,社交恐惧症中的酒精误用比其他恐惧症中更常见,社交恐惧也是酒精滥用的一个预警。
社交恐惧症往往会伴随脸红、口喉部干燥、吞咽困难、肌肉抽搐、出汗、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
恐怖症是以恐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心理病症。该疾病较为常见,多发人群为女性,主要表现为焦虑、逃避心理、恐惧等症状,可伴有抑郁、强迫思维、紧张等并发症。
如果患者发现自己或者家属发现家人有逃避社交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精神科就诊。医生一般通过症状询问、心理健康检查等来判断是否为社交恐惧症,必要时还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同时还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如果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感到担心、害怕、恐惧,并有主动性回避社交行为,请及时就诊。
本病患者应该去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是否担心与他人交谈?
是否避免参加聚会或活动?
在什么时候症状最可能发生?
是否有亲人出现类似症状?
是否想过伤害自己或他人?
是否喝酒,多久喝一次?
检查培养对外界适应能力,检查心理方面的认识,检查社交的形式。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病人,在和熟人说话的时候,一般都正常,一见到陌生人或者在人多的地方发言,或者演讲的时候,就会出现紧张、害怕、心慌、心跳加快、脸红、出汗、讲不出话,尤其不敢看别人的眼睛。
性格都比较内向,没有自信,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如别人。
社交焦虑是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但社交焦虑的害怕是可以被理解和控制的,更不会妨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社交恐惧症患者则会对社交场合表现出过度且不合理的害怕,并且通常无法自控。
人格障碍的患者比较广泛,并且患者自己也能认识到这种焦虑或担忧的不合理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相对局限,没有人格障碍的患者广泛,而且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作行为的不合理。
惊恐障碍属于急性焦虑,具有不可预测性。社交恐惧症发作时有预兆,伴有的躯体症状很少,会出现头晕或呼吸症状。
广场恐惧症往往是由于突发情况所致,如在人多的场合无法回避的时候,而社交恐惧症是没有任何外界因素仍然焦虑。
社交恐惧症的治疗包括心理咨询,如认知行为治疗,有时还会用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取决于病情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程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都是有效的。
是社交恐惧的一线用药,疗效及耐受性好,每日一次用药,对共病抑郁、惊恐,广泛性焦虑障碍或强迫症均有效。
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在开放性试验中被报道有效,一般耐受良好。在某些患者中使用时要考虑药物依赖的可能及撤药反应(常用药物有氯硝西泮 、阿普唑仑)β-阻滞剂。
对于表演前焦虑高度有效,可以在表演事件前1小时左右按需服用。对于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大部分没有帮助(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研究中显示出高度有效性,但耐受性较差,且需要饮食限制。对一些共病抑郁,社交恐惧和惊恐等有效,对于难治的患者可以尝试。
文拉法辛、米氮平等也有一定疗效。
加巴喷丁、丁螺环酮、安非他酮、托吡酯、普瑞巴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均有研究报道有效,D-环丝氮酸被认为与暴露疗法联合使用有效。
本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来说,单靠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应配合心理治疗,且心理治疗需要患者的兴趣、支持和理解,心理治疗更为重要。
主要包括暴露疗法、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能训练。
暴露疗法,主动接触引发患者恐惧的刺激,直到患者的焦虑明显减少,通过自然的过程使患者的害怕程度降低。
认知重建,与患者一起讨论焦虑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想法,并让患者权衡是否合理,试图让缓和以合理的想法替代不合理的想法。
放松训练,首先让患者处于最舒适的体位,用放松的方式训练全身肌肉,同时辅以深呼吸训练。
社交技能训练,主要采用模仿、角色表演、纠正反馈和指定练习等方式,传授给患者基本的社交技巧,减轻患者在一般社交场合的轻度焦虑。
帮助患者正确识别与社交焦虑相关的潜意识,通过对这些冲突的制止,可使患者长期远离焦虑。
社交恐惧症临床症状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易捉摸,治疗时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抓住主要矛盾,即抓住主要症状或主要症候群,进行对症治疗。中医对恐惧症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患者可根据可以的恐惧类型和症状表现才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坚持服用静神定恐剂,定能早日摆脱恐惧症的“魔咒”。
让患者按照固定的练习程序,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身心理活动,以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生理功能。
大多数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治愈,而且通常对寿命无影响。较为严重的患者在治愈之后应该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复诊,以免病情在不知不觉中恶化。
社交恐惧症一般可以治愈。
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
社交恐惧症刚开始需要一个月复诊一次,半年之后可以三个月复诊一次。
社交恐惧症患者饮食无特殊要求,清淡即可。建议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忌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食物,因为腐败变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和毒素,吃后会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宜吃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比如橘子、枣、酸枣、冬枣、菠菜、菜花、萝卜、香菜、西芹。
宜吃莲子芡实粥,镇静神经,养心安神,有益于加快恢复体力,克服社交恐惧症。
宜吃莲子银耳粥,营养丰富、进补保健,可作为阴虚体质社交恐惧症者的进补食品。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一切疾病的关键,当出现社交恐惧症之后,患者应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与此同时,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而不是四处乱求医。
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锻炼。
生活作息规律,以保证足量的睡眠。
均衡饮食,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
经过治疗症状消失后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巩固治疗,增强患者免疫能力,为杜绝恐惧症患者复发打下基础。
一旦发现家人有行为异常症状要及早到精神专科就诊,不要避讳就医,更不要被疾病所吓倒,只要找对了,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规律性治疗,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在选择治疗方式上忌讳得病乱投医,有时不正确的治疗不但缓解不了症状有可能加重病情,对以后的治疗更为不利。
对于拒绝求医,认为自己没病的患者,家人不要盲目听从,要督促患者尽快找精神科医生明确诊断,对于拒绝治疗的患者,可在医生的配合下,耐心劝说,让患者树立信心,逐渐接受治疗。
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年龄较早,预防主要在于青春期前的心理教育,以及对可能患病人群的早期筛查。如果觉得自己社交欠佳,可以选择与经验丰富发人结伴而行,或者是自己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树立自强、自信、自立的精神,表现要随和、大方、自然。
初次社交可以与社交活动比较老练的人结伴。
社交技能欠佳的个体可事先准备。
学校及时对青春期前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1-334.
[2]黄焕新,向莉,谢健芬,唐柳岚,李桂云,丘会英.认知行为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在社交恐惧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1):222-224.
[3]张瑶.一例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干预[J].名医,2019(11):105.
[4]王春雨,储华.文拉法辛联合舒必利治疗社交恐惧症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2):83-84.
[5]李智慧著.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01.134-138.
[6](英)格尔德,哈里森,考恩著.牛津精神病学教科书.中文版[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02.20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