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症是一组精神运动和意志的质的紊乱,包括刻板、作态、自动服从症、僵硬、模仿动作、缄默症、违拗症,自动症和冲动行为等。这些现象可在运动过多、过少或运动不能的背景下出现。本症并不限于分裂症,也可鉴于器质性脑病,如脑炎、其他躯体疾病和情感障碍。
紧张症的发病原因包括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其中心理方面的情绪是一个重要因素,且情绪还是心理与生理间的桥梁。生理因素多为一些身体疾病导致的患者精神敏感,有时服用一些精神药物也会引起身体出现紧张症。该病好发于女性、家人有紧张特质者、缺乏安全感或者特别追求完美性格特点的人以及慢性病患者或术后恢复者,生活中突增的压力,如生活中遇到重要的场合、家庭或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对其要求过高等因素,均可诱发该病。
紧张症见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癔症及催眠状态巳为人所共知。近十年发现27.6%~71.7%符合躁狂抑郁症诊断标准,7.3%~47%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提示紧张症与双相情感性障碍的关系较精神分裂症密切,且预后多较好。
额、颞、枕、顶叶、基底节、边缘系统和脑干等部位病变均可能引起紧张症,紧张症还可见于韦尼克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硬化、震颤麻痹、麻痹性痴呆、猝倒症及嗜睡性脑炎的急性期。
如糖尿病酮体酸中毒、甲状旁腺肿瘤的多钙症、糙皮病、急性间歇性血紫质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黏膜性肾小球肾炎及肝性脑病等有时亦可伴发紧张症。
有机磷及可燃性气体中毒、南美仙人掌毒碱等拟精神药物、大量酒精及慢性苯丙胺中毒均可能导致紧张症。
阿司匹林中毒及治疗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紧张症,高效价抗精神病药有时也可引发紧张症。
重要的场合会使人压力骤增,紧张地为之做准备。
过高的要求,会使人神经高度紧张兴奋,血压升高。
紧张症好发于女性、家人有紧张特质者、缺乏安全感或者特别追求完美性格特点的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和术后恢复者,发病率较高。
紧张症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
紧张症具有遗传性,如三代内近亲有紧张特质,则有患上紧张症的可能。
缺乏安全感或特别追求完美会使人十分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久而久之,极易患上紧张症。
此类人群由于疾病的影响,心绪不宁,因而容易患上紧张症。
紧张症患者的症状常表现为情绪方面的问题,如焦虑不安、烦躁易怒等;除了情绪方面的症状还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摄食积极性下降以及血压问题,更有甚者出现消瘦、消化道功能异常等。严重者会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紧张症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症状中的2项(或更多):
亢奋:活动异常增多,忙碌不停,但无目的性,但并非静坐不能或有指向性的激越。
运动不能、木僵:活动极度降低,行动减少、刺激反应低下。
缄默:言语反应少或无反应。
凝视:持续注视,对周围环境少或不加注意,瞬目减少。
作态:主动维持某种姿势,包括常见的姿势,如长时间毫无反应的站立或呆坐。
扮相:维持怪异的面部表情。
模仿言语或行为:模仿检查者的言语或动作。
重复行为:反复无目的的动作,如拨弄手指、反复拍摸或擦搓,动作本身并非异常,但重复行为。
仪式行为:怪异而有意的动作,如蹦跳或蹑行、对旁人敬礼,动作夸张怪异。
重复言语:反复重复的语句(有如复读机)。
僵直:即便施有外力,却仍保持姿势强直,但不包括齿轮征或震颤。
违拗:无目的地抗拒对患者诊查1运动的指令,违背指令动作。
蜡样屈曲:改变患者姿势时,患者起初抵制而后顺从,有如折弯蜡烛一般。
退缩:拒食、拒水,或拒绝对视。
冲动:突发不当,但非攻击的行为,如狂奔、大叫或脱衣,事后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
主动顺从:对检查者的要求过度配合,或对指令动作的自动延续。
随动:轻压患者手指却能使其抬起胳膊,与指令要求相反,如同折叠灯。
被动违拗:对施加的外力用相等力量进行抵抗,这种抵抗像是被动产生而主动的。
矛盾意向:行动犹豫而不决,如卡壳一般。
握持反射:相应的神经系统检查,表现为当物体触及患者手掌时,立即被紧紧地抓住不放。
持续言语或行为:反复回到同一言语主题,或反复持续动作。
攻击性:无目的的攻击行为,事后无法解释或解释不清。
自主神经异常:异常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频率,或大汗淋漓。
由于甜食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患者摄入糖分的量超过了人体所能接收转化的量,另外,紧张状态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多,产生抗胰岛素作用,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睡眠缺乏、情绪波动、高度紧张等都会引起血压升高。
紧张症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此状态下,入睡十分困难。
紧张症会让一些负面情绪持续累积,这就导致紧张症患者就像一个炸药包,一点就炸。
在思绪不宁、全身肌肉紧张的情况下,患者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即便曾经是患者的最爱。
由于患者食欲不振,摄入能量少,神经高度紧张兴奋的情况下消耗能量多,导致患者日益消瘦。
如出现了紧张症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木僵、全身强直、行为怪异、模仿动作等表现,或突然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应该及时到精神科就诊。通过精神量表、临床检查及临床病史可以对紧张症进行诊断,但本病要注意与铅中毒、焦虑症相鉴别。
在某些时候,患者出现某些怪异举动,甚至出现肢体僵硬、重复行为、亢奋等行为表现时,应及时就诊。
连续一段时间烦躁不安或者失眠的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及时就医。
有糖尿病、高血压这些并发症状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若患者无其他并发症,则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烦躁易怒的情绪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
食欲如何?
烦躁不安的情绪是否影响到了正常生活?
之前是否服用过相关的镇定安眠之类的药物?是否有效?
临床上常用的对精神疾病的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其重点在于将紧张症与其他病因不同而症状相似的综合征区分开来,在评估紧张症病因时,精神科医生不仅要考虑原发精神障碍,也不能忽视神经系统、免疫、代谢异常等其他躯体疾病。
除了进行紧张症的神经系统病因的常规评估外,临床医生还需要检测其代谢指标、血清和尿液中的毒素,感染性疾病全套(包括HIV和血清梅毒检测)以及自身免疫指标检测(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和抗核抗体等)。支持诊断有关不同的躯体疾病可能引起紧张症,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病、脑炎)和代谢性疾病(例如,高钙血症、肝性脑病、高胱氨酸尿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关的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发现、患病率和发病的模式反映了作为病因的躯体疾病的状况。
主要是针对脑部的扫描结果,观察是否有脑部病变的影响,一般来说采取CT、MRI等检查手段。
如若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烦躁易怒的情绪中,且这些情绪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即可判定为紧张症。
在严重中毒时,发生铅中毒脑病。表现精神迟钝、动作迟缓、抑郁或激动不安、暴躁易怒。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躁狂、惊厥、木僵或昏迷。根据铅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不难将此病与紧张症进行鉴别判断。
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患者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焦虑、恐惧、紧张和不安,整天心烦意乱,仿佛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头上,内心处于高度警觉状态等。可以通过让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或生活事件量表等,再结合皮肤电反应、皮肤导电性、皮肤温度、皮肤血流容积、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来将焦虑症与紧张症鉴别。
对于紧张症的治疗,可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有必要,可以给患者开一些促进睡眠质量、具有镇定、缓解紧张情绪的药物,但是由于这些药物有一定副作用,对大脑及神经系统有一定损害,因此不到必要时刻,不应开药。
在必要情况下,给患者用一些具有缓解紧张情绪作用的药物,如安定、卡力普多、定泰乐、芬那露、谷维素等。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通过与患者聊天,了解患者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为患者疏解烦恼,减轻压力。鼓励患者自行走出疾病状态,给患者提一些有助于缓解压力、心情愉悦的建议。
紧张症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如果是轻度的,早期发现和干预,预后通常比较好,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可以治愈。如果比较严重,或者合并其他疾病,预后相对不好,治愈也比较困难。
轻度的紧张症可以被治愈,严重的难以治愈。
本病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
在患者康复之后1~2个月,可以择日看医生,给予血压检查和血糖检查等,判断疾病有无复发倾向。
虽说紧张症属于精神疾病,但是依然要注意饮食,因为饮食能够极大地影响情绪。因此应该多吃清淡食物,少吃油炸食物。
忌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油炸食物,这些食物容易让人上火,从而使人产生烦躁的情绪。
宜清淡饮食,清淡的饮食能够让人的内心达到平静。
紧张症属于心理层面的疾病,日常关注能够很好地规避它,反之,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健康,就可能复发。因此紧张症的护理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多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来防范紧张症复发。
多运动,运动有助于舒缓压力,可以每天步行20~30分钟,不要过度疲劳。
培养兴趣爱好,有兴趣爱好作为转移注意力的利器,能够很好地缓解紧张情绪。
多和家人朋友交流,学会说“不”,卸下繁重的责任和任务,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注意患者的情绪、睡眠质量,了解患者的恢复状况。
患者家属应该对患者给予足够的耐心、关心以及陪伴,患者本人应该避免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
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不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多和家人朋友交流、不让紧张的情绪占领自己的生活,就能很好地预防紧张症。
安排好生活,学会拒绝,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压力,培养乐观主义态度,热爱生活,保持积极向上;多阅读,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疲惫,失去了先前的动力时,可以从书中获取能量。
在感觉自己压力大的时候,多进行深呼吸,深呼吸是克服紧张症的最有效的自然方式。
每天睡足8小时,疲劳会使人感到受压抑并用灰色的眼光看待世界。
多和家人与朋友交流,充分的交流,尤其是倾诉有助于缓解压力。
[1]游欢,彭祖来,何德平,刘兴兰,李清均.精神科急性入院患者中紧张症的识别和治疗[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02):85-89.
[2]何笑笑,周福春,王传跃,朱辉,及晓,关鸿志.精神科急诊紧张症临床特征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9,40(05):688-692.
[3]武文珺,吴迪,蔡敏,王莹,张瑞国,王化宁.紧张症患者症状特征、诊断及短期转归的临床研究[J].现代医学,2018,46(12):1335-1338.
[4]宋旭辉,张日昇,吕仁慧.紧张症的研究进展及争议[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8,51(03):204-208.
[5]粟秀初,孔繁元,马志荣.现代神经内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02.340-341.
[6]西奥多·斯坦恩.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01.277-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