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种,专指发生在儿童(一般指12岁以下)时期,以显著而持续的情绪失落、兴趣缺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具有识别率低、治愈率低、自杀率高等特点,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不明。
儿童抑郁症主要病因为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该病无传染性,好发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儿童、来自混乱或冲突家庭的儿童、滥用酒精和吸毒的儿童,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本病的发生。
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的作用。抑郁症是由许多有着微小效应的基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它并没有一个主效基因。家族中如果有抑郁症的亲人,那么后代中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要比家族中无抑郁症亲人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发生率高大概在2~10倍。但遗传因素只是一部分,而且相当复杂,也并不是这个疾病的全部。
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家庭关系的研究均表明儿童青少年抑郁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保护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概率。
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在交往中将自己认知为人际交往无能,体验着焦虑和社会拒斥感。
儿童青少年抑郁的促发因素主要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生活事件,如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
国内未见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资料,美国估计有300万青少年患有重性抑郁,大约有8%~9%的10~13岁儿童在给出的任何一年观察时间内经历重性抑郁。重性抑郁可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尽管不常见。儿童时期,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异。15岁以后,女孩发生抑郁症的可能性大约是男孩的2倍。儿童期抑郁与青少年相比,发展为成人期抑郁的可能性小,常与家庭功能不良有关,很多满足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儿童也满足其他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特别是焦虑障碍。青少年的重性抑郁发生率比儿童高出许多,青少年表现出担忧和害怕,如怕不被人爱、害怕没有朋友、担心自己的相貌和关系。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儿童,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来自混乱或冲突家庭的儿童、滥用酒精和吸毒的儿童,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儿童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有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愤怒、沮丧、自卑、食欲不振、失眠或嗜睡、社交中退缩、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有时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与头痛症状,还有可能并发自杀行为。
情绪抑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无愉快感。在抑郁情绪影响下,患儿悲伤、哭泣、自我评价低、自暴自弃,对玩耍和日常活动兴趣缺失,精力减退、疲倦。可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和企图或自杀行为,情绪低落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部分本病患儿在行为上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菱靡,严重者可呈类木僵状态,思维迟钝、低声少语、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长儿可有罪恶妄想、好发脾气,违拗。
部分抑郁儿童可表现反社会表现,如不听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无故离家出走或其他违纪不良行为等。
患儿会出现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失眠等躯体症状,且年纪越小躯体症状越多。
研究发现3~5岁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特点为明显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
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等,其他有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
9~12岁儿童更多出现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部分儿童会感到身体不适(例如腹痛与头痛),并且治疗无效。
虽然在12岁以下的儿童中比较少见,但有的儿童确实会尝试自杀。有暴力、酗酒、身体虐待或性虐待家族史的儿童,发生自杀的风险更高。
当患者出现进食、睡眠、活动或不安、激惹的变化、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不想去上学、不想和打交道、甚至不想见人、物质滥用、吸烟、酗酒、网瘾、甚至接触毒品等症状时要及时到精神科就诊,通过了解病史、详细的精神及躯体检查,结合儿童抑郁自评工具评估结果阳性可对本病进行诊断,但要注意本病要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鉴别。
发现儿童进食、睡眠、活动或不安/激惹的变化,表现为不爱与人交往,不想去上学、不想和打交道,甚至不想见人。谈论自杀、绝望或无助。不良行为的增加,自暴自弃,不再在乎别人评价,应及时就医。
发现儿童物质滥用、吸烟、酗酒、网瘾,甚至接触毒品,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就诊。
孩子有哪些特殊表现?
什么时候开始?
家族里有没有人得过抑郁症?
最近生活上经历了什么变化?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包括围产期情况、生长发育过程、家庭及社会环境背景、家族精神病史、亲子关系、适应能力、学业情况、躯体情况、性格特点及有无重大精神刺激等。询问对象除患儿父母及患儿本身外还应包括保姆、教师及其他亲属。
由于儿童用言语描述自己情感体验能力差,医师主要通过观察其面部表情、姿势、动作、词语量、语言语调和活动情况来综合判断,要结合病史反复验证,排除干扰因素,最后确定症状。
抑郁症的发生与大脑中的前额叶-纹状体-边缘系统损伤有关。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可观察到海马体积的减少和前扣带回皮质、前额皮质、眶额皮质及杏仁体区域的过度神经活动。使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学方法,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脑电图等可检测到这些改变。
如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
检查重点是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脑CT、脑电图检查可作为诊断参考。
诊断标准为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2周,伴下述症状中的4项∶
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
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反复出现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减退,或体重明显减轻。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叫多动症,顾名思义是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三部分,是发育障碍性疾病,也就是平常老百姓说的多动症,它不是因为幼儿调皮,而是一种疾病,疾病病因可能是与神经系统发育、围产期因素有关,所以幼儿不是故意的,此时需要治疗。而儿童抑郁症患儿可能出现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愤怒、沮丧、自卑、食欲不振、失眠或嗜睡、社交中退缩、难以集中注意力,详细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精神状况检查可将两者区分开来。
儿童抑郁症患者的治疗选择与成人相似,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对于初发急性期或症状轻的儿童抑郁患者应首选心理治疗,但如在4~6周的心理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则有必要进行药物干预。
如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氣米帕明等。此类药物毒副作用大,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抗抑郁药无效者可改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依他普仑、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舍曲林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起效迅速。
氟西汀和依他普仑用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与用于成人抑郁症相比,这些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差。氟西汀可联合特定心理疗法治疗青少年(12~18岁)中重度抑郁症;对于5~11岁的儿童,仅在4~6次心理治疗后再谨慎考虑联合应用氟西汀。
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头痛、腹痛、头晕和恶心,如帕罗西汀、氟西汀和舍曲林易引发情绪失常,米氮平会增加代谢副作用(如食欲增加、体质量增加和高脂血症)。
氟西汀是儿童重度抑郁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应特别注意平衡自杀风险和临床需求。针对儿童青少年急性期抑郁,14种抗抑郁药中仅氟西汀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而丙咪嗪、文拉法辛及杜洛西汀因不良反应停药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
本病无手术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无创的绿色疗法,它是利用电生理治疗技术,使用高频磁刺激大脑左背外侧前额叶,增强局部神经元活动,使用低频磁刺激右前额叶,减弱局部神经元活动,两者均可产生抗抑郁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术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存在短暂的副作用,如头痛、头皮不适、听力损害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确定重复经颅磁刺激术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耐受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又称电痉挛治疗、电惊厥治疗,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短暂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的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已被发现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治疗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方法。对于难治性青少年抑郁症疗效显著,但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并对认知功能有损害。
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心理治疗作为儿童轻度抑郁症的首选一线治疗方法。常用的心理疗法有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心理疗法(IPT)等。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具有强结构性的短程心理疗法,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或事件的看法与态度来消除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情境只是诱发事件,认知才是反应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认知。
医生需与抑郁症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最先以2次/周的频率进行心理治疗,1个月后改为1次/周,每次心理干预的时间为45~60min。
认知治疗,有效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及病因,通过训斥不合理信念、认知家庭作业、转变自我暗示等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行为治疗,主要是布置家庭作业,在实践中实行合理的新理念,对于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行为矫正技术。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取决于医生与患者间的相互信任程度与合作程度,比起其他治疗方式,患者更愿意配合参加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随机应变并表现出愿意倾听患者意见的态度。
人际心理疗法是一种简短的、以依恋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旨在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难题,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成人版的人际心理疗法疗程一般在12~16周内,儿童青少年的疗程相对更短,且父母的参与感更强。在人际心理疗法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帮助患者确定所处的困境,并培养其应对困境的能力,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当患者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可以借此解决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相比于其他治疗方式,患者更能接受人际心理疗法且耐受性更好,这是因为与认知行为疗法相比,人际心理疗法以更间接的方式改善症状,患者可能认为这是一种低刺激且过程相对愉悦的治疗,因此可接受性与耐受性更好。
儿童抑郁症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部分患儿可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不及时治疗,疾病可逐渐发展。可出现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甚至药物滥用和自杀,儿童抑郁症需进行定期复诊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本病能治愈,大约部分患者即使进行正规治疗也需要长期坚持下去,一些难治的患者坚持不懈的治疗是必要的。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儿童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如果是刚开始用药建议最少两周复诊,如果是后期可以一个月,病情稳定可以两个月。复诊时需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行为检查,了解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注意抗抑郁药的作用及副作用,同时要关心儿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防范患儿可能出现的高危险行为。平时要监测抑郁症儿童的情绪波动,防范患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高危险行为,如自杀、自伤、走失等,有任何情况应及时就医。
了解各类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正确服用。服用抗抑郁药物会出现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头痛、腹痛、头晕和恶心,如帕罗西汀、氟西汀和舍曲林易引发情绪失常,米氮平会增加代谢副作用(如食欲增加、体质量增加和高脂血症。有的药物可能增加自杀风险,特别在刚开始服药的数周内,应密切关注患儿情况,有情况及时于医院就诊。
患儿家长应抽出时间认真倾听孩子的忧虑,保持沟通畅通极为重要,但注意在护理患儿时,既要要关心儿童,又要避免情感过分卷入。一旦发现病情有波动,应及时就诊复查或进行咨询。
平时要监测抑郁症儿童的情绪波动,如患儿活动或不安、激惹的变化、不爱与人交往、不想去上学、不想和打交道、甚至不想见人等,应及时就医。
防范患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高危险行为,如自杀、自伤、走失等等。如果病人抑郁症不慎复发,家人要及时送到医院就诊,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家属也要注意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正确调节病人对自己心理等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护理家中的病人。
若怀疑孩子出现了情绪异常,应尽早进行抑郁症的筛查。儿童抑郁症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只能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和沟通技巧,如加强人际交往、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和锻炼帮助青少年减少压力,减少儿童抑郁症的发生。
如果怀疑孩子出现了情绪异常,应抽出时间认真倾听他的忧虑,及时去医院就诊筛查。
加强人际交往,预防抑郁症,首先要保持好基本的交际和社会关系,经常跟家人和朋友来往、交流。
调整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调节个人身体机能的有效方法。
人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情绪,非常有效的改善自身的抑郁状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别指望他们总能遵从家长的要求。
不要强迫孩子做你要求的事情。
如果怀疑孩子出现了抑郁,应抽出时间认真倾听他的忧虑。保持沟通畅通极为重要,即使孩子似乎并不愿意和您沟通,尽量避免告诉儿童应该怎么做。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48.
[2]冯虹,秦国兴,甘建光,等.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疗法对儿童抑郁障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2):2475-2478.
[3]周小东,王江,邓伟,等.电休克治疗方法专家共识(2017版)[J].临床荟萃,2017,32(10):837-840.
[4]王临虹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公共卫生学妇幼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01.196-197.
[5]傅安球著.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09.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