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来医生
分享至
  • 复制链接
取消
点击这里 让更多人看到

抗抑郁药怎么算起效了

林培珺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三甲
挂号
播放语音内容
01:15
抗抑郁药是否起效要根据患者服药以后抑郁的症状是否减轻来判断。
抑郁的患者多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失、思维迟缓,患者会感觉思考能力下降、脑子反应变慢、语速变慢、音量降低,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对以往的爱好丧失了热情,还有失眠、想死等症状。
如果服药后上述症状开始减轻,说明抗抑郁药开始起效,要继续服药,药物的疗效会在4-6周充分显现,如果效果不佳,可能需要配合医生更换药物。
2023-11-22浏览25429次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精神科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沈乃霞
精选
沈乃霞主任医师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16人
¥10
擅长:小儿癫痫、抽动障碍、抽动症、多动症、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运动障碍、发育迟缓、行为障碍、睡眠障碍、头痛头晕、语言障碍、构音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孤独症等小儿神经系统免疫相关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儿童心理焦虑抑郁疾病、罕见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康云英
精选
康云英副主任医师医学心理科
太原市精神病医院
三甲
4天后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21人
¥30
擅长:青少年抑郁、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恐惧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躁狂症、睡眠障碍、失眠、强迫症、网瘾、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被害妄想症、应激相关障碍、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儿童焦虑症、行为障碍的诊治。
屈英
精选
屈英主任医师精神科
北京回龙观医院
三甲
明天有号
去挂号
已成功预约97人
¥80
擅长:失眠、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青少年焦虑症、顽固性失眠、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睡眠障碍、神经衰弱、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精神障碍、躁狂症、恐惧症、癔症、躯体化障碍、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头痛头晕、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自闭症、厌学、躁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
查看更多精神科医生

相关推荐

肖春玲主任医师
北京回龙观医院三甲
抗抑郁药多久起效
"抗抑郁药起效约需2-4周,常用的抗抑郁药是SSRIs类药,是抗抑郁指南推荐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有五朵金花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比较小,但是有的药物需要大一些剂量,多数起效比三环类药物略慢一些,需要2-4周。\n还有其它新型的抗抑郁药,比如SNRls类的药,还有NaSSA等,多数药物起效都需要至少10天或者两周的时间,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有耐心。"
曲姗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三甲全国第21
抗抑郁药起效时间
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大概在2周左右,目前主流抗抑郁药一般就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剂。大部分的起效时间是在2周左右,因为这种是口服的药物,口服到胃再入血吸收。但最后这些药物的发挥,是作用在脑脊液当中。这个循环通路很长,且到脑脊液当中也不是立刻发挥作用,也需要一个过程。比如需要规律服用一段时间之后,这个药的浓度可以稳定,防止忽高忽低的这种变化。然后稳定之后对受体进行一些阻断跟影响,这个阻断跟影响累及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发挥作用。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个药物通常会先出现副作用,比如药物只要吃进去就会在胃里面有些反应。所以还没有到达稳定的脑脊液浓度之前,就可能会先出现一些身体不适,比如胃的不舒服、恶心,比如心悸、出汗、头痛。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先于药物的治疗作用先出现,是在2周左右。所以,大部分的抗抑郁药会在2周以后,逐渐地看到改善,这种抑郁或者是焦虑障碍的缓解。但在2周之前,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药物的副作用。
常卫利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甲全国第19
抗抑郁药起效是什么感觉
"抗抑郁药物起效会使心情慢慢的好起来,精神也慢慢的好了,患者愿意出门活动,变得愿意跟人交流,兴趣也逐渐恢复,感觉自己脑子也会反应得快一些,不会总想不高兴的事情或者自己总是钻牛角尖,慢慢的可以想通。有的时候也不会有消极、悲观的想法,自己的信心也会逐渐恢复,睡眠和饮食也会慢慢改善。很多病人在症状刚刚好转的时候往往没有感觉,但是家里人可以观察到患者情绪好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一些,没有总是愁眉苦脸的。"
王灵强主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六四医院三甲
抗抑郁药起效是什么感觉
"首次应用抗抑郁药物,一般在7-10天内起效,20天到一个月发挥出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抗抑郁药物的起效一般在一周左右,可能会感觉到情绪的一些变化,心情可能更开心,睡眠有所改善,不再入睡困难,以前的兴趣爱好逐渐开始恢复,开始想与人交流,想出去学习、工作,这都可以说明药物在体内发挥了药效,一般起效都会有刚才的这些感觉,也证明药物有作用。\n所以,要定期去复诊,及时根据医生的医嘱来调整药物的剂量,不建议自己骤增或骤减药物,因为抑郁症是比较容易反复的一种精神疾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罗国帅主治医师
天津市安定医院三甲
抗抑郁药起效是什么感觉
"抗抑郁药物起效以后有可能存在两方面的感觉:一方面是让自己心情变得好转起来;另一方面是可能会出现药物副作用。心情变得好转起来主要的表现就是可以开心起来,以前感兴趣的事情也愿意去做,注意力能够集中,记忆力有所提升,思维变快,对自我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而不是总自卑、自责、自罪,对于未来也有一定的希望感,同时也愿意与人交往,而不是懒散、被动,饮食和睡眠也变得正常。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药物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口干、口苦、嗜睡、心情烦躁等,严重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手抖之类的问题,如果出现了以上两方面的症状有可能就是抗抑郁药物已经起效。"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三甲全国第12
抗抑郁药有哪些
"抗抑郁的药有好几种,有的是作用在大脑皮层,调节5-羟色胺代谢,也可以调节肾上腺素代谢。有的是双向调节,两个作用都有。有的是改善大脑细胞代谢状态、兴奋状态,有的是调节情绪、调节睡眠、调节生物钟。比较复杂,针对不同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n有的人焦虑,伴随入睡困难,要采用既能调节焦虑情绪,改善5-羟色胺代谢,要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在晚上睡眠之前吃。情绪低落,睡眠早醒,早醒之后睡不着,这样的病人可以选用调节抑郁情绪、控制5-羟色胺的代谢功能药物,能延长睡眠,睡眠得深一些,好一些。有双向躁郁症表现的患者,采用调节5-羟色胺代谢和肾上腺素代谢的药物进行治疗。\n总之,根据病人的表现不同,选用的药物不同,切忌患者自行购买药物服用,因为患者毕竟不是专业医师,专业知识有限,可能效果不好,浪费资源,还有副作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效果才能更好。"
万兴松主任医师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三甲
抗抑郁的药有哪些
"抗抑郁的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新型的抗抑郁药,有SSRIs类,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还有常用的SNRIs类,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还有不是很常用的药物,像安非他酮、瑞波西汀、曲唑酮、伏硫西汀。还有传统的抗抑郁药,像三环类的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普罗替林。\n还有新型的药物,像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目前在市面上也是经常用到。还有比较难治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于非常难治的抑郁症也有较好的疗效。针对比较难治的抑郁症,目前可以使用物理治疗,像电抽搐治疗,能够很好缓解抑郁症状。针对副反应比较大,常调用新型抗抑郁药来改善抑郁症状。还有抗精神病药来协助治疗,也具有较好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起到增效的效果。"
张卫华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三甲全国第92
抗抑郁药有哪些
"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现在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大概有不少于二十种。这二十种里如果从专业角度,会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但这些类别的专业都比较强,不建议一般人去过多的了解这些知识。\n常用的抗抑郁药列举一些名称供大家了解,比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这一类我们也称为SSRIs类,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目前这几类药是临床中比较广泛的一类。还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这些药属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受体药物,还有其他专业性名称更复杂的,像米氮平、安非他酮、瑞波西汀、曲唑酮,这些都在国内比较常用。新上市的有氟西汀,另外第一代的抗抑郁药,像阿米替林、多塞平,这些有一部分患者还是在使用中。总体来讲,抗抑郁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看患者个体使用后的适应性,抗抑郁药都属于处方药,一定要在医生的处方下来使用。"
李婷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三甲
抗抑郁的药
"抗抑郁的药物主要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通道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能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的代表药物有多塞平、阿米替林、丙米嗪、氯米帕明。四环类抗抑郁剂的代表药物有曲唑酮。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选择性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通道再摄取抑制剂的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能再摄取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为米氮平。"
张保华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三甲
抗抑郁药有哪些
抗抑郁药种类繁多,发展也很快,从最早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到后来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再到现在的五朵金花,像SSR类的来士普、舍曲林、米氮平、安非他酮、怡诺思、度洛西汀等等。这些药物它都主要作用于单胺类神经递质,但是由于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多种不同的药物对不同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说疗效也各有优缺点,选择用药上还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临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不同的疾病特点,结合不同的药物的不同药理机制,选择合适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