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医院

  • 二级
  • 专科医院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logo
黄芪有抗疲劳作用吗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黄芪有抗疲劳作用,黄芪的抗疲劳作用较好,如果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劳,可以听从医生建议使用黄芪调理。黄芪属于临床比较常用的中药材,如果想要使用此药物,建议前往中医科就诊,听从医生指导合理用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可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等病症。 从西医的角度分析,黄芪的提取物,比如黄芪水煎液,可以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抗疲劳的功效。另外,黄芪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虽然黄芪有诸多好处,但是患者不能盲目用药治疗,因为黄芪能升阳助火,所以邪气盛、无汗、湿气阻滞、厌食、阳亢有毒热的患者不宜服用黄芪。
4584
288
2023-11-21
祛痰止咳胶囊的成分有哪些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祛痰止咳胶囊的成分包括党参、水半夏、芫花(醋制),以及甘遂(醋制)、白矾等,患者在服药前,应详细询问专业医生关于该类药物的注意事项、禁忌人群等。 1、党参:从中医方面来看,该药性质偏平,归脾、肺经,用药后会达到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作用。 2、水半夏:此药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止咳、消肿等功效。 3、芫花(醋制):为常见的温性中药材,归肺、脾、肾经,可泻水、杀虫、祛痰、止咳等。 4、甘遂(醋制):其药性偏寒,归入肺、肾、大肠经,可以起到消肿、散结、泻下等作用。 5、白矾:药性偏寒,归肺、脾、肝、大肠经,用药后会起到解毒、燥湿止痒、止泻等效果。 此外,该药内还含有紫花杜鹃,具有滋养脾脏、祛痰止咳等功效,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诱发的多种症状,如咳嗽、痰多、喘息等。该类患者也可以遵医嘱服用左氧氟沙星片、复方甘草片等药物,或采取雾化吸入、吸氧等方式进行治疗。 孕妇应慎重服用上述药物,以防损害胎儿健康,若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感或病情没有减轻,应尽快前往中医呼吸科进行诊治。
3424
134
2023-11-17
黄芪有抗疲劳作用吗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黄芪有抗疲劳作用,黄芪的抗疲劳作用较好,如果体质虚弱,容易感到疲劳,可以听从医生建议使用黄芪调理。黄芪属于临床比较常用的中药材,如果想要使用此药物,建议前往中医科就诊,听从医生指导合理用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可以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等病症。 从西医的角度分析,黄芪的提取物,比如黄芪水煎液,可以通过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来实现抗疲劳的功效。另外,黄芪能增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虽然黄芪有诸多好处,但是患者不能盲目用药治疗,因为黄芪能升阳助火,所以邪气盛、无汗、湿气阻滞、厌食、阳亢有毒热的患者不宜服用黄芪。
4510
213
2023-11-13
椎动脉狭窄中医可以治愈吗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椎动脉狭窄中医一般不可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但是中医治疗也能起到比较好的调理效果,建议在专业医生的辨证指导下进行治疗。对于严重的椎动脉狭窄,建议采取西医治疗。 椎动脉狭窄在中医上通常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可以根据证型使用中药缓解症状,若是气血不足引起,出现头痛、眩晕,伴有面色少华、浑身乏力、精神疲倦等症状,可以遵医嘱选择补益气血的八珍汤治疗。 如果是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头晕,伴有舌质暗紫、脉涩等,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通窍活血汤,具有活血散结的功效。如果是痰湿阻滞引起的头痛、眩晕,伴有肢体困重、胸脘痞闷等。 虽然中医治疗椎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若自身出现明显的脑供血不足症状,比如频繁的头部眩晕、头痛、无力、犯困、肢体运动不协调等,可能需要进行支架植入术或内膜剥脱术,有利于恢复椎动脉的血流,减轻临床症状。 另外,需要规律生活,避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同时注意清淡饮食,避免吃辛辣食物,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同时继续观察,定期复查。
4467
180
2023-11-03
茯苓杏仁汤的功效是什么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茯苓杏仁汤一般是指茯苓杏仁煎,出自《外台秘要》卷二十引《古方录验》,具有化痰降气、止咳平喘、益气健脾的功效,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化痰降气:茯苓可渗湿、健脾,橘皮可以起到理气调中的作用,白前可降气,甘草(炙)可润肺、化痰,因此茯苓杏仁煎具有化痰降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咳逆、痰喘等病证。 2、止咳平喘:茯苓杏仁煎中白前、茯苓、杏仁、橘皮、苏子(碎)、甘草(炙)等药材,均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如果存在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则可以遵医嘱使用茯苓杏仁煎。 3、益气健脾:茯苓杏仁煎中生姜汁、甘草(炙)、苏子(碎)、橘皮、茯苓等药材均入脾经,因此,可以起到益气健脾的作用。 茯苓杏仁煎主要作用是治疗胸闷气急,如果存在以上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茯苓杏仁煎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3891
203
2023-10-18
中医毒性分级是什么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斑蝥、雷公藤、巴豆、升药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商陆、牵牛子、常山、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轻粉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如吴茱萸、细辛、猪牙皂、鸦胆子、苦杏仁、䗪虫、密陀僧、干漆等。 参考资料:[1]高鹏翔.中医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584
103
2023-10-16
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炮制的方法有修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1、修制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作准备; 2、水制法: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作用主要在于清洁药物、除去杂质、降低毒性、软化药物便于切制等。常用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称火制法。根据加热的方法、温度、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八种。火制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炮制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基本方法有蒸、煮、弹、淬、炖;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此外,中药炮制过程中,常会应用炮制辅料。常用的辅料主要有液体辅料如酒、醋、蜂蜜、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胆汁、米泔水、麻油等和固体辅料白矾、食盐、稻米、麦麸、豆腐、羊脂、土、蛤粉、滑石粉、朱砂等两大类。 参考资料:[1]高鹏翔.中医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131
59
2023-10-16
解表药是什么药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能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和主治差异,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又称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多属辛温,故又名辛温解表药,适用于风寒表证,代表药物有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故又名辛凉解表药,适用于风热表证,代表药物有柴胡、葛根、牛蒡子、薄荷、菊花等。 解表药通过发汗解除表证,若用之不当,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因此,本类药物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应中病即止。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泻痢呕吐、吐血下血、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等病证,均宜慎用。 参考资料:[1]高鹏翔.中医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328
85
2023-10-16
七情配伍关系有哪些方面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七情配伍关系主要分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1、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之单行。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 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如麻黄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陈皮配法半夏加强了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 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如吴茱萸配生姜,后者可增强主药吴茱萸的暖肝温胃、下气止呕作用;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麝香杀杏仁毒等; 6、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如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如贝母反乌头,附子、甘草反甘遂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七情配伍关系中,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临床用药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而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参考资料:[1]高鹏翔.中医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319
79
2023-10-16
升、降、浮、沉是指什么
王成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也就是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般地讲,凡具有升阳发表、祛散风邪、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大多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重镇安神、利尿渗湿、消食导滞、息风潜阳、止咳平喘及降逆收敛的药物,其药性大多是沉降的。 但是,也有少数药物存在着双向性或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此时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药性灵活掌握。 升浮药,大多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多为气厚味薄之品,总的属性为阳。本类药物质地轻清空虚,其作用趋向特点多为向上、向外。沉降药,大多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多为气薄味厚之品,总的属性为阴。其质地多重浊坚实,药物趋向多为向下、向内。 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气味厚薄、四气、五味、用药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等有关。 参考资料:[1]高鹏翔.中医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967
261
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