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7位医生
科室介绍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介绍。

一、科室介绍

心血管内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化综合科室。科室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医疗技术先进,承担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常规诊治,包括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瓣膜性心脏病、各类心肌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慢性心力衰竭等常见病和疑难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及介入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心源性休克等难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抢救治疗技术上独树一帜,取得显著疗效和成果。

科室拥有先进的1200mA飞利浦大型C臂数字减影成像系统,多道心内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消融仪,食道调搏刺激仪,临时心脏起搏器,十二导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心脏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多参数心脏中心监护系统等先进设备以满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各种诊治需要。

心血管内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以规范化治疗为标准,以新技术、新项目为依托,目前常规开展各种介入手术如经经桡/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和永久性单腔、双腔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左心室造影、三腔心脏起搏器(CRT)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置入术。同时还常规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术、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无创性左室功能评价、冠状动脉CT检查等各种无创性检查。

心血管内科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提高,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曾邀请日本、台湾等著名医院的专家来我科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学术交流活动。并加强与国内著名医院的横向联系,定期派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诊疗技术,以努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团队建设。科室除了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外,同时承担蚌埠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心血管内科的教学工作,并在国内知名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经过大力贯彻规范化治疗、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素养,现已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的技术队伍。

二、床位及人材梯队

心血管内科现有固定床位70张。其中含装备中心监护系统的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2人,其中医疗组16人,护理组16人。医疗组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本科生8人,一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合理的医学专业学术队伍。

三、临床特色

心血管内科经过不懈的努力已逐步形成一支业务技术能力强、训练有素的心脏介入治疗团队。目前各类心脏介入手术已全面开展,如冠状动脉造影术(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诊断治疗冠心病;行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以诊断各类心律失常,分析心律失常病因;射频消融术根治预激综合症、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双腔、单腔起搏器)置入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置入术治疗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三腔心脏起搏器(CRT)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床旁用漂浮电极行心脏临时起搏器置入术等。

目前每月行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达几十余例。心脏介入治疗由于简便、安全、无创、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并且手术不需开刀、不用开胸,患者手术中始终是清醒状态,没有任何痛苦,不知不觉中结束手术,术后恢复快,3~5天即可出院,效果立竿见影,手术成功率高,深得患者的满意。心血管内科在开展新技术的同时时刻不忘强化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以一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热情优质的服务态度,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心血管内科“新业务、新技术、新疗法”介绍

1、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手上桡动脉或大腿股动脉插入,经主动脉至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阻塞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而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冠状动脉造影损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实用而可靠,并可重复进行,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一种检查,因此医学界号称其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创伤小、疗效明显,目前在全世界越来越广泛应用。治疗过程中不需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和全身麻醉。医生经皮肤穿刺动脉(桡动脉或股动脉)将导管、导丝、球囊、支架沿动脉送至冠状动脉相应的狭窄部位,在体外将球囊加压膨胀撑开狭窄的血管壁,使病变血管恢复畅通消除冠脉狭窄,在狭窄血管被扩张后,于被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细的呈网状管柱样物),防止球囊扩张后血管弹性回缩、负性重构所引起的再狭窄。

随着新的介入器械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药物涂层支架(DES)的问世,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手术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使狭窄血管腔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恢复心肌供血。

介入治疗技术由于简便、安全、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主要优点是简单、无创,不需开刀、不用开胸,患者手术中始终是清醒状态,没有任何痛苦,不知不觉中结束手术。术后恢复快,3~5天即可出院。而且立竿见影,把狭窄的血管撑起来,能迅速使心脏恢复良好的血液供应,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胸闷减轻或消失,能迅速缓解症状恢复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3、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针对心律失常的根治性治疗措施。手术中患者局部麻醉后,穿刺股静脉、颈内静脉将电极导管送入心腔内,刺激心房和心室诱发与临床一致的心动过速,将消融电极送达已定位的折返环路或起源点并与体外的射频发生器相连放电消融,以达到治疗目的。

射频消融术针对预激综合征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引起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可以起到一次性根治的效果。手术安全、风险小,患者无痛苦,术后无需再服药,术后一切生活、工作将恢复正常。

4、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通过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然后通过电极刺激心肌,使之兴奋、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随着电子技术及医学科学的发展,心脏起搏的目的已不仅要起到心率支持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恢复患者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猝死,同时有一定的诊断及存储心脏信息的功能。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唯一可靠的手段。手术中穿刺锁骨下静脉,置入心脏起搏电极,于锁骨下胸大肌外缘分离一囊袋,将心脏起搏器(单腔或双腔)连接起搏电极后置于囊袋中。主要针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发作、严重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在病情发作时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5、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临时心脏起搏植入术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通常使用双极起搏导管电极,起搏器放置在体外,起搏电极放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应急和有效的措施,也是心肺复苏的急救手段,为患心脏疾患行非心脏手术病人安全、平稳、顺利渡过手术麻醉期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应用漂浮电极导管术则可不需至心导管室而在床旁就可完成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为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紧急抢救争取了时间。

6、左心室造影术

经手上桡动脉或大腿股动脉穿刺后置入猪尾导管至左心室,外接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以了解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判断心肌病变是否存在,二尖瓣、主动脉瓣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左心室有无扩大、有无附壁血栓,左心室室壁的厚度及各室壁节段收缩和舒张运动情况,有无室壁瘤、室间隔穿孔或者心室占位病变。为进一步评价预后,指导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常常在做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检查。

7、心腔内电生理检查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是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不明原因的晕厥、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的病因分析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患者局部麻醉后,穿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将3~4根电极导管送入冠状静脉窦、高位右心房及希氏束、右心室等部位,刺激心房和心室诱发心律失常。

8、植入型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

植入型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医学仪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能在几秒钟内识别病人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能自动放电除颤,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挽救病人的生命。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其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已成为无可逆性诱发因素的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

9、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重度心衰患者多存在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宽QRS波的患者多存在室间或室内传导障碍,心室收缩时出现室内或室间失同步。部分窄QRS波的患者也可能存在失同步,心室失同步使心脏失去同向收缩,室间隔收缩提前,左室游离壁收缩延迟,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左室舒张末压力升高,射血分数下降,心输出量减少。进行性的左室扩大和收缩力下降使二尖瓣环扩张,造成二尖瓣返流。二尖瓣乳头肌和周围心肌收缩失同步又加重二尖瓣返流。心衰后出现的心室失同步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CRT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即右心房,右心室各安装一个起搏器)让心房心室按照步骤顺序的起博的基础上增加了左室起搏,左室起搏电极经右房的冠状静脉窦开口,进入冠状静脉左室后侧支起搏左室,同时起搏右心室,通过多部位起搏恢复心室同步收缩,减少二尖瓣返流。对于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这种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同时显示出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

针对心衰并存重度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植入带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功能的三腔心脏起搏器(CRT-D),既可纠正心衰又可预防猝死发生。

10、经食道心房调搏术

经食道心房调搏术是一种无创性的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可检测和评价某些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以及由此引起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亦可作为非药源性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手段,为射频消融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因食道和心脏解剖关系密切,食道的前壁与左心房后壁紧贴在一起。将食道电极从鼻孔插入食道后与食道调搏刺激仪相连,发出刺激脉冲进行刺激心房和心室,连续显示或记录心电图进行分析,对心脏各个部位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测量,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诱发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心律失常并可迅速终止某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

主要应用于测定窦房结功能、测定传导系统的不应期。诊断预激综合征、研究预激综合征并发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理、诱发和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宽QRS心动过速的鉴别。

11、动态血压监测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间接、无创性、连续24小时、按设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跟踪测量和记录血压的便携式血压监测方法。能够反映病人昼夜血压变化的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可显示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和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谷峰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平均动脉压,可全面反映不同环境下血压变化。为临床选择降压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停药或调药,观察治疗效果,提供科学的可靠依据。是诊断高血压病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安全可靠、无创伤、携带方便而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祛除偶侧血压的偶然性,避免了情绪、运动、进食、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血压,较为客观真实地反应血压的情况。对早期无症状的高血压,提高了检出率并可得到及时治疗。

12、十二导动态心电图检查

采用符合国际标准十二导联系统,佩带在患者身上可以在活动和休息的状况下24小时连续检测记录心电图动态变化的检查。能精确定位心肌缺血发生的部位,有助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同时具有睡眠呼吸暂停分析功能,还可运用PAS技术高性能的起搏分析,评判起搏器安装情况,特别是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使原来常规心电图难以捕捉到的无痛性缺血及短阵一过缺血性ST改变及心律失常得以发现。而且可以判断心悸症状与心律失常的联系,并了解心律失常的种类、频率、持续时间、发生与终止规律,与日常生活或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心脏病心律失常发作的不同特点,初步判定其心律失常的良恶性程度,及早发现心源性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有力的治疗措施。

科室擅长
高血压
心绞痛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病
高血压危象
急性心肌梗死
妊娠高血压
急性心力衰竭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性心脏病
功能性烧心
冠状动脉瘤
慢性高血压
缺血性心肌病
室上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高血压
心力衰竭
应激性心肌病
原发性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