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放射科目前拥有MRI、CT、DSA、DR、数字胃肠、移动DR等各种大型医疗设备,能全面开展医学影像检查及介入诊疗等各项业务。医院配备了现代化的医学图像信息管理系统(PACS/RIS),使放射科的日常工作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我们将传承中山大学及其医科的优秀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先进医疗设备为基础,结合精湛的诊疗技术服务广大患者。【人员队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放射科是集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本科室拥有一支涵盖腹部学组、头颈及神经学组、骨关节学组、胸部学组、心血管学组及放射介入专科组成的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医疗团队,科内现有员工85人,拥有医教研33人、护理17人、医技35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2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共6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3人。【诊疗范围】科室设备齐全、性能优良,所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能满足各临床科室的检查需求。MRI:开展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头颈、乳腺、腹部、骨肌等系统及器官的MRI常规及功能成像。主要特色包括:零回波(ZeroTE)成像技术提供精准的血管成像、脑膜成像、骨膜及骨皮质成像等;此外,ZTE3D各向同性成像,可获得高质量肺部影像;?类PET成像技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可以作为全身早期癌症影像筛查);水成像技术(胰胆管水成像MRCP、尿路水成像MRU、内耳水成像、脊髓成像MRM);颅脑功能成像【内源性对比灌注成像3DASL(无需对比剂实现全脑灌注成像)、SWI、DWI、DTI、MRS等】;血管MRA技术、胎儿MRI成像、肝脏IDEAL肝脂肪定量测量、MRI全脊柱拼接等。CT:开展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头颈、心脏、胸部、乳腺、腹部、骨肌等系统及器官的CT常规及血管成像。主要特色技术包括:自由心率的心脏冠脉CTA成像技术;高清超低剂量成像和微量对比剂增强成像(可常规用于肺癌筛查和心血管疾病的体检);胸痛三联征、头颈心一站式、胸腹联合成像、急诊创伤全身成像、无需屏气的肺成像等;80cm超大范围多期动态血管成像和全器官多模态灌注成像(多模态脑灌注成像、全肝脏灌注成像等);双能量痛风石成像;泌尿系结石成份分析技术、泌尿系造影(CTU);仿真内窥镜技术;CT引导下穿刺等。DR、数字胃肠特色技术:DR能开展各系统的常规X线摄影及乳腺钼靶检查;数字胃肠能开展各种胃肠道及特殊部位造影技术。放射介入专科主要诊疗项目:神经(脑与脊髓血管)介入治疗: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等出血性脑血管病;颅颈部及颅内动脉夹层、狭窄或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狭窄与闭塞;颅颈、颌面部动脉夹层与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髓周动静脉瘘、硬脊膜动静脉瘘及脊柱富血供肿瘤。良恶性肿瘤的介入微创治疗:肝癌、肺癌、肾癌、子宫肌瘤/腺肌病、肝血管瘤、肾错构瘤、肝肾囊肿等。血管性疾病的介入微创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狭窄、阻塞,如:动脉瘤和动静脉瘘、下肢静脉曲张、外周动脉狭窄闭塞及糖尿病足、下肢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布加氏综合征等。非血管性疾病:良恶性食管或气道狭窄、良恶性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等。出血性疾病:动脉或静脉性消化道出血(呕血、便血)、咯血、异常阴道出血、鼻出血、肾出血等。【特色项目及环境】放射科目前拥有MRI、CT、DSA、DR、数字胃肠、移动DR等各种大型医疗设备,其中高端MRI3台(3.0T2台)、CT5台(128排以上2台)、DR3台、乳腺钼靶1台、数字胃肠1台、移动DR4台、DSA3台、复合手术室一间,能全面开展各种医学影像检查及介入诊疗等业务。科室目前的科研型大孔径(70cm)3.0TMRI设备,能给检查者带来更加舒适的检查体验,且该设备具有多种先进的功能成像技术,结合其高分辨率解剖成像的特点,能将病灶更清晰的显示,帮助更好明确病变的性质。科室拥有世界最顶尖的第三代双源CT设备,开辟了全新的CT影像时代,具有扫描速度更快、扫描范围更宽、成像功能更全、辐射更低的特点。检查者可以在自由心率的状态下进行心脏冠脉CTA检查;真正实现在低辐射剂量状态下的全脏器灌注检查;其强大的后处理能力不仅可以实现类PET成像及类DSA成像,还可实现碘、钙、水、脂肪、铁等多物质多参数量化成像,帮助对疾病进行更精准的个体化评估。
详情

科室疾病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MRI的优缺点有哪些
2023.12.28
MRI作为一种临床价值较高的特殊检查项目,在软组织病变的检查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适合脑组织和神经疾病的检查。与X线和CT等传统影像检查相比,MRI是非射线成像,对人体干扰较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其优点还在于它可以任意方向切面扫描,容易显示病变的存在与组织结构变化。在成像时,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来获取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然而,MRI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成像时间较长,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可能难以耐受。其次,MRI对钙化不灵敏,部分含钙病变难以显示。此外,设备投资较高,检查费用也相对较昂贵。最后,身体内植入人工器材特别是磁性金属器材的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在X线和CT检查时,关节滑膜的增生显示不清,但在磁共振尤其是增强磁共振检查时可以显示清楚。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或监控病情。 参考资料:张剑勇,李博,罗新乐主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教育与就医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防治200问[M].华夏出版社.2021.04
李康安主任医师放射科
3165
253
PET-CT是什么,为什么辐射小
2023.12.28
对于PET-CT检查,其中的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核医学的代谢、功能、分子成像的检查技术。而CT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是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主要能提供解剖结构的结构成像技术。而PET-CT是将两种技术同机融合,即将PET的代谢、分子、功能信息叠加在CT的解剖图像上。CT有辐射损害,但PET-CT检查辐射的实际总体水平较低,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示踪剂用量小及半衰期短:即所用PET成像的示踪剂18F-FDG,其用量较小,同时F-18的半衰期仅为109分钟,即在109分钟后,辐射变成原来的一半,24小时辐射几乎没有;2、低剂量CT:PET-CT虽然是全身的CT检查,但采用的CT扫描技术是低剂量CT,即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来控制CT辐射剂量,全身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只是正常CT的1/5。所以PET-CT的整个辐射剂量较小,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据统计是相当于做胸部、腹部普通CT的平扫加增强扫描的剂量,所以1年内做1-2次PET-CT比较安全。
卜丽红主任医师PET中心
7.51万
62
CT检查哪些地方需要空腹
2023.08.28
CT检查需要空腹有两种情况,具体如下:1、怀疑有消化道疾病时:人体的消化管道从上到下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以及大肠,当临床怀疑患者存在上述器官的疾病时需要做CT检查,这些患者在检查前需要进行空腹准备。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消化管道里边会存在着食物残渣以及粪石,这些结构可能会干扰对邻近器官病变的准确定位以及定性判断,所以在检查前必须使这些空腔器官的内容物排除干净才能够进行检查;2、怀疑有胆囊病变时: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胆囊储存着胆汁,患者进食后胆汁会分泌出去,从而导致胆囊体积缩小,这样会影响对胆囊疾病的判断,所以在检查胆囊疾病之前也需要患者进行空腹准备,除此以外的其它CT检查可以不进行空腹准备。
郭永梅主任医师放射科
17.23万
75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