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成立于1969年,为我省首家独立建制的麻醉科,牵头成立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并于1989年成为国内首个省级麻醉质量管理机构——浙江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每年开展超过五万余例临床麻醉及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并通过创建多模式镇痛为特色的围术期急性疼痛管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无痛内镜中心。
在临床医疗方面,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科学管理为纽带,建立并完善了安全高效的临床麻醉管理制度。麻醉科细分了心脏大血管麻醉组、颅脑外科麻醉组、急诊创伤及烧伤麻醉组、胸科麻醉组、腹部外科麻醉组、骨科麻醉组、口腔五官科及困难气道麻醉组、泌尿及妇科麻醉组、手术室外麻醉组、儿科麻醉组、麻醉复苏与重症监测组、急性疼痛诊疗组及慢性疼痛诊疗组等13个亚专业医疗组。
麻醉科设立了血液保护培训小组、周围神经阻滞培训小组、吸入麻醉培训小组、TCI技术培训小组、喉罩麻醉培训小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培训小组、急性术后镇痛培训小组、困难气道培训小组、神经电生理监测培训小组、TEE培训小组及手术室外麻醉培训小组等11个技术培训小组;并建立了相应专科麻醉及疼痛诊疗的规范及路径。开发了电子化病例采集系统并加快了其它信息化建设,提升工作、管理效率。
中心手术室拥有36间(解放路院区)+24间(滨江院区)现代化层流手术间,且设有专门的杂交手术室和14间眼科手术室,年手术量50000余例。拥有2000平米的内镜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全院的胃镜室、肠镜室、ERCP介入手术室、支气管镜室、膀胱镜室、人流室、宫腔镜室、超声刀室等集中按照无菌手术室的要求进行管理、严格院感控制、配备专门麻醉恢复室保障安全。
自2013年3月正式成立以来,开展了3万余人次的诊疗,预计每年开展超过50000人次诊疗,推进了无痛化医院的建设及舒适化医疗的发展。2011年11月开展日间手术,有效的缩短了住院周期,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可使医疗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同病种医疗费用的最低化。科室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中唤醒等技术;规范化的围术期血液管理及以术中经食道心脏超声监测为代表的可视化技术的运用。
该部下设的疼痛科由1995年开设的疼痛门诊发展而来,2009年正式成立,现设有疼痛门诊、疼痛病房(床位42张)及疼痛实验室,是浙江省疼痛医学重点创新学科牵头单位及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疼痛医学重点学科。科室医疗设备先进,人才优势突出,广泛开展各种急慢性疼痛的诊疗和研究,尤其擅长各种慢性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的介入治疗。
目前已开展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射频调制、神经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经皮脊髓电刺激植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等先进疼痛治疗方法,以及慢性顽固性疼痛的多学科协作诊治;在颈肩腰腿痛、软组织疼痛、晚期癌痛、各类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疼痛综合征等疼痛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疼痛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发表影响因子大于3分的SCI论文5篇。
现有医师87名,护士近200名。麻醉手术部严敏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省疼痛学分会主委、省麻醉学分会副主委、省临床麻醉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务。科室已制定员工学历再教育计划及专科医师不同阶段培养方案,包括住院医师培训方案、初年主治医师培训方案以及高年资主治医师与初年副主任医师麻醉亚专业培训方案,力促各级医务人员有序进行继续教育。
承担浙江大学医学院留学生班、七年制及八年制的外科总论中麻醉与复苏的教学工作及临床见习。接受温州医学院、徐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湖北医药学院及湖北医药学院麻醉学系麻醉本科生实习轮转。该部作为浙江大学麻醉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麻醉科住院医师的唯一海外培训点,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10名。
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省厅局级等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近8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先进的科室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理念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一致认可。
技术优势
全院协作的术后急性疼痛服务模式;围术期血液保护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严重创伤综合救治体系;可视化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CT引导下胸/腰交感神经射频调制;神经导航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脊髓电刺激;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癌痛规范化治疗;以及慢性顽固性疼痛的多学科协作诊治等。
研究方向
①急慢性疼痛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②围术期重要器官保护、血液保护;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流程优化;④麻醉质量控制。
学术地位
浙江省疼痛医学创新学科牵头单位,浙江省中西医疼痛医学重点学科。
物理位置
解放路院区手术室:8号楼4、5楼,6号楼6楼。
滨江院区手术室:4楼。
内镜中心:门诊楼7、8楼。
日间病房:2号楼5楼。
疼痛病房:2号楼5楼。
电话:0571-87767226
电子邮件:zrmzk@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