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26位医生
科室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成立于建院之初的1959年12月,刚成立时,口腔科与耳鼻喉、眼科共同组建为八病区,设置床位35张。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分配制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罗加仁、郑忠钰调来我院,后又从四川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院校毕业分配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来工作的有王佩瑚、郑庆陵、刘织云它们共同成为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们还承担着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克服一无教材,二无资料的困难,使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很快的开展起来。

随着口腔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口腔科独立建科,设置床位十五张,王佩瑚任主任,郑忠钰、罗加仁任副主任,业务范围不断拓展。1979年口腔科床位扩大至30张,并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室,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全省临床上应用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因人员退休、调动等,科室领导进行了更换,罗加仁任科主任,冯桂荣任副主任。

1995年任柳江太同志为副主任。罗加仁、郑忠钰曾长期担任青海省医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罗加仁、冯桂荣两位同志分别退休,柳江太同志担任科主任,李洪涛同志担任副主任。柳江太同志同时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2006年李洪涛同志担任口腔科主任,常群安、保森竹两位同志担任副主任,李洪涛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

常群安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保森竹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翁巧凤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晓明同志担任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

2011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医院将口腔内科划分出来,并调整配备陈筠同志任口腔内科主任,分科后4年来随着医院发展的步伐,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门诊量、收入逐渐递增。除此之外,无论从诊疗技术、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素质还是基础设施上都有了长足发展。已逐渐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

科室的组织结构

口腔内科:现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拥有先进的西门子综合治疗机8台;洁牙机6台、光固化机2台、光纤手机、防回吸快慢手机、洁牙喷砂机、根管测量仪、热凝根管充填机、手机清洗护理机、超声器械清洗机,治疗室由1间发展至2间、牙片室1间。

开展的特色治疗项目有:牙髓牙周病联合治疗、残根残冠保存修复、前牙美白技术、前牙纤维树脂桩的应用、vat新材料根尖诱导成形术、牙冠延长术、无痛洁牙术、机用根管扩大术、后牙复杂根管治疗、牙体大面积缺损修复、牙周病手术治疗、牙周病、粘膜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近年来在高压氧治疗粘膜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开展的“三新”技术项目有难治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综合治疗及探讨、综合治疗联合HBO治疗牙周病临床观察(省卫生厅评为省内先进)。

口腔拍片室:拥有西门子口腔X光牙片机、曲面断层机层机及头颅投影测量系统,为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教学与人才培养

科室接收青海卫生技术学院及其他外省大专院校口腔系学生实习及外院医生进修。培养研究生、实习生的同时,科室同样也非常重视科内医护人员的业务培养。

科室擅长
牙颌畸形
龋齿
口腔颌面部肿瘤
牙周炎
牙髓炎
唇腭裂
口腔溃疡
牙龈炎
口腔颌面纤维肉瘤
口腔颌面部囊肿
口腔颌面部损伤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急性根尖周炎
根尖周炎
氟斑牙
牙髓坏死
牙龈瘤
腭裂
牙列不齐
慢性牙周炎
牙体缺损
牙周脓肿
慢性牙髓炎
急性牙髓炎
瘢痕挛缩
牙体病损
急性牙周炎
小颌畸形
牙槽裂
增生性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