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前身是大内科消化专业组,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1979年与内分泌,肾病,血液等专业学科成立内一科,病床53张,其中消化专业床位16张,1998年由内一科分出后成立消化内科,床位增加至30张,2006年10月搬迁到综合大楼13楼,床位扩到52张。
科室创建人为田春铎教授,田春铎教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内科副主任、干部保健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为青海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消化系病分会主任委员、老年学会副主任委员,田春铎教授带领张亚琳、袁振民、赵成忠、范钟麟、洪小林、王明玉、王学红、李家敏等同志组成的专业团队开展了青海高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常规,并开展了多项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创建了消化内镜室,在青海省首次开展了胃肠镜下的诊断工作,和国内同步开展了经内镜消化道出血止血术。从事消化专业30余年,有丰富的内科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内镜诊治技术和疑难病的诊治。
主编了《实用内科诊疗手册》一书,该书1985年获青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去日本学习“消化系统内窥镜检查与治疗”技术,1992年至干部保健科担任科主任,1993年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赵成忠教授于1992年3月-1996年3月任消化科主任,在任期间主要贡献为加强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扩大了内镜室规模,拓宽了内镜下治疗项目如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经内镜胃肠道异物取出术等,擅长消化内镜下的诊治技术,发表论文数篇。
范钟麟教授于1996年3月-2004年4月任消化科主任。范钟麟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5、6、7届全国委员;青海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青海医学会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
范钟麟教授在学科建设上通过各种途径选送科室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学习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培养了大量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进一步开展了内镜下治疗包括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凝摘除术、经内镜消化道出血止血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治疗术、经内镜胃肠道异物取出术等;
建立了幽门螺杆菌呼气实验室,2002年科室被批准为青海大学医学院消化系病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培养多名消化病硕士研究生,获得青海省卫生厅指导性科研课题2项,开展三新项目6项,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了本省消化内科领域新技术的普及,2000年组织召开了《中国西部医学消化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
2003年组织召开了省级CME《青海省消化病学术会议》,开展了大量高原慢性胃疾患的研究,使研究水平在省内达到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发展时期
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创业,经过几代专家(田春铎、赵成忠、范钟麟、王学红)的努力,消化科在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等诸方面逐年得到长足的发展,现已发展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专业临床学科,是青海大学医学院消化系病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卫生部消化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在青海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
消化科承担着食管、胃肠、肝胆、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多年来诊治了大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形成了系统诊治规范,在疑难危重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开放床位52张,其中危重抢救监护病床2张,年门诊量达4万余人次,年住院病人1350余人次,科室床位利用率105%,治愈好转率98%,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以上,成分输血率100%,甲级病案率100%。
消化内科现有医护人员38名,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1人;硕士生导师3人,15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科室内设有胃肠组、肝胆组、幽门螺杆菌组、内镜组,涵盖了消化内科各方面,是省内开展业务范围最广的消化内科科室。
本科拥有消化内镜中心、幽门螺杆菌实验室、胶囊内镜实验室、专科实验室、脂肪肝及胃食管反流病专病门诊,对诊治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病、各类肝病、胆胰疾病、肝硬化并发症、消化性溃疡、胃肠动力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颇有特色。拥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负压吸引器、血糖仪、微量注射泵、14C-UBT、消化道内镜(包括NBI、放大胃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经鼻胃镜等,也借助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多项实验性研究。
消化科开展内镜检查及治疗已有30年历史,共完成胃镜诊治术约18万例,完成结肠镜诊治2万余人次,超声内镜200余例,小肠及胶囊内镜100余例。开展的内镜下治疗包括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凝摘除术、黏膜切除术(EMR)、经内镜消化道出血止血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栓塞套扎治疗术、经内镜胃肠道异物取出术等。
我院是青海大学医学院临床实习基地。消化科常年承担医学院本科班内科学消化病学及诊断学理论授课及临床见习、实习工作,每年完成教学任务300学时,同时为基层单位培养消化、内镜专业人才约200余名。自2002年起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消化系病学研究生的培养,现已毕业36人,在读13人。
现拥有在省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消化专家和多名从外地大医院进修学习回来的中高级职称组成的医师和教师队伍,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多名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活动中获奖。
科室现有护士20名,护理团队人员稳定,专业水平较高,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护理,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为了更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科室针对住院病人多,病床周转快,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等特点,科室开展了整体护理,增加了病人的护理时数,并狠抓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操作能力,收到良好效果,制定护理人员业务培训计划,组织全体护士积极参与实施,使消化内科护士的服务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2010年我科护理单元积极申报“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试点科室,围绕该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理新举措,改革了护理排班方式及分工,全面加强了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安全防护、基础护理,并开展了一系列消化科特色护理服务项目,真正做到了把护士还给病人,该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得到了广大患者、医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2011年消化科护理单元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韩庆化护士长被评为“全国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
消化科于2000年以后还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了本省消化内科领域新技术的普及。2000年组织召开了《中国西部医学消化会议》,2003年组织召开了省级CME《青海省消化病学术会议》,2004年和2005年分别协助兄弟医院举办了国家级CME《高原与胃肠道疾病慢性胃炎诊治共识》、《慢性高原病胃黏膜病变研讨会》;
2006年召开了青海省CME《消化病进展研讨会》,2009年、2012年举办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院青海巡讲活动,2010年举办了青海省消化病年会暨省级CME《胃食管反流病专题研讨会》,2011年及2012年连续2年举办青海省消化病年会暨国家级CME项目《高原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及诊治》学习班,并多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进行讲学、内镜操作演示等交流。
建科以来,我科主持部级科研课题2项,厅级科研5项,青海大学中青年科研项目2项,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中青年科研项目2项,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每年均派出医护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经常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并做交流。
多人分别担任青海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有1人兼任秘书、1人承担名誉主任委员、1人承担主任委员,多人担任青海医学会内镜分会委员,1人担任副主任委员。
有人承担中华医学会消化并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Hp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基地主任及考评委员会专家。
担任《胃肠病学杂志(中文版)》、《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高原医学杂志》、《青海医药杂志》编委,参加《实用内科诊疗手册》、《常见消化病诊断和治疗进展》、《中国西部医学文集-消化分册》、《国家基本药物青海省增补药品临床实用指南》、《实用当代临床医学与护理学》等专著的编写。
成果与奖励
1、《实用内科诊疗手册》,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田春铎主编,1985年获青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2、《高原地区胃出血的病因分析及护理》,王秀,青海省科协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3、1997年王学红被评为青海医学院“优秀教师”;
4、2005年内一科护理部获“青海省青年岗位文明号”;
5、2006年王学红被青海省政府评为“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工作先进个人”。
未来展望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消化科将在新的时期从以下各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增加学科内涵,强化医护服务管理,增加学术交流。
1、进一步提高医护质量,广泛开展人文关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病人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今后我科要把最大限度满足病人对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努力提高全科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通过科内举办专题讲座,主任查房,院内外专家会诊,病危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不断提高对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要充分发挥每位医师的作用,做出计划,要求各级医师轮流进行有特色、有重点的专题讲座,不走过场,认真准备,内容设及内科知识、消化系统疑难危重症的抢救、内镜下诊治等学科新进展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素质,掌握国际国内的先进理论及技术,使全科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
在护理工作上,也要树立新的护理理念,除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外,要给与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2、继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可靠
医护质量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我科将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
要认真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制度,强化上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准确规范技术操作,继续抓好医疗文书书写,坚持合理用药,每周科主任、质控主任进行抽查,并定期进行病历讲评,以保证各种文书记录及时,内容严谨。此外,还需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以及其它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把风险防范意识落实到每项工作中,平时要多向病人及家属征求意见,询问要求。消除隐患,杜绝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3、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树立科学管理意识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室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正确的管理方式。我们要进一步降低药品比例,拓展医疗服务范围,以消化内镜培训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胃肠镜下的诊断水平,并拓宽内镜下的治疗项目,向服务要效益,向新技术要效益,开源节流,争取创造更大的效益。
4、加快学科建设,提升整体水平
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优势专业,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讨论。
加大学术骨干培养力度,制定中短期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选派学术骨干到国内先进医疗单位进修学习,培养1-2名省级本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有一定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培养选拔2-3名在本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左右4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
实施灵活的用人机制,根据医院专科发展需要,积极与国内知名医疗机构寻求合作,加快优秀人才的多方式引进与使用。
5、积极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继续提高业务水平
科研水平标志着一个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科室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在科研上大做文章。社会在不断发展,消化系统疾病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病种、新的诊疗技术需要我们去掌握,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用研究生培养点的优势,争取更多更好的科研立项,并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医疗机构科研方面的合作。
要求每位医护人员1-2年撰写一篇有水平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外,继续高质量完成已立项的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