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内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肾病内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病内科是我国及湖北省内设立较早、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分中心(湖北省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中心、国家卫健委基层腹膜透析培训中心、国家(区域)肾脏病网络防控体系核心单位、武汉市腹膜透析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组建了武汉大学泌尿系疾病研究所等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获批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武汉市肾脏病重点实验室。1979年,著名专家姜诗琴教授牵头成立“肾脏病内科专业组”,1987年单独设立肾病内科,先后由贾汝汉教授、丁国华教授、王惠明教授任科主任。学科紧盯国内外肾脏病发展前沿,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成为体系完善、规模较大、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疑难重症肾脏病诊疗中心及慢性肾脏病防治中心,已建成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基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肾脏病理、血液净化、腹膜透析、介入肾脏病学、生物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等领域具备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肾脏病学高水平人才,在湖北乃至全国肾脏病诊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发展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学科设立有肾内I科、肾内II科、东院肾病内科、洪山院区肾病内科4个病区以及3个血液净化中心、1个腹膜透析中心,涵盖门诊、专科病房、透析、肾脏病理(常规+超微)、临床检验及基础研究实验室等功能单元。开设病床153张,血液透析机150台,年门诊量超7万人次,年出院病人8300余人次,年手术量1200余台次。学科80%医师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90%中青年医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珞珈杰出学者1人,二级教授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荣誉称号获得者1人,全国学会常委2名,省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3名、副主任委员3名,10人分别担任《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Nephrology(中文版)》、《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武汉大学学报》等全国及省级杂志副主编及编委,参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糖尿病肾病》、《肾脏病临床用药速查手册》等多部行业标准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重要学术任职包括: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常务委员、湖北省肾脏病质控中心主任、湖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透析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血液净化分会主任委员等。学科具备明确聚焦的研究领域,拥有稳定的科研团队和方向,现有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及研究生30余人,每年投入基础、临床科研经费近300万,现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近5年来,发表各类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JCR1区论文20余篇,IF>10论文11篇,最高影响因子20),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编专著5部,副主编、参编15部。近年来,多项成果取得权威认定,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经过数十年的稳定发展,肾病内科已完成科学研究与疾病防治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建设,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知名专科,跻身全国肾脏学科前列并向成为国际一流的肾脏病学科持续迈进。学科学术带头人丁国华教授系武汉大学泌尿系疾病研究所所长、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珞珈杰出学者”,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先后兼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美国肾脏病学会、欧洲肾脏病学会会员,国家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医学免疫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湖北省医学会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肾脏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肾脏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湖北省透析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及部级课题1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美国科研奖2项,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科主任王惠明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病医疗、教学、科研与相关管理工作,兼任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专科联盟理事长、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负责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湖北省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多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近年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iScience、CommunBiol、JBiolChem等杂志。创立“王氏腹透导管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特色诊疗:1.肾脏病理作为华中地区唯一完整配备肾脏常规病理、免疫病理、超微病理和分子病理技术平台的区域肾脏病理诊断中心,学科开展肾脏病理检查指标门类齐全,年开展肾活检数1000余人次,擅长疑难、罕见肾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牵头组建了省内肾脏病理技术共享和远程诊断系统,技术水平和辐射能力位居全国前列。2.血液净化学科设有国际一流的血液透析中心,开展先进的血液透析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大量终末期肾衰患者在血透中心得到良好的治疗,不仅延长了生命,还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部分透析患者在本中心透析达10-20年之久。通过连续性血液净化、血脂清除、免疫吸附等新型血液净化技术,在肾脏替代、免疫调理和内环境重建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熟练掌握脓毒血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重症胰腺炎、重症新冠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危重疾病及并发症的治疗。3.腹膜透析学科是国家卫健委“智慧腹透项目”湖北省牵头单位,是省内患者规模最大的腹膜透析中心,目前稳定管理的腹膜透析患者800余例,在腹膜透析技术创新、患者智慧化管理等领域独具优势。王惠明教授团队针对腹膜透析导管移位并发症,国际上首创王氏腹膜透析系列导管技术(包括王氏钳辅助的腹透开放置管微创固定术、王氏钳辅助的保留隧道导管复位术、王氏钳辅助的腹透微创置管并固定术),是腹膜透析技术史上重要的技术突破,衍生的相关技术成果已成功转化,目前已被国内120余家医院引进。4.血管通路学科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一系列血管通路建立及维护新技术,如湖北省首例即用型人工血管内瘘、股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内瘘等,率先开展微创动静脉造瘘系统的新技术新业务研发和推广,在复杂、疑难内瘘的构建上已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自体低位内瘘、前臂血管转位/移位内瘘、前臂人工血管/移植血管内瘘、上臂自体血管/人工血管内瘘(高位瘘)的一体化内瘘构建策略上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尽可能守护血液透析患者宝贵的“生命通路”。5.肾脏病介入治疗学科具备放射介入、超声介入、血管外科等完整的介入肾脏病学技术体系和人才队伍,与放射介入中心、超声介入中心联合开展放射或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置入(Stent)+溶栓,治疗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伴发的外周或中心静脉狭窄、栓塞等并发症,为各种疑难复杂的血管通路并发症患者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极大延长了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开展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和介入治疗、顽固甲状旁腺亢进的射频消融治疗等手术,为患者微创治疗带来福音。6.生物免疫治疗学科熟练掌握各种肾脏疾病的生物免疫诊治领技术,在干细胞治疗、CAR-T治疗、单抗生物制剂等生物免疫治疗的核心技术攻关以及临床应用上,规模及水平均处于省内领先。7.中西医协同诊疗学科长期开展肾脏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专研糖尿病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等肾脏疾病的中药/中成药治疗,联合多学科平台开设肾病疑难罕见病、慢性肾衰竭难治并发症(如高血压、皮肤瘙痒、不宁腿综合症、便秘、睡眠障碍、贫血等)的中西医治疗和护理项目,转化出一批应用于临床的中药制剂(如肾宁合剂/缬草油等),取得良好效果。业务范围本学科重视对各类肾脏疾病的防治研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打造出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业务范围覆盖常见及罕见肾脏病诊疗各个方面:1.急性肾损伤救治;2.慢性肾脏病一体化防治;3.原发性肾小球疾(无症状蛋白尿/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IgA肾病、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脏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肝肾综合征、肿瘤相关性肾炎、肾淀粉样病变、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肾血管疾病(高血压肾损害、缺血性肾病等)、遗传性肾病(Alport综合症、薄基底膜病、Fabry病等)、肾小管间质疾病、肾脏囊性疾病等常见、罕见、疑难及危重肾脏病的诊治。学科开展的特色诊疗技术包括:1.基于病理的肾脏病诊治:肾活检穿刺术、病理诊断技术(常规、分子、超微)、液体活检等;2.血液净化治疗:长期及临时静脉内导管置管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浆置换、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分子循环吸附系统(MARS人工肝)等;3.血管通路技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术、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经皮微创造瘘术等;4.腹膜透析技术:王氏腹膜透析导管置管与调管术;5.肾脏病介入技术:超声介入治疗、DSA介入治疗;6.疑难肾病精准一体化诊疗:基因检测、分子靶向治疗;7.肾脏病生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CAR-T疗法、单抗生物制剂疗法等;8.远程医疗技术与平台:智慧腹透、远程病理诊断;9.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联系方式肾内Ⅰ科:027-88041911-82203(护士站)-82144(医生办公室)肾内Ⅱ科:027-88041911-81397(护士站)-81396(医生办公室)
详情

科室疾病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肾性水肿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023.07.25
肾性水肿的诊断主要是与其他水肿的鉴别,以便进一步明确肾性水肿的原因。 1、通过临床表现,即有眼睑、颜面水肿或下肢水肿或,甚至很快发展为全身水肿,且伴有血尿或高血压等,可初步确诊为肾性水肿。 2、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中尿素氮、血肌酐升高,以及乙肝三抗、自身免疫检查等结果,可进一步明确肾性水肿的病因诊断。
刘红燕主任医师肾病内科
1.01万
340
慢性肾盂肾炎是什么症状
2020.05.06
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频繁发作尿频、尿急、尿痛,B超发现到肾脏结构,特别是肾盂结构发生异常,可以明确诊断是慢性肾盂肾炎。 基本治疗原则是在急性期时给予积极、对症性抗生素治疗维持一段时间。如果病情并不能完全控制,甚至还需给予小剂量抑菌,也就是毒性非常小的抗生素长期抑菌治疗,3个月到半年反复使用。极少部分患者最终可以发展到尿毒症,主要是由于长期肾脏有少量细菌反复侵害,使肾脏结构毁损,导致肾功能损伤,最终发展到尿毒症。一般主要问题是对于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只有极少部分患者可以发展到最终尿毒症。
梁伟主任医师肾病内科
10.90万
482
尿蛋白0.3g/天是存在蛋白尿吗,怎么治疗
2024.05.06
尿液检查显示尿蛋白0.3g/天,这个量超出了正常范围,提示患者存在蛋白尿,属于轻度蛋白尿,量不是很大。如果出现尿蛋白达到了0.3g/天,首先要确定引起蛋白尿的具体原因,因为引起肾脏损伤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等。各种相关的疾病只要能够伤到肾脏,就有可能导致蛋白尿的发生,导致肾脏病的发生。所以如果患者出现了蛋白尿,要先确定具体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糖尿病肾病,可能要着重控制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要积极控制高血压;狼疮性肾炎需要治疗狼疮。当患者的尿蛋白达到0.3g/天时,给予的治疗包括一般性治疗,如给予降压药,包括沙坦类药物、普利类药物,这一类降压药物可以降低蛋白尿,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导致低血压的发生。此外,现在还有另一类药物可以选择,如SGLT2的抑制剂,也就是列净这一类的药物,也可以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的进展。
杨冰副主任医师肾内科
11.78万
53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