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南京鼓楼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18位医生
科室介绍

南京鼓楼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成立于1978年,是江苏地区综合性医院最早成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经成为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兴卫工程”、“强卫工程”、“医学创新团队”、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南京市医学重点专科,现为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南京医学会感染病病学分会副主委单位,2021年7月联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和医学院组建“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

感染性疾病科由专科门诊和病区组成。门诊设置肝病、疑难发热筛查2个专病门诊,1个发热及疑难感染MDT门诊,年门诊量48000余人次,病区编制床位43张,其中重症病床4张,年收治住院病人1500余人次。

科室设置无创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检查室、人工肝治疗室。现有医护人员共37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6名,教授2名,副教授1名,江苏省“兴卫工程”领军人才1名,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1名,拥有博士学位8名,硕士学位9名,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硕导1人。

多人曾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或医院留学或进修,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实质性合作关系。

感染性疾病科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学科。

临床工作

对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不明原因肝损、不明原因发热、疑难细菌及真菌感染、新发传染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积极探索慢性乙肝临床治愈策略,现为珠峰计划(中国慢乙肝临床治愈工程)江苏省示范基地。为解决慢性丙肝的高漏诊率和低就诊率问题,率先建立了非感染科的慢性丙肝筛查模式和临床路径。通过肝穿刺活检及基因检测等技术诊断瓜氨酸血症、卟啉病、先天性肝纤维化、继发性血色病、IgG4相关疾病等疑难肝病,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救治获得众多省外患者的认可,形成明显的专科特色。

在H7N9禽流感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新发传染病的救治中彰显专业能力,获得多项嘉奖。作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全国脂肪肝规范诊疗中心”,牵头成立脂肪肝学院(江苏分院),加入长三角脂肪肝中心区域联盟,并作为核心单位牵头江苏省联盟建设,着力解决脂肪肝健康管理与疾病诊疗的临床难题,致力建设“脂肪肝多学科规范化诊疗一体化路径”,建设开放、共享、高水平的临床研究资源平台,借力平台向基层辐射,推广适宜技术。

科研工作

感染性疾病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专职研究人员2名,博士后2名,着重于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新发传染病的发病机制、细菌耐药机制等研究,近年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际、省、市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

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在感染病和肝病的权威期刊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NatureCommunications,JournalofHepatology,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及及软件著作权1项,并先后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感染性疾病科于2017年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GCP专业资格认定,目前承担多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其中Ⅱ-Ⅲ期5项,Ⅳ期及观察性研究项目3项。

教学工作

承担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东南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大学的教学工作,是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江苏大学博士及硕士学位培养点,现有博导2人、硕导1人每年招收博士、硕士近10名,近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70余名。

致力于提高省内感染科医生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全程管理及新发传染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近5年共举办8次国家级及省级继续教育培训班。

诊疗范围

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非病毒性肝病及不明原因肝损: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及不明原因肝损等的诊治。

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并发症的处理,肝功能衰竭的人工肝支持治疗。

各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败血症等各系统感染的诊治。

各种病原体感染:各种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以及原虫等所致的感染,例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布鲁菌病、隐球菌病、曲霉菌病、恙虫病、疟疾等的诊治。

不明原因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的诊断。

特色技术

慢性肝病长期随访管理:感染性疾病科建立了江苏省慢性肝病随访平台,并设立有专门的随访门诊,目前联合省内5家医院共随访4万余例慢性肝病患者,超过70%为慢性乙型肝炎,该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慢性肝病患者的全程规范管理。

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免疫评估及治疗:感染性疾病科研究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建立了系统的免疫功能评估体系,发现了一些可以预测抗病毒疗效的指标,这有助于抗病毒治疗决策的制定,从而实现精准、个体化抗病毒治疗。

无创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评估:无创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评估是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肝脏的纤维化和脂肪变性程度进行检测,是早期评估肝纤维化的重要方法,可用于指导慢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也可用于量化评估脂肪肝的严重程度。

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是在彩超引导下采用肝穿刺针抽取少许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属于微创操作,安全性高,用于不明原因肝损、黄疸、肝占位等的诊断,以及慢性肝病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准确评估。

人工肝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血液净化方法,使用机器将患者部分血浆分离出来,同时补充新鲜血浆回输,可以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胆红素、改善机体内环境,能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创造条件,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疑难感染精准诊疗一体化:利用分子诊断、影像检查和免疫诊断新技术如mNGS测序、Xpert快速病原及耐药检测、PCR、T-SPOT等,构建感染性发热预测模型,追求疑难感染病精准诊断。针对CRE等耐药菌采用联合药敏试验、根据血药浓度测定等精准/个体化治疗。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抗菌药物管理理念,针对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和治疗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救治:我科收治数百余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对这一新发传染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模型,对该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

学科带头人

吴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各校感染性疾病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50余名、江苏省“十二五”、“十三五”、“科教兴卫生”工程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负责人、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委员。

从事感染性疾病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包括TheLancetInfectiousDiseases,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等权威杂志。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三部专著。相关的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项。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为10余种中文期刊及SCI期刊的编委或特约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①病毒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

②新发传染病的免疫发病机制。

③细菌耐药机制与抗生素合理应用。

擅长各类感染性疾病及肝脏疾病,包括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脂肪肝和其它原因造成肝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治疗。

李婕:感染性疾病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委员。

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5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著名肝脏病杂志发表SCI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及教育部、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11项。

获省科技进步奖、省医学科技奖、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各1项。主(参)编论(译)著5部。

主要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诊疗及发病机制研究,擅长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包括乙肝母婴阻断、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及肝硬化、肝癌的诊断治疗。

科室擅长
肝硬化
酒精肝
脂肪肝
肝炎
肝囊肿
丙肝
病毒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
肝腹水
自身免疫性肝病
黄疸
重度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
病理性黄疸
阿米巴肝脓肿
病毒性发热
肝梗死
急性丙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肝坏死
急性肝炎
急性甲型肝炎
急性戊型肝炎
酒精性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