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脑病科
黑龙江省中医院

针灸、脑病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黑龙江省中医院针灸、脑病科,自1957年针灸研究所成立起,一直开展针灸的临床工作。在针灸治疗眼底病、妇科病、挑刺治疗淋巴结核等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针灸科是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学科,黑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自2000年以来,临床医疗业务不断扩展,在学科带头人王顺教授的带领下,不断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思路,开展新病种,使诊疗量明显增加。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受到患者的好评,很多区域外患者慕名来诊,奠定了针灸科在黑龙江省的医疗地位。该科采用针灸、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病、脊髓病、面瘫、失眠、抑郁证、眩晕、颈腰椎病、偏头痛、多发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等各种疑难杂证。王顺主任医师研制的院内制剂川菊止痛胶囊、面瘫胶囊、面舒胶囊,应用于临床,患者服用方便,临床疗效明显。针灸科特色疗法(1)以针灸治疗为主综合康复医疗模式的中风单元病房治疗方法:针对中风患者的三期六阶段发病特点,使用规范化的分期针灸治疗、中药治疗、OT、PT、语言训练和西药治疗等,以保证第一时间急救和早期康复治疗,完成中风单元所有检查、急救和各种治疗。适应证: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2)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病现代代的中风偏瘫康复治疗中心治疗方法取穴: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方法:取坐位,头针以针身与头皮呈现15度角刺入,深度约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每针行针约1分钟,然后通电针,采用密波强刺激,以病人能忍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日治疗1次。适应症:帕金森病(3)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治疗方法:针刺治疗配合川菊止痛胶囊(6~10粒/次,2-3次/天)。药物组成:川芎菊花白芷细辛葛根等。适应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4)中医卒中单元治疗模式针对中风、中风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外伤瘫痪及各种脑瘫的治疗,运用中医传统特色的针灸疗法,并与中医康复医学、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相结合,引进成套现代先进康复设备,对各种瘫痪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配合中医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得到显著疗效,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5)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取穴: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方法:取坐位,头针以针身与头皮呈现15度角刺入,深度约1.5寸,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每针行针约1分钟,然后通电针,采用密波强刺激,以病人能忍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日治疗1次。适应症:帕金森病。(6)穴位埋线疗法通过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对穴位持久而柔和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起到治疗作用。由于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在穴位内要经过软化、液化、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会产生持久的刺激,延长了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时间,起到了穴位刺激的续效作用,因而弥补了一般毫针疗法刺激时间短、治疗次数多、疗效不易持久等不足之处。适应症:肥胖、痤疮、便秘、月经失调、性功能减退、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气管炎、结肠炎、鼻炎、疲劳综合症、慢性疾病等。(7)穴位敷贴疗法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对人体穴位给予外用中药刺激的一种治病方法。根据“天人相应,冬病夏养,春夏养阳”的养生和治疗大法。中药对特定穴位作用于经络系统使脏腑阴阳与自然界相互交感,出入合化,从而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以振奋机体之阳气,达到有效调整机体脏腑功能、全面提升人体正气、最终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辨治观点。适应症:(1)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病、面瘫、失眠等。(2)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腹泻便秘等。(4)妇科疾病:痛经、带下量多、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5)风湿骨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等。(6)皮肤疾病:黄褐斑、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等。(7)儿科疾病:咳嗽、遗尿、厌食症、腹泻等。(8)小针刀疗法: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适应症:颈腰椎病、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跟痛症、肩周炎、慢性腰肌劳损、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网球肘等各种软组织损伤,痛症及痹症。(9)火针疗法在传统经验基础上采用特色火针治疗面瘫,偏头痛,类风湿,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骨关节炎,中风后遗症,下肢血栓。火针具有针刺和温灸的双重作用,火针应用在腧穴上,可以温通经络,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经百余例患者应用,均在2-3次后显著有效。使用火针痛苦小,不留针,时间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火针具有针刺和温灸的双重作用,适合脑病,风湿,骨病等慢性疾病。(10)水针疗法采用在经络、腧穴、压痛点,或皮下反应物上,注射适量的药液,以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穴位注射的药物将通过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组织。主治病症: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肌皮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桡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股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胫神经损伤、脑瘫后遗症、痿证。(11)中药熏蒸治疗疗法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使全身经络涌动,推血运行帝蒸堂,药力经皮肤直达各脏腑,无处不至,可起到滋养津液、滋润肌肤、健脾和胃、壮肾利水的作用。熏蒸法可用来治疗风寒湿三邪所致病症,以及气虚下陷、气血瘀滞、湿阻脉络等病症,并可用于养生保健,治疗肥胖症等。适应症:用于类风湿病、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的治疗。(12)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采用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时,直流电场和药物除了作用于组织局部外,还通过神经反射等原理作用于全身组织,具有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相结合的特点。将药物直接导入局部组织,使局部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对四肢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中风后偏瘫、周围神经损伤、下肢血栓治疗效果较好。(13)雷火灸疗法在古代雷火神灸实按灸的基础上,改变其用法与配方创新发展而成的治疗法。灸疗利用药物燃烧时的热量,使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雷火灸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疾病等八大系列疾病有明显效果。(14)红外线治疗近红外线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深入人体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的温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成。所以近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15)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针刺取穴:前神聪透悬厘,百会透曲鬓,正营透承灵、肩髃、肩前、肩髎、极泉、臂臑、曲池、内关、合谷。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患侧上肢伸直,肩胛骨前伸并掌心向健侧,体位摆放应避免腕屈曲。头部进针时,单手持针直刺,针与头皮成30°夹角快速将针刺入所选穴位,当针尖刺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下感到阻力减小时,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到达相应穴位,针刺得气后,以快速小幅度捻转,每分钟200转,行针1-2分钟,再体施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法。康复:采用运动疗法。肢体运动的方法:专人对患肢进行运动训练,以Bobath疗法为主,同时介入OT疗法,2次/d,30-40min/次,连续治疗30天。(16)飞经走气针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针刺取穴:百会、顶颞后斜线、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针刺方法:百会、顶颞后斜线、肩髃、肩髎、肩贞、臂臑穴均采用常规针刺,得气即可。外关、曲池两穴均向上斜刺,针刺得气后,如在浅刺时得气较佳,则押手闭其下气,开其上气,施予青龙摆尾针刺手法,用刺手拇食两指持针柄,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在深层针感较佳,施予白虎摇头针刺手法,用刺手拇食两指捏住针柄,进行摇针,先由右下方摇向左上方,呈半圆形(进圆);再由左上方退至右下方,呈半方形(退方)。两种手法操作时均同时配以循摄之法(以刺手二、三、四指并拢,以其指肚和指甲沿经,迅速叩击,每次叩击应在2-3秒内完成),使其针感过肘,至肩。(17)针刺、艾灸配合中药、理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五位一体疗法:即针刺特定腧穴,艾条灸法施以“烧山火,透天凉”等神奇手法,口服中药辩证施治,以及中药离子导入,红外线照射温针灸,中频脉冲电治疗。由内至外,标本兼顾,从而系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肩,腰,腿痛”在针灸局部加热使患处皮肤温度增高、毛细血管扩张,气血通畅,皮肤腠理打开之后加用中药离子导入法,用中频脉冲电使中药离子在病变处形成强大的离子团,增强了中药强烈的脱水和消炎作用,使突出的间盘水分很快减少,使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和炎症反应很快得以消除和改善,从而缓解疼痛。(19)“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取穴:对于偏瘫肢体肱三头肌、指伸肌和拇长展肌和胫前肌、股二头肌、趾长伸肌进行运动点定位。方法: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适应症:中风偏瘫痉挛状态针灸科坚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坚持针灸疗法特色,建立以中医针灸、理疗、推拿,中药内服外敷、康复共为一体的专科特色。在治疗中风病方面,以“卒中单元”为主,针灸、中西药与现代康复相结合的一套完整的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体系,对中风病人进行诊断、评估、治疗、康复等流程具有中医特色。开展头穴透穴针刺技术、中药穴位注射技术、中药离子导入技术、中药熏洗技术、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及眼针防治中风技术等方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显著提高了中风病的治疗效果。在学科及专科带头人王顺教授的带领下,不断深入研究针灸古典医籍与现代神经系统诊疗技术,熟练运用针刺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眩晕、神经性耳聋、多发性神经病,显著提高了神经系统临床疑难病、多发病的疗效。在解决中风后痉挛、面瘫、面肌痉挛、下肢血栓、失眠等难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帕金森氏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神经内科各种疑难病症疗效十分显著,独具特色,享誉全国。院内制剂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针灸科临床开放病床由原95张发展到321张,现设7个病区、11个门诊、1个国家Ⅲ级实验室—针灸电生理实验室、1个针灸研究所、2个康复中心,2个中医养生保健馆,年门诊量达12.0万余人,床位使用率达110%,业务收入近1亿元,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人才培养多年来,针灸科在循经感传、针灸文献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普及针灸教育,1979年至1981年,举办了多期全省针灸专科进修班。在多年的针灸教育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灸高等教育的教材,同时,也形成了一支针灸教师队伍,为以后形成的高层次的针灸教育工作做好了准备。1980年8月,卫生部根据省祖研在针灸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决定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定为全国针灸经络教育进修基地。基地建成后,举办了两年制的全国针灸研究班,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办了三期攻读硕士学位的针灸研究生班。为了配合全国高等针灸教育发展的需要,张缙研究员提出针灸学术在新时期的分科问题。他提出应把针灸学分为《中国针灸医学史》、《经络学》、《腧穴学》、《腧穴配方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各家学说》、《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古典针灸医籍选讲》等十门学科。在卫生部拨款的支持下,他撰写了《针灸学术分科大纲》正式发表。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针灸教育会议上发表时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日本学者在《医学の日本》发表文章时说:“中国的针灸分科,是针灸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组织国内各家编写了教材,并在全国针灸研究班和研究生班上进行了试讲,均获得了成功。这些工作的开展,使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针灸科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科室建设的核心,现人员梯队建设合理,临床医生100%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科室先后派出进修学习人员多次参加国家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培训项目及国际针法灸法学术会议,科室医护人员积极参加省里和院里各项活动,同时参加多项继续教育项目,坚持以临床医疗为主,医、教、研全面发展,加强临床科室的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王顺教授1989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专业,取得学士学位。1997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12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深造。尚艳杰2005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淑芝于2012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桑鹏于取得2009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年博士后出站。白妍博士后于2010年引进黑龙江省中医院,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出站。王东升于2014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梅成于2014年批准为硕士生导师;2015获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学位。谈太鹏于2015年取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学博士学位;谈太鹏于2016年6月进入黑龙江省中医院博士后工作站。2007年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进修生12人、派出学习1人;2008年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进修生14人、派出学习1人;2009年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进修生17人、派出学习1人;2010年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进修生16人、派出学习1人、指导实习医生30人次;2011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进修生18人、派出学习1人、指导实习医生50人次;2012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进修生20人、派出学习1人、指导实习医生70人次;2013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进修生25人、指导实习医生40人次、派出学习人数3名;2014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进修生33人、指导实习医生50人次、派出6人进修学习;201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进修生34人、规培生5名、指导实习医生130人次、派出学习人数3名;2016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进修生41人、规培生18名、指导实习医生200人次、派出学习2人;至2016年底,构建了一支69人组成结构较为合理的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学术梯队。培养了高质量的博士后2人、博士3人和硕士49人,展示了学科的研究成果,扩大了本学科在全国的影响。现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人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1人,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及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博士后合作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科研成果自1957年建立针灸研究所起一直重视科研工作,在针刺手法、循经感传、《针灸大成》校释、针灸临床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到目前为止完成科研课题50余项,取得获奖科研成果16项,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针灸科始终致力于为针刺手法的研究、透穴刺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机理研究、针药结合提高临床疗效的研究。
详情

专家科普

格林巴利综合征针灸有用吗?
2020.08.05
格林巴利综合征针灸是有效的,针灸时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上肢主要选取颈夹脊,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八邪;下肢选取腰夹脊,髀关,伏兔,阳陵泉,梁丘,血海,委中,足三里,承山,三阴交,解溪,八风。阳明经多气多血,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夹脊穴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此病严重病例可累及肋间肌和膈肌,导致呼吸困难,因此急性期需要采用静点激素或者免疫球蛋白治疗,甚至需要辅助呼吸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可选取针灸治疗。
王淑杰副主任医师针灸、脑病科
6.18万
50
针灸是补气还是泄气的
2020.07.15
针灸具有双向的良性的调节功能,它既可以补气也可以泄气,我们在临床常用的针刺手法中,我们可以补也可以泄,最常用的是提插、捻转两种补泻手法。这两种补泻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可以用它治疗一些实证,也可以用来治疗虚证,看我们怎么去选择。如果是补法的话我们针刺扎到这个穴位上以后,要先产生得气的感觉,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这就是补法的作用。我们针刺以后,得气以后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这就是泻法可以泄气。还有一种是捻转补泻的手法,针刺到穴位以后得气之后捻转角度小一些、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这种是补法,是可以补气的。得气之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这是泻法。补泻就对应的是补气和泄气,我们临床中中医要讲辨证施治,我们首先要辨别证型,看是虚证还是实证,然后我们要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播放语音
邹天雨主治医师针灸、脑病科
7.11万
63
督脉灸的禁忌
2019.02.16
督脉灸的效果极好,但应用时还是有所禁忌的,如果滥用误用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加重病情,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经过临床总结应用,归纳总结了以下人群不适合督脉灸,一是阴虚火旺体质的人不宜,二是阳气盛的人不宜,三是肝火旺盛的人不宜,四是心气虚的人不宜,五是嗜食肥甘厚味的人不宜,六是有内热的人不宜。还有其他不宜灸者。
王丹丹副主任医师针灸、脑病科
6.02万
5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