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

科室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分为心血管病一科、心血管病二科、心血管病四科。心血管病一科建于1999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心脏诊疗科室。2004年批准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专业科室。科室设有3个门诊,病房床位数为60张,科室现有医生9人,护士10人,黑龙江省名中医1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名,硕士学位人员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曾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黑龙江省用户满意明星集体”称号。科室拥有包括动态心电监测、心电图运动平板检查、动态血压检查、BT701-1B型电针仪、DAJ-23型多功能艾灸仪等专业仪器,能够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针对科室优势病种“眩晕”、“心衰病”“心悸”采用艾灸、穴位贴敷及科室协定处方“参芪益心方”“参桂护心汤”等中医特色疗法,科室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强调治疗心脏病同时也要治疗心理疾患,即突出“双心”的诊疗模式。科室主要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心脏支架术后的心脏康复;心律失常、早搏、房颤;高血压、糖脂代谢异常及其并发症;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引起的心肌损害;心肌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焦虑症等。心血管病二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二科,始建于1999年,经过不断发展建设,继承中医传统理论,挖掘中医心病治疗特色,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诊疗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科室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研究为我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自选病种。中医络病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心血管病二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病房设有床位60张,门诊诊室4个诊室,包括1个国医馆名老中医工作室,同时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急救室、高级病房、普通病房、研究病房、GCP办公室。配备有心电血压中心监护站、动态心电图机、动态血压测量仪、平板运动机、艾灸仪、中频脉冲仪、脐疗仪、药浴桶、煎药机、火罐竹罐等多台专科诊疗设备。开展了艾灸、穴位贴敷、耳穴压籽、中频脉冲、针灸、中药熏洗疗法、拔罐疗法、刮痧疗法、脐疗等多项具有中医特色的外治新技术、新疗法。全科有医护人员23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4人,博士后5人,在站博士后2人,博士学位9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国家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黑龙江省名中医1人,校级名中医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科室目前围绕重点学科研究方向、重点专科优势病种和临床诊疗路径开展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工作,尤其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性的诊治,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脏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防治、高脂血症、心脏神经症、焦虑抑郁等身心疾病、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心血管预防康复等。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及应用新方法、新技术,紧跟医学发展趋势,注重运用非药物疗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科室护理工作秉承中医护理精髓,开展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从生活起居、情志、用药、饮食、康复指导等方面入手,将中医辨证施护贯穿住院整个过程。多年来在专科带头人周亚滨教授及科室主任陈波教授的带领下,科室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12项,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10余篇,主编、参编各类著作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科室所在学科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现每年招收2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现已培养毕业硕士生百余名,在读研究生40余名,留学生及进修人员百余名。心血管病三科我病房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急症科,长期承担全院急诊急救工作。2004年更名为心血管病三科。现有床位60张。我科共有医护人员24人。护士11人,医生13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聘老专家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3名博士后)、硕士5人,学士1人。2018年9月成为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基于多组学特征谱的H型高血压分子分型研究”项目(2016YFC0903100)合作中心负责单位。我科主要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防止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特别对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再灌注损伤、心室重构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疗效。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中药,不仅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减轻临床症状,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注重心律失常——房颤的诊疗,在以规范的西医诊断与病情评估为前提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于此同时,在心血管治疗方面与时俱进,转变理念,结合祖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重视心血管疾病的身心关系,从重视治疗到与关爱并重,从关心疾病到关心疾病与病人,从疾病局部观向整体观转变,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价值医学转变,从医生决策向医患互动合作转变,注重双心患者即“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识别,治病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在完善巩固以往的医疗工作的同时,我科还在不断的开拓发展方向,将心脏康复作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监测的运动训练医学评估,心理和营养咨询,教育及危险因素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疗。尤其是对冠心病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及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教学方面,我科有教师资格人员7人,分别承担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急症学、传染病学、卫生防疫学的课堂教学任务及本科生、硕士生、规培学员的临床见习和实习任务。重视并严格管理各类学员的实习、见习及规范化培训工作。尤其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以来,我科不仅做到规培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在此基础上还不断探索、创新,形成在本院内独具特色的教学查房和学员出科考核相结合的规培模式,既达到了让学员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又提高了培训效率。在教会学生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还重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做到医术与医德并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生而努力。在科研方面,我科人员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立项10余项,并获得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我院是黑龙江省医疗卫生系统及高等医学院校中唯一一家国家级研发基地,基地成立以来我科进行了10余项临床药物观察工作,其中红花滴丸、心怡胶囊、延黄消心痛胶囊、心灵丸、丹蒌片等药物的临床观察均已顺利完成,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还有心脉通胶囊的降压、降脂治疗。我们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是认识熟悉工作的前提,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还将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促进临床工作。“爱惜生命,护佑健康。我们将尊重您的个人意愿,尽力帮助您解除病痛。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希望在我们的相伴下,健康将与您随行!”我科将秉承着这一理念,团结协作,奋力前行,做到医、教、研协同发展,为广大患者减轻痛苦与负担,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心血管病四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四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综合性科室。为校级重点建设专科,科室设有相当规模的心血管病研究室、实验室、心血管病疗区和专科门诊。医护人员素质好,技术力量雄厚,现共有医护人员17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4名,所有医生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3名,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3人,校级名中医1人,校级名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科室共有床位30张,设有VIP病房,综合治疗室,研究病房等。拥有心电血压中心监测仪,动态心电监测机,动态血压测量仪,平板运动机等。科室致力于循环系统多发病、疑难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稳定型心绞痛、双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脏瓣膜修补术或置换术后、起搏器或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心肺移植术后患者的康复评估与综合治疗。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室性早搏”,“房颤”,“心绞痛”,“双心治疗”,在内的4个优势病种的规范化诊疗方案,应用中医特色治疗,注重老年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患者的长期康复和远期预后,开展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双心治疗”,形成了中西医综合诊疗优势。科室承担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全科医学、中医老年病学的课程教学和本科、硕士研究生等临床见习和实习等教学任务,坚持临床、教学、科研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详情

科室疾病

张晶
副主任医师心内科
三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5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肌炎效果显著,对于心脏康复及双心治疗具有一定经验。
刘莉
主任医师心内科
三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博导
博士
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及代谢性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甲亢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冠心病支架、搭桥术后及心力衰竭的心脏康复治疗,以及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症,即“双心治疗”有独到之处。
金娟
主任医师心内科
三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博士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肌病、高脂血症、心脏神经症,以及心脏支架术后的康复治疗,特别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独特疗效。
徐京育
主任医师心内科
三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博士
擅长:应用中医药防治各种心律失常,以早搏疗效最佳;中药对心梗及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功能康复;防治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紊乱所致的心脏病变;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心脑肾的保护;对心脏病及心理障碍的双心病治疗有独到建树。
陈波
主任医师心内科
三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擅长:运用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及心脏神经功能紊乱等。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血压低会出现盗汗吗
2020.05.06
血压低的患者辨证多属于气血阴阳亏虚而引起的。如果低血压患者偏于阴虚多属于肝肾阴虚,可以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少苔等症状,临床可选用左归丸口服。如果低血压的患者偏于气血亏虚则可以出现自汗,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头痛隐隐,头晕,劳累可以使症状加重,腹胀厌食,舌质正常或胖大,舌边可有齿痕等症状,临床可选用归脾丸、复方阿胶口服液口服。
张晶副主任医师心内科
1.83万
50
脑供血不足,三个动作恢复供血
2024.01.17
当身体出现浑身乏力、走路不稳、恶心想吐、呼吸不畅等表现的时候,大概率就是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能进行部分按摩动作来恢复供血,具体如下:1、按压:颈动脉两侧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是通过颈动脉沿主动脉向上,所以,有时候脑部缺血并不是脑血管堵塞,还有可能是颈动脉的供血不足,适度按压颈部两侧可以促进颈动脉供血,每天10分钟就即可;2、耸肩:在耸肩过程中,颈部的肌群会被带动,周围的血管、神经也会受到影响,就相当于活动周围的肌群,进而对血管进行适度按揉。对于颈椎不太好、有慢性颈椎病的人,可以采取耸肩的方法,也可以改善脑部供血,还可以促进脑颈部的血液循环;3、空手抓:五指张开到最大,然后紧紧握拳,坚持1秒钟再张开,张到最大再握拳,每天坚持1秒钟,能增强脑部供血。
李琪琳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17.43万
3
速效救心丸为什么要设计成滴丸,常吃的害处
2024.01.04
像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还有麝香保心丸,设计成滴丸,实际上是想速效。因为滴丸能够迅速溶解,所以不像药片或者胶囊,一般急救时候用滴丸。虽然常吃急救药也不是不行,也有好处。但是现在的问题,不管是速效救心丸,还是复方丹参滴丸或者麝香保心丸,里边都含有冰片。实际上冰片是让药物能够速效的主要成分,而冰片常吃则有致癌作用。另外冰片对胃肠道有刺激,脾胃虚寒的人其实并不太适合。
张东主任医师心血管科
14.82万
39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