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

科室简介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于2001年4月在大医一院呼吸内科于1997年建立的中心ICU的基础上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正式成立,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和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并辐射环渤海湾地区的临床科室。目前共设床位19张,总面积约1500m2。科室现有工作人员67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3人,护士45名,其他工作人员7人。主攻方向为多发性创伤、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急性肺动脉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承担着环渤海湾地区危重症的抢救、会诊以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任务。临床方面:2012年7月重症医学科获得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2013年11月大连市卫生局正式批准重症医学科组建大连市重症医学中心。大连市重症医学中心依托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在人才、科研、临床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形成以“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诊治中心”+“脏器功能支持中心”+“重症医学基础研究中心”的“2+1”形式,并包含临床亚专科的综合救治体系及全国重症医学共享网络。中心在强大的临床信息系统、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高频振荡通气、血液净化技术、主动脉气囊反搏、床旁多普勒超声、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努力实现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危重症的诊治、监测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病死率的显著降低。目前重症医学科在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面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危重症诊疗路径,使本地区的重症医学发展能在医疗特色、设备、规模和现代管理等方面达到并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培养出一批整体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适合国内、外竞争和承担重大项目的要求,逐步实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症医学接轨的总体发展目标。教学方面:自2001年开始招收重症医学硕士研究生以来,每月定期举办研究生沙龙,已培养重症医学研究生20余名,其中钟媛获2013届全国优秀研究生称号,顾朝凤和李骏获2013届大连医科大学创新奖学金;李缺缺、陈珍获得2014届大连医科大学创新奖学金;毕业生中大部分已在当地担任科主任。2005年春季始在大连医科大学本科生中开设《危重病医学》课程,每年约40学时,授课任务全部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系统的临床教案。2009年12月顺利通过了卫生部重症医学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2011年11月15日大连医科大学批准成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症医学教研室,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申报中取得了重症医学博士/硕士点的资格。2011年3月开始承担了外国留学生的重症医学的教学任务。科研方面:2011年10月13日大连医科大学批准成立由大医一院重症医学科组建的“大连医科大学重症医学研究所”,目前已形成了以严重脓毒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密度感知系统及MRSA耐药菌监测(尤其是MRSA监测网络建设)为核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在危重患者预后危险因素评价体系的建立、心肺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机制及干预、危重症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机制及干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肺纤维化的信号转导机制、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制、维生素D系统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关系。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干预及预后、ICU镇痛镇静及谵妄的评估及合理干预、毒物脏器损伤的机制等研究方向上也稳步推进。重点专科建设以来已发表SIC论文8篇,大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培训方面:获批原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积极发挥作为大连市重症医学中心的作用,并已将影响辐射到环渤海湾地区,相关各家医院纷纷派学科骨干到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对这些地区的重症医学专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此外重症医学科已连续7年主持召开大连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和大连市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年会及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既扩大了重症医学科的影响提高了学术水平,又使得周边基层医护人员在家门口学到了最新的学科进展。管理方面:作为大连市重症医学(ICU)质控中心单位,重症医学科还承担着管理组织并监督全市重症医学(ICU)质量控制的任务,每年定期召集质控中心各成员单位召开质控年会并不定期组织委员到各家重症医学科(ICU)进行质控检查,发挥了带头作用,对提高全市重症医学(ICU)的质控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建立微信平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互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详情

科室疾病

万献尧
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三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博导
东北专科声誉重症医学科第5名
擅长:诊治各种危重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急性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黄伟
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三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授
东北专科声誉重症医学科第5名
擅长:重症医学,工作重点为多发性创伤、创伤性休克、成人心肺复苏、感染性休克、重症胰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疾患的系统诊治,解决疑难重症突出的诊疗问题,精于急危重症诊断技术及治疗手段,如体外生命支持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血气分析等。
吴向东
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三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东北专科声誉重症医学科第5名
擅长:危重患者的诊治和抢救,尤其是心肺脑复苏、严重感染、危重患者营养等。
张永利
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三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东北专科声誉重症医学科第5名
擅长:危重患者的诊治和抢救,如心肺脑复苏、严重感染、休克、中毒、窒息、脓毒血症、脑出血。
秦永新
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三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东北专科声誉重症医学科第5名
擅长:危重患者的诊治和抢救,特别是心肺脑复苏、严重感染、休克、中毒、窒息、脓毒血症等。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心肺复苏CCF是什么
2024.01.03
心肺复苏时CCF(胸外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时间×100%)是需要关注非常重要的指标,指的是胸外按压占整个心肺复苏的时间比值,所以CCF首先是一个比值。要了解CCF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心肺复苏是通过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循环,保证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例如大脑、心脏的冠脉有效血液循环。所以心外按压的时间,对于整个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在进行心外按压的时候,又不得不在有些情况下来停止,比如人员的更替。要求至少5个循环、2min的心肺复苏以后,必须进行人员的更替。这是因为时间再长,进行心外按压的医务人员效能会降低。在进行心肺复苏的时候,有时候不得不要建立人工气道,也就是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在此时也得终止心肺复苏。另外电除颤在心肺复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电除颤的过程中,无论是去评估病人的心率、节律以及进行充电除颤的过程中,都不得不终止胸外按压。5个循环2min的时候,会对病人的呼吸、心跳重新进行评估,以及病人ROSC以后都要进行评估。这些动作都造成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不得不中断胸外按压。因为胸外按压对于脑、对于心脏的灌注非常重要,对于它的比例要求至少达到60%,最好能够达到8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心肺复苏有效的器官灌注,这也是心肺复苏CCF的意义。
滕琰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15.86万
64
气管切开后遗症
2023.12.08
气管切开后,远期有可能出现后遗症,但是发生的概率都不是特别高。 1、气管狭窄:因为长期气管切开套管的因素,出现肉芽组织,支气管黏膜内膜的损伤,从而导致气管狭窄,支气管功能受损,廓清能力变差,容易发生肺炎感染的情况。 2、疤痕:因为颈部需要有造瘘口,切口如果恢复之后都会出现疤痕。 3、其他:因为手术损伤患者的喉返神经或者甲状腺,就可能会出现永久性的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的问题,当然上述情况出现的概率都是极低的。
王常永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4270
102
女人喝酒好吗
2023.12.04
如果喝酒过多或者是频繁喝酒,对身体不好,主要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影响血糖水平,喝酒过多还可能会诱发肥胖、脱水、皮肤受损等,但偶尔少量喝酒,比如喝葡萄酒,对身体有一定好处。
刘志勇副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
4626
44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