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

科室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5年,是全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针灸科之一。曾汇集朱琏、高凤桐、叶心清、郑毓琳等国家级针灸名家,留下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经验。现已发展成为集针灸、神经内科和康复科三位一体的大型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本室设有针灸门诊、脑病门诊、针灸和神内病房、康复室四个分部。特色技术:八髎芒针深刺、毫火针疗法、核桃皮眼镜灸、长圆针、电梅花针、苇管器灸等。优势病种:脑卒中,脑脊髓变性,帕金森病,眩晕头痛,失眠,三叉神经痛,面瘫;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湿疹,荨麻疹;小儿近视斜视/弱视,眼底病,耳鸣,鼻炎。卵巢功能减退,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炎和盆底痛,神经源膀胱,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不孕不育;消化不良、便秘、肥胖、产后康复、美容是重点诊治研究病种。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及国家重点专项等国家级及部局级等课题20余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20余项。第一成果单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源刊100余篇。JAMA、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Mayo Clinic Proceedings、Allergy、Journal of Ur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等国际顶级/知名期刊发表的原创论文标志着本科临床医疗和科研的顶尖水平。广安门医院咨询电话:010-83123311
详情
马晓晶
主任医师针灸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内科各种疾病,特别是在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头痛、头晕等方面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张雪
主任医师针灸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8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焦虑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植物神经紊乱、中风、动脉硬化、偏头痛等疾病。
张维
主任医师针灸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50
去咨询
博士
擅长:针药结合治疗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消化系统疾患,主治病种包括周围神经损伤(面瘫、复视、足下垂等)、神经痛、中风、前列腺疾患、不育症、男性性功能障碍、便秘、疲劳症等。
朱文增
主任医师针灸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40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偏头痛、紧张性头痛、重症肌无力、癫痫、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脑瘤、脑外伤、脑血管病、多发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脑炎、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神经感染性疾病、周期性麻痹、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带状疱疹、失眠、干眼、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病及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诊治。
王映辉
主任医师针灸科
三甲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擅长:带状疱疹、中风偏瘫、面瘫、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高血压病等疾病的针灸治疗。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祛湿气艾灸灸哪好
2023.09.11
艾灸治疗湿气重的患者首选脾胃经穴位,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阴陵泉穴。而对于长期水气、水肿严重的患者,尤其是下肢水肿较为明显的患者而言,可选择肾经穴位进行艾灸。中医理论中肾主水,选取肾经原穴太溪穴进行治疗或选取任脉的肓俞、关元穴等穴位进行艾灸效果较好。中医理论认为湿气的产生与脾胃直接相关,脾主运化,而进入到人体的水分需通过脾的运化作用,方可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水液输注四旁。因此一旦脾失健运便会导致水湿内停,患者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一系列问题。
张维主任医师针灸科
11.36万
70
垂体瘤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2020.04.15
催乳素(PRL)腺瘤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腺瘤,约占成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的40-45%,以20-50岁的女性患者多见,成人患者男女比例约1:10。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催乳素腺瘤对恢复和维持正常腺垂体功能、预防肿瘤复发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临床表现垂体催乳素腺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性腺功能减退及其继发症状,可因发病年龄、性别、持续时间及催乳素增高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高催乳素血症临床表现(1)性腺功能
朱文增主任医师针灸科
4310
1
敷贴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有什么
2018.08.06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用附子、川芎和三棱等中药制备成药膏,外敷于高血压患者神阙穴,观察患者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顺应性的变化。发现患者每搏心输出量増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顺应性亦增加。说明穴位敷贴能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输出量和改善心脏功能,对患者的低流量-高阻力的血流紊乱状态,具有明显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穴位敷贴的降压作用,是通过降低微小动脉外周阻力实现的,但不能排除大中动脉顺应性增加的可能性。纠正血液流变性异常:用生白芥子研末,外敷于高血压病患者的丰隆、肾俞、曲池等主穴,并随症加减用穴,结果表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说明穴位敷贴法,能有效调节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尤其是降低血液黏稠度。而且此种治疗在降压的同时,尚可升高血浆肾素活性(PRA),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Ang-1),提示穴位敷贴对两者有一定调整作用。
播放语音
杨涛主任医师针灸科
8.24万
9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