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
网站导航
消化内科切换
简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为独立的学科始建于1990年。90年代历任主任及副主任为吴晶新教授,赵景涛教授及屈汉廷教授。九十年代后期,学科引进了年轻的学术精英刘玉兰博士。刘教授1996年至1998年任消化科副主任,1998年至2001年任消化科常务副主任、肝病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后担任消化科主任,成为学科发展史上的第三任学术带头人,2006年起担任人民医院科研副院长。21世纪开始在刘玉兰主任的带领下,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目前消化科已经拥有病房、门诊(并设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及胃食管反流专业门诊)、内镜中心、胃肠动力室、超声检查室和实验室,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科室。目前消化科是卫计委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内科博士点。

多年来消化学科在医、教、研三方面均衡发展,确定了学科发展方向;同时加强了青年医护人员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梯队。现有医生27名,正高4名,副高10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9名,绝大多数具备博士学位;31名护士;技师2人。

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消化科目前不仅配备各类先进的电子胃肠镜,腹部B超及胃肠动力等检查及治疗设备,而且在临床疾病的诊疗方面步入了一个平稳并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学科特色。

多年来炎症性肠病和慢性肝病的诊疗一直是消化内科临床及科研优势发展方向,在难治性炎症性肠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免疫性肝病及疑难重症肝病诊治方面有丰富的诊疗经验;食管癌,胃癌及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及内镜治疗方面也发展迅速,形成了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的临床诊治平台。 目前消化科不仅对常见病及多发病制定了规范的诊治体系;同时也是疑难疾病的诊治中心。

近十余年在刘玉兰教授的带领下,消化科的科研水平逐年提高,每个研究方向都有一组医生在从事临床与基础密切结合的科研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及共同发展态势。目前获得了几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发表了百余篇科研论文及主编了多部专业书籍。

近年来,国外交流亦明显增多,先后有10余名医师及护师赴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地学习肝病、炎症性肠病及内镜治疗等科研和临床技能;同时每年均有美国,德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学者来参会及讲学。每年举办的”肠粘膜屏障及相关疾病论坛”及“免疫介导的消化系统疾病论坛”吸引了国内的大批医生参会学习,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扩大了学科的影响力及体现了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教学梯队的建设也是消化学科的发展特色,一大批中青年医师及护士获得北京市,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及人民医院各级优秀教师;并有多篇教改文章及书籍发表出版。

特色诊疗

1.炎症性肠病

针对炎症性肠病(IBD)这一难治的免疫介导的疾病,目前有一支专业从事该病临床与科研的专业医护团队沿循最先进的诊疗理念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建立了一整套诊断、治疗、随访体系;并成立了患者俱乐部,定期举办患者宣教活动。具有雄厚的科研基础,与德国、日本等国际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有多名医生组成的脂肪肝诊治团队,掌握国际前沿的治疗理念及密切与科学研究结合,具有完备的诊疗体系,关注脂肪肝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脂的综合治疗;关注肥胖及脂肪肝人群结肠癌的发病。开展了维护肠道健康提高肝病治疗水平的新疗法,提出了新的治疗理念,提高了脂肪肝的诊治水平。每周一下午脂肪肝专业门诊。

3.慢性疑难肝病

多年来在慢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各种疑难的非病毒感染肝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等,具备熟练的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技术;对肝硬化合并的腹水建立了完善的鉴别及诊疗体系;并针对疑难病例建立了与国内外肝脏病理顶级专家的合作会诊。对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具有丰富的胃镜下套扎、硬化及组织胶栓塞治疗经验。

4.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内镜下胆胰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胆胰管良恶性狭窄梗阻性黄疸内镜下胆道引流术,急性胆源性重症胰腺炎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及胰腺癌的内镜下胰管引流术等。该类技术解决了大量胆胰疾病病人的痛苦。

5.建立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及内镜微创治疗体系

一组非常专业的医生及护士常规开展食管、胃及结肠早癌的内镜精查及治疗:食管、胃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筛查和精查(放大内镜、染色内镜、NBI及FICE技术等),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此类技术可早期发现并治疗消化道早期癌,避免开腹手术,且预后良好。

6.无痛胃肠镜检查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使患者避免了内镜检查的恐惧和痛苦。既保证了内镜诊疗的安全性,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精神。

7.超声内镜诊疗技术

是内镜与超声技术的完美结合,用于判断食管、胃肠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组织来源、浸润范围及指导内镜下治疗,对胰腺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且可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病变进行穿刺诊断及治疗等。

8.电子小肠镜诊疗技术及胶囊内镜检查术

这是一项智能化高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卫生以及无痛苦等优点。该项检查技术弥补了小肠疾病检查的盲区,提高了小肠疾病的诊断水准。对于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慢性腹泻及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直观、可靠的方法。

9.幽门螺杆菌的特色检测及治疗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相关,与血液系统疾病亦相关。随着幽门螺杆菌根治的普及,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是临床常见问题,细菌耐药是根治失败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了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为根治失败患者设计个体化根治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并积累了根治失败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

10.腹部疾病超声检查

消化内科拥有先进的彩色超声仪,医生均是中级职称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使超声检查与临床结合更加紧密。除每年完成上万例的腹部超声检查外,还开展了超声引导下肝、脾组织穿刺活检、肝囊肿硬化治疗、肝脓肿治疗等介入诊断及治疗项目。在肝脏病变、胆囊疾病、胰腺肿瘤、布加氏综合症、不明原因腹水等疾病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腹部血管检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及内科治疗

布加氏综合征经常长年被误诊为肝硬化及下肢静脉曲张。消化内科与血管外科密切合作,诊治病人200余例,在该疾病的临床诊断、超声诊断及内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教学科研

科室担负着北京大学八年制医学博士、全国统招硕士、博士、北京市住院医培规范化培训基地、进修医学习班等多项教学任务。具有有健全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在高教部教学工作检查、北京市住院医基地等多项检查中均获得良好成绩。

科室对学生、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定期进行查体、腹水穿刺、三腔二囊管的使用等实际技能培训。科室每年培养进修医生7—8名,经过一年的学习,不仅临床水平有很大提高,在内镜、腹部超声、胃肠动力等临床技能方面亦有所掌握。

科室连续数年举办教学比赛,选拔、培养优秀教学人才,搭建教学团队。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双语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获得一等奖。公开选拔、公开竞争的教学平台不仅挖掘、培养了教学人才,更鼓励了青年医师参与教学、投身教学的热情。

经过多年的努力,消化科教学团队人才济济,优秀的年轻医师走上讲台,搭建了具有竞争实力的教学团队,多名教师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大学师德标兵、人民医院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同时,科室注重教学工作研究及改革。近年来共申请10余个教学改革课题,涉及临床思维培训、临床技能培训、PBL教学、CBL教学、标准化课件制作、标准化病人培训等多个方面。早在2006年,消化科团队率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展消化科见习学生PBL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好评,坚持至今。

团队编写教材5部,制作了门脉高压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课件,受到学生的认可,并获得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教医学组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获高教医学组最佳教学设计奖、北京大学第三届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大赛二等奖。

科研工作

消化内科的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在刘玉兰院长的带领下,先后承担了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数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获得总科研基金逾千万,发表数百篇论文,并撰写《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等多部专业论著,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科室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医生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从事科研训练和研究工作,与国际上多家顶级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目前消化内科依据专业特长成立了多个研究组,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2)肠粘膜屏障功能;

(3)肠道菌群;

(4)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

(5)肝肠对话;

(6)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制;

(7)胃癌发病机制;

(8)大肠癌及大肠息肉发病机制;

(9)喉咽反流机制。

多年来我们的研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尤其是在炎症性肠病、肠粘膜屏障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方面的研究有突出成绩,达到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 响应及时

  • 真实医生

  • 不接诊随时退

医生推荐

更多
暂无医生信息
科普内容
更多

溃疡性结肠炎为什么活不过10年

苏琳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首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程、患者的依从性、病程对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溃疡性结肠炎按照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累及的范围可以分为直肠型、直乙型、左半结肠型、全结肠型,病程的严重程度又分为轻、中、重型,累及的范围越广病情越重。在治疗上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方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5-氨基水杨酸类的药物适用于病情比较轻的患者,而病情如果比较重或者对5-氨基水杨酸的治疗效果不佳,可以考虑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药物,激素用来诱导缓解。而在后期可以采用5-氨基水杨酸或者免疫制剂来维持缓解。如果上述药物治疗效果都不佳或者患者的病情比较重,可以考虑应用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药物,其治疗效果也较好。治疗效果比较好的患者生存期还是比较长,和正常人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如果病情很重对治疗药物反应不佳或者患者的依从性不佳,药物使用不规则,肠道的炎症反复得不到控制,可以引发各种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存期。
37412 93
2024-01-15

肠溃疡的症状

彭涛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导致肠溃疡的疾病比较多,症状也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血便、发热、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还伴发口腔溃疡。部分肠溃疡并没有特殊症状,但需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肠道发生溃疡,本身并不是单独疾病。患者发现肠道溃疡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完善检查,进行系统性分析,明确导致肠溃疡原因。多数疾病都可以导致肠道溃疡,如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感染,都可以导致肠溃疡。肿瘤也可以表现为溃疡形态,淋巴瘤、肠癌可以表现为肠道溃疡,包括小肠溃疡、大肠溃疡、胃内溃疡。还有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可以表现为大肠弥漫的溃疡伴出血,小肠和大肠的孤立溃疡,以及狭窄。
69334 96
2023-12-29

喝过酒打嗝不停怎么办

彭涛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饮酒属于不良生活习惯,对机体有多方面损伤,包括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对肝脏的损伤,长时间饮酒还可引起酒瘾,饮酒后对胃黏膜产生直接刺激,部分患者会引起嗳气、打嗝,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呃逆。对于饮酒后的打嗝,可有以下缓解措施:1、避免一次性摄入大量酒精:如果必须饮酒,建议在进食食物后少量、缓慢饮酒,以减少酒精对胃肠黏膜的刺激;2、按摩:可按摩腹部或按摩相应穴位,压迫眶上神经、虎口,也就是合谷穴位,可有效调节胃肠蠕动,部分患者也可通过按摩足三里的方式缓解打嗝;3、药物治疗:可使用保护黏膜剂、抑酸药物、调节胃肠蠕动的药物,进行对症处理,还有部分中成药对于打嗝,也有较为有效的治疗效果。饮酒后打嗝是胃肠动力受到影响,或者胃肠黏膜受到影响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应当停止饮酒,并采取相应手段,针对打嗝进行处理。
10862 45
2023-12-28

胃窦炎糜烂是什么症状

彭涛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胃窦炎、胃窦糜烂是内镜下的描述,通常提示患者胃窦内存在黏膜损伤,其损伤深度没有超过黏膜肌层。导致胃窦炎、胃窦糜烂的原因很多,比如酸腐蚀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引起黏膜损伤以及胆汁反流等,此时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也可以表现出腹胀、腹痛等。临床出现胃窦炎、胃窦糜烂伴有症状时,通常会使用黏膜保护剂,以及调节胃肠蠕动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关键是明确导致胃窦炎、黏膜损伤的基本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可能获取好的治疗效果,常见分析如下:1、如果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建议使用药物进行四联疗法根治。根治幽门螺杆菌以后,胃窦炎、胃窦糜烂便可以逐渐缓解;2、如果由胆汁反流所引起,便应当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进行调整;3、如果是暴饮、暴食、抽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所引起的上述症状,患者应当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20221 71
2023-12-27

拉红色的大便是怎么回事

苏琳 副主任医师 消化内科
大便的颜色受到很多情况的影响,而对于红色的大便来说有可能受到食物药物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其中消化道出血尤其是出血的部位比较低,血红蛋白没有在消化道中被破坏而以原形的形式排出,则会导致大便的颜色也随之发红称之为便血,在看到便血时要观察大便和血液是否相混,辨别出血位置靠上还是靠下。一、食物及药物:某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火龙果、西瓜等有可能会造成大便颜色发红,某些药物同样也可能会造成大便颜色的改变;二、消化道出血:1、出血位置靠上:如果排出的大便和血液均匀、混合,也就是看不到正常的大便颜色,则需要考虑出血的部位比较靠上,可能是位于横结肠、升结肠以上;2、出血位置靠下:如果大便和血液是不相混的则需要考虑出血部位比较靠下,比方说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以及肛门的痔疮等。目前的化验大便潜血的技术很先进,到医院化验大便潜血,就能鉴别是食物药物因素还是出血因素导致红色大便。
27303 35
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