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心

科室简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医学影像科)于1997年被山东省卫生厅评定为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原泰山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授予点,2008年获评为泰安市医学重点学科,2015年获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泰安市医学影像远程会诊中心,2018年11月影像科依托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牵头成立了泰安市医学影像专科联盟,有26所医院加盟。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了影像诊断、影像技术、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等亚专业,根据专业细分为:骨关节影像诊断、神经系统影像诊断、胸腹部影像诊断、头颈乳腺影像诊断、胃肠道影像诊断、影像技术、介入放射学、核医学诊疗等8个专业方向。科室不断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合理高效利用仪器设备资源,不断提高影像科在医、教、研各方面的竞争力,培养和引进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水平突出的学术队伍,有主任医师、教授10人,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技师、副教授9人,医学博士6人,医学硕士36人。配备有GERevolutionCT、飞利浦BrillianceiCT及GE128层螺旋CT各1台,1.5T和3.0T磁共振(MRI)各1台,原装进口DR4台,数字胃肠机2台,平板数字胃肠机1台,数字化血管造影机3台,移动DR3台及数字乳腺机、全景口腔X光机等大型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多年来,在胃肠道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肌肉骨骼疾病的影像诊断、神经系统的诊断及癫痫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及胸腹部疾病的CT和MRI诊断方面做了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大部分课题被鉴定为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对肿瘤及周围血管的介入治疗在省内有较大影响,放射技术方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该学科学术带头人李长勤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肌肉及骨骼关节的临床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影像诊断方面有较高造诣,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及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等各级课题5项,主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基于多模态影像技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定量诊断价值》一项。该学科学术带头人朱建忠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学的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在神经系统、胸腹部等系统的临床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影像诊断方面有较高造诣,主持及参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其它各级科研课题7项。影像科的发展得益于袁聿德教授、兰琦教授、陈鹤声教授、刘林祥教授等老一辈知名专家的开拓,为学科建设铸就了良好基础;也得益于李长勤教授、朱建忠教授等学术带头人的引领和秦健教授、李慎江教授、辛越教授等学术骨干兢兢业业、勤恳踏实的工作,使科室的优秀学风、作风和科室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科室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优先发展重点学科,医院在资金投入、场地使用、人才培养和科研教学等多方面给予很大支持。每年的财政补助经费设立专账,专款专用,医院再按照比例配套,并呈逐年递增趋势,我科现有百万元以上的设备就有24台(套),建设成了一个省级重点专科所必须的完善硬件、人才储备、优势政策和雄厚资金。在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面,学科带头人李长勤教授、朱建忠教授分别担任省级、市级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影像学研究会及各分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合理配备人员,加强人才梯队和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根据本学科发展规划,每个专业(亚专科)配备2-3名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带头人,完善各亚专业人才建设,发挥人才优势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本专业快速发展。学术交流方面,每年派出50余人次参加国内、省内的各级学术交流会议,每年举办2次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省级)学术会议。科室注重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团队通力合作,近三年来余,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0余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数项,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科研工作的开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本科室临床工作水平的提高。面向未来,医学影像科将恪守“厚德精诚博学创新”的院训,以“质量第一病人至上”为服务宗旨,以传承、创新、发展为己任,努力为群众打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影像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电话:急诊楼CT室:0538-6237750门诊楼:磁共振室:0538-6237511CT室:0538-6236955数字胃肠室:0538-6237510拍片室:0538—6237508阅片室:0538—6237506登记室:0538-6236459综合病房楼:CT室:0538-6230826磁共振室:0538-6231830拍片室:0538—6231839数字胃肠室:0538-6231823阅片室:0538—6230338导管室:0538-6237401影像科(意见建议反映)电话:0538-6237512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MRI的优缺点有哪些
2023.12.28
MRI作为一种临床价值较高的特殊检查项目,在软组织病变的检查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适合脑组织和神经疾病的检查。与X线和CT等传统影像检查相比,MRI是非射线成像,对人体干扰较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其优点还在于它可以任意方向切面扫描,容易显示病变的存在与组织结构变化。在成像时,医生可以使用不同的参数来获取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然而,MRI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成像时间较长,对于危重患者来说可能难以耐受。其次,MRI对钙化不灵敏,部分含钙病变难以显示。此外,设备投资较高,检查费用也相对较昂贵。最后,身体内植入人工器材特别是磁性金属器材的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在X线和CT检查时,关节滑膜的增生显示不清,但在磁共振尤其是增强磁共振检查时可以显示清楚。因此,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诊断或监控病情。 参考资料:张剑勇,李博,罗新乐主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教育与就医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防治200问[M].华夏出版社.2021.04
李康安主任医师放射科
3165
253
PET-CT是什么,为什么辐射小
2023.12.28
对于PET-CT检查,其中的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核医学的代谢、功能、分子成像的检查技术。而CT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是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主要能提供解剖结构的结构成像技术。而PET-CT是将两种技术同机融合,即将PET的代谢、分子、功能信息叠加在CT的解剖图像上。CT有辐射损害,但PET-CT检查辐射的实际总体水平较低,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示踪剂用量小及半衰期短:即所用PET成像的示踪剂18F-FDG,其用量较小,同时F-18的半衰期仅为109分钟,即在109分钟后,辐射变成原来的一半,24小时辐射几乎没有;2、低剂量CT:PET-CT虽然是全身的CT检查,但采用的CT扫描技术是低剂量CT,即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来控制CT辐射剂量,全身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只是正常CT的1/5。所以PET-CT的整个辐射剂量较小,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据统计是相当于做胸部、腹部普通CT的平扫加增强扫描的剂量,所以1年内做1-2次PET-CT比较安全。
卜丽红主任医师PET中心
7.51万
62
CT检查哪些地方需要空腹
2023.08.28
CT检查需要空腹有两种情况,具体如下:1、怀疑有消化道疾病时:人体的消化管道从上到下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以及大肠,当临床怀疑患者存在上述器官的疾病时需要做CT检查,这些患者在检查前需要进行空腹准备。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消化管道里边会存在着食物残渣以及粪石,这些结构可能会干扰对邻近器官病变的准确定位以及定性判断,所以在检查前必须使这些空腔器官的内容物排除干净才能够进行检查;2、怀疑有胆囊病变时: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胆囊储存着胆汁,患者进食后胆汁会分泌出去,从而导致胆囊体积缩小,这样会影响对胆囊疾病的判断,所以在检查胆囊疾病之前也需要患者进行空腹准备,除此以外的其它CT检查可以不进行空腹准备。
郭永梅主任医师放射科
17.23万
75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