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本科室共收录49位医生,可服务医生数1
科室介绍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始建于1977年,历经30余年的积累和几代人的传承,该学科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糖尿病和肥胖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山东东部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诊疗中心。

科室成立之初,既确立了临床带动科研、科研促进临床发展的思路。在时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科室于1981年建立了内分泌研究室,并于同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痛风专病门诊,并确立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为学科重点科研攻关方向。基于科室在高尿酸血症及内分泌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特色研究,1997年被评为青岛市首批卫生系统特色专业科室,并于同年获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成为山东省首批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内分泌专业点。

1999年青岛大学批准成立了青岛大学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2001年美国世界健康教育基金会(HOPE)在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设立全国糖尿病教员培训基地。2007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崂山院区综合内科内分泌学组成立,该学组成立之初即确立以肥胖和肾上腺疾病为主攻方向,促进了学科亚专业建设。

学科带头人王颜刚教授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糖尿病的同时,还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于2009年建立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2009年获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科技厅痛风病重点实验室,同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山东省卫生厅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并由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鉴于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领域的突出成绩,该学科带头人李长贵教授于2011年获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

2011年7月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了市级临床常见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该学组带头人赵世华教授整合内分泌科、普外科(甲状腺外科、耳鼻喉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和病理科的科研团队,成立了青岛大学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同年7月西海岸院区内分泌代谢科成立,该学组以骨质疏松症等代谢性骨病为主要研究方向。

至此内分泌代谢科形成了以高尿酸血和痛风、糖尿病和肥胖症、肾上腺疾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治疗等亚专科为主攻方向,整合全院优势资源,建立了多个以内分泌科为中心的内分泌疾病临床诊疗体系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2013年成立山东省卫生厅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病临床重点专科。

内分泌代谢科积极开展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的标准化治疗,积极参与相关疾病的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在2013年被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授予国家级糖尿病标准化诊疗中心后,于2014年被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医师协会授予国家级肥胖标准化诊疗中心,于2016年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国家级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开启了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

内分泌代谢科自2001年开始连续13年被评选为医院“十佳科室”、“标兵科室”或“最具成长力科室”。2014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北院区内分泌学组的成立,使该学科成长为由市南院区内分泌科、代谢病科、崂山院区内分泌、西海岸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和市北院区内分泌学组五部分构成,辖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卫生厅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转化医学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痛风病重点实验室和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室的医院A类建设学科。

人才梯队

内分泌代谢科现有开放床位120张,共有医师44人,护士50余人,技术人员12人,医院终身医学专家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硕士学位26人,博士后1人。业务辐射范围遍及胶东半岛,并向省外乃至国际延伸,年门诊量约15万人次,出院患者近4千人次,就诊满意率高。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科拥有众多在省内外乃至全国享有较高声望的知名专家,多名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担任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职务。

其中国际学术任职有: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分泌和糖尿病专业委员。

国家级学术任职有: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中西医结合等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病医师协会委员等。

省级代表性学术任职有: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骨质疏松及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第五届骨质疏松委员会山东省学组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等。

市级代表性学术任职有:青岛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医学会内分泌专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科分会委员等。

此外,还有《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国际医学论坛(电子版)-糖尿病专刊》、《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组织工程与临床康复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近20种核心期刊编委以及特邀审稿人等职务。

专业特色

(1)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亚专科

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亚专业组是传统优势学组,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内分泌科、崂山院区内分泌科、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现有床位70张,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

本亚专业组为青岛市糖尿病防治办公室挂靠单位,临床及科研实力雄厚,综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糖尿病专家(2名国家级学会委员,6名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门诊就诊人数、病房出院和周转情况、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等情况,该学科组于2013年获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颁发的“国家级糖尿病标准化诊疗中心”。

本学科组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糖尿病为中心,包含糖尿病分型诊断、遗传咨询、个体化教育、营养咨询、运动计划、高危人群防治、糖尿病足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筛查治疗等10余个分专业,并建立了“糖尿病多学科联合诊治”平台和中心化诊治模式。

学科组在上世纪90年代开展山东沿海地区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来,已开展5次较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学科组终身教授阎胜利教授早就提出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早期防治和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研究领域,在国内最早开展左旋精氨酸兴奋实验评价胰岛α、β早相分泌功能研究,并开创性提出0.6%低渗生理盐水抢救糖尿病高渗昏迷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

近年来,学科组依托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山东省再生医学与生物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和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合作,在国内较早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迄今为止,已完成近百例,随访发现多数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血糖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同时开展了间充质干细胞联合DPPⅣ抑制剂修复初发1A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的研究:(1)阐述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西格列汀在体外对不同遗传背景下初发T1DM患者PBMC分泌细胞因子模式的影响及对T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2)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西格列汀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治疗作用、治疗的时间窗及最佳剂量;(3)观察对T1DM患者α和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4)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开展hUCMSCs联合西格列汀治疗1型糖尿病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将为T1DM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近年来,该学科组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1项,获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获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两项,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2项,青岛市市南区重大科研支撑项目1项,获山东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甲状腺疾病组

甲状腺疾病,尤其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点科研攻关项目。2011年7月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了市级临床常见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该学组带头人赵世华教授整合分泌科、普外科(甲状腺外科、耳鼻喉科)、超声科、核医学科和病理科的科研团队,成立了青岛大学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

本亚专业组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内分泌科、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现拥有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2人。临床及科研实力雄厚,学科组所依托的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配备专职科研人员副高1名、实验技术人员1名,每年可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该学科组自上世纪末开始先后开展了山东沿海居民碘营养与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碘营养和HLA相关等位基因表达及其交互作用与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发病机制的关系、碘对体外培养的人甲状腺细胞的影响、硒干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甲状腺癌BRAF基因突变筛查的分子诊断和预后评价体系、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DUOX2基因突变基因筛查等系列研究。

首次明确了山东沿海居民碘营养与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AITDs患者HLA等位易感基因和抵抗基因之间交互作用与GD发病的危险性的关系,首次证实碘和易感HLA等位基因对GD、HT的发病有正协同作用,高碘摄入为GD独立的环境危险因素。提出为预防GD发病,沿海居民尿碘应控制在300μg/L以内,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家族史者尿碘应控制在200μg/L以内。

在甲状腺疾病诊治方面,较早开展了甲状腺局部激素注射治疗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激素冲击疗法治疗浸润性甲亢眼病;对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患者开展了尿碘测定,评估碘营养状态,指导临床用药,均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近5年,获甲状腺疾病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市南区课题资助1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5篇,中华杂志2篇,其它核心9篇,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阎胜利教授在2012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DUOX2基因突变筛查及其基因突变的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58万元,2012-2015),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经费匹配58万元。

2015年度阎胜利教授再次获甲状腺方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甲状腺发育不全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致病基因候选克隆及其致病机理的研究,30万元,2015-2016)。这些科研项目立项是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研究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果,也为学科深入开展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科的重点和特色专业,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代谢病科,现有床位20张,拥有泰山学者岗位教授1人,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博士后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临床及科研实力雄厚,目前学科带头人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高尿酸与痛风学组副组长,曾参与完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

原发性痛风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不但累及关节和肾脏导致关节畸形和尿毒症,而且可诱发和加重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1994年最早在国内成立了痛风专病门诊。该专科以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中心为支撑,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核心,探索高效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积极与国内外著名学术研究机构合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厚积薄发,学科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研究诊治中心,在国内学界获得认可和赞誉。

完成山东沿海地区长住居民10000人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国内样本量最大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近百个完整的汉族人原发性痛风家系。在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9000余例散发原发性痛风患者、1200余个痛风家系和10000余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详细资料,积极开展痛风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和治疗痛风新药开发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将痛风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5区,首次应用5'-AMP诱导低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结果显示其能明显抑制关节腔肿胀程度、降低IL-1β、MMP-9表达水平,同时能明显抑制白细胞浸润。该亚专科还开展了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患者易感人群的基因筛查、24小时尿尿酸排泄率的检查等,对判断高尿酸血症原因,指导临床用药有很大的帮助。学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开发出具有明显抗炎作用的复方中药穿虎痛风合剂,临床疗效突出,深受患者好评,目前改进剂型,申请为国家专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终身医学教授-苗志敏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痛风病专著《痛风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填补了国内空白。

参加了五年制全国高等本科教材《内科学》第七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章节的编写工作。自2004年-2013年已获得1项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基金,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青岛市重大课题及痛风病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研究经费近千万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SCI文章50余篇,中华系列文章近100篇。先后在青岛、上海、四川、北京成功举办了四届东方痛风论坛。

(4)骨质疏松症及代谢性骨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及代谢性骨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已严重影响国民生活质量,愈来愈引发人们关注。该学科组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内分泌科、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目前有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

学组带头人杨乃龙教授长期从事骨质疏松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承担青岛市科技局项目1项,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内分泌相关专业核心论著100余篇。杨乃龙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及破骨细胞的基础和潜在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青岛地区汉族人骨密度数据库。

学科组目前正在进行的2型糖尿病及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对骨密度影响的研究,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仪器间骨密度数据库共享工作等研究均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专病组科将聘北京协和医院、天津代谢病医院等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领域的知名专家为指导,协同核医学科、骨关节科、医学影像科,建立以内分泌科为主导的骨质疏松及代谢性骨病临床规范化诊疗中心。

学科组近年发表SCI收录文章2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民政部“十一五”发展计划1项,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1项,医院重大项目2项,获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山东省保健科技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达国内先进水平。

(5)下丘脑—垂体—性腺及肾上腺疾病

随着内分泌激素测定敏感性增加和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性腺轴疾病得以确诊,为广大病患解除痛苦的同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该学科组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内分泌科、崂山院区内分泌科、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目前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生导师1人。

学组带头人袁鹰教授长期从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性腺轴疾病临床工作,除开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性腺轴疾病专科门诊外,还依托内分泌研究室、放免中心和检验科,积极开展垂体前叶各项激素激素检测、功能试验(包括GnRH兴奋试验、ITT、葡萄糖生长激素抑制试验、禁水-加压素试验、卧立位醛固酮试验、开博通试验、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特色技术,能够明确诊断垂体常见内分泌肿瘤、少见垂体疾病如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垂体柄中断综合征,能明确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及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性高血压等。

本学科组对各种垂体功能性及无功能腺瘤、垂体功能减低、下丘脑综合征、尿崩症、垂体感染性疾病(结核、脓肿等)、肾上腺危象、Addison’s病、原发性肾上腺增生症、多内分泌腺瘤病等少见病或罕见病的诊治有清晰的临床思路和完善的临床路径。

近年来,全球不育症患病率已从8~10%上升到12~16%。我国,不育症患病率,也由世界最低之一的3%攀升到目前的12.5%。在不育症患者中,约一半为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又称为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IHH)是下丘脑先天性分泌GnRH功能缺陷,无法刺激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FSH、LH),导致青春期不能启动,性腺功能低下,最终引起不孕不育。

在此背景下,学科组积极开展GNRH垂体激素输液泵治疗:定时定量地将外源性GnRH类似物脉冲式输入人体内,并通过调节其脉冲频率和幅度,完全模拟GnRH的生理性脉冲释放。随着脉冲式给药波动,实现对生殖系统的系统调节。该治疗模式顺利开展在填补我省性腺发育异常诊治空白的同时,也促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生殖内分泌和性腺发育异常疾病诊治的长足发展,达到该领域目前国际先进水平。

(6)肥胖病诊治中心

综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专家(2名国家一级学会委员,3名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门诊就诊人数、病房出院和周转情况等情况,已获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颁发的“国家级肥胖标准化诊疗中心”。该中心主要依托于市南院区内分泌科、崂山院区内分泌科、西海岸院区内分泌科,目前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6人。

生活方式改变和营养过度导致的肥胖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成人中心性肥胖、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27.1%、31.4%和12.2%。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及阿尔茨海默氏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内分泌代谢病科肥胖病诊疗中心积极整合医院优势学组,由内分泌代谢科联合普通外科、营养科成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肥胖病诊治中心。中心在推动肥胖症标准化诊疗的同时,积极参与该领域标准化和个体化诊疗模式的“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

肥胖症整料中心在积累了大量重症及复杂肥胖患者诊疗经验的同时,熟练应用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功能检查技术、体脂含量测定、腹腔CT测内脏脂肪、OGTT、葡萄糖钳夹技术、核磁共振影像成像、质子波普分析B超肝脏脂肪半定量等新先进实用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肥胖症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肥胖治疗效果评价。

该亚专科遵循转化医学的临床科研思路,从临床工作提取科研思路,以科研成果促进临床发展,充分发挥青岛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科就诊患者多的优势,与营养科、呼吸科、妇科、基本外科、耳鼻喉等多科合作进行肥胖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综合治疗。该亚专科积极进行肥胖等代谢疾病健康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学科对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情况的研究在复旦大学非酒精性脂肪肝论坛交流,并获论文三等奖。

学科组还积极开展肥胖及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量代谢类疾病的机制。近年获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院内优秀科研项目资助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中华系列杂志论文5篇,学科年青人才储备充足,目前临床及科研发展前景很好。

(7)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北院区内分泌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北院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嘉兴路7号,原为青岛四方机车厂医院,2014年4月由青大附院接管,经改造装修后于2014年9月底开始营业。为适应老城区患者特点,青大附院领导决定成立综合内科,门诊位于一楼,病床位于二楼、三楼,开放床位60张,由分为心血管、内分泌、神经内三个专业组。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北院区内分泌组目前开放床位20张,病房位于综合内科三楼,医护人员10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主要收治病种为: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垂体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高脂血症、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积极开展慢病科普教育,周四下午为慢病宣教时间。积极相应医学会号召,开展“糖尿病”日、“血脂管理”周等科普宣传义诊活动,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

(8)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

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在省卫生厅及财政厅的支持下,于2010年在内分泌代谢病科及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经过近三年的建设,中心开展了大量创新性工作,分别在痛风的诊疗、转化医学以及在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痛风的临床诊治: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础与临床研究,首次提出了“分期、分级、综合、联合”痛风标化治疗方案。

该治疗方案不但明显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使痛风疼痛缓解的时间由过去的1-3天,缩短为现在的1-3小时。目前该治疗方案已在全国及省内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痛风缓解率高,得到了其他医疗机构的认可和痛风患者的好评。

2.痛风的基础研究:相继开展了山东沿海地区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痛风致病基因定位克隆和痛风新药研发。

近三年中心获得国家级立项课题9项,国拨经费累计1294万,其中国家科技部“973”课题(首席)1项。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专利5项,其中已经获得授权1项。另外,中心共发表SCI论文21篇,累积影响因子52分,其中影响因子3分以上的10篇。

中心收集了近6000例痛风患者的详细资料,在国际上首次将痛风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5区,首次发现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易感基因hURAT1第三内含子突变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内因,首次证明了酒类中啤酒和白酒,膳食中海产品及肉类与痛风发作的相关性。首次应用5'-AMP诱导低温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结果显示其能明显抑制关节腔肿胀程度、降低IL-1β、MMP-9表达水平,同时能明显抑制白细胞浸润。先后在山东省内分泌年会和全国内分泌年会上做专题发言,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先后与美国MedicalCollegeofGeorgia、美国DetroitHenryFordHospital、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人类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础及临床研究。同时中心还开展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肠促胰素治疗1型糖尿病基础研究,碘营养与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和预后评价体系,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DUOX2基因突变基因筛查等研究。

3.在转化医学上,中心首次将中频脉冲电治疗及穿虎痛风合剂应用于痛风病的治疗上。

中频脉冲电治疗:根据痛风的局部发作的特性,中心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局部用药的治疗方案,通过超声电导仪将药物直接导入患者患病处,临床证实该方法显著地降低了患者的病痛。

穿虎痛风合剂:该合剂可从多方面综合治疗痛风,可解决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经济负担大和治疗花费高等问题。

4.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及示范性、辐射带动作用

(1)中心致力于打造全国的痛风防治网络,建立了以青岛为中心,北至哈尔滨,西至格尔木,南至四川川北的综合防治网络。

(2)建立了由省外16家单位及省内11家单位组成的山东省痛风病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的成立为开展痛风标化治疗方案的推广及多中心研究奠定了基础。

(3)近三年里中心共主办两届东方痛风论坛,一次海峡两岸痛风学术研讨会。2011年8月,由中心主办,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台湾高雄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5家单位协办的首届东方痛风论坛在青岛胜利召开,论坛上精英荟萃,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痛风病学术交流的一次盛会,旨在联合打造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痛风病学术交流的品牌平台,共同推动痛风病防治事业的发展。2012年9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东方痛风论坛。论坛聚焦痛风临床热点问题,关注学科前沿进展,探讨了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的研究策略和展望、原发性痛风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难治性痛风诊疗等10个方面的内容。与会者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研讨氛围浓郁。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观点新,开阔视野。2012年5月在台湾主持召开了首届海峡两岸痛风学术研讨会。2013年9月将在四川主持召开第三届东方痛风论坛。

5.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对整个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设立重点实验室办公室,统一管理日常事务,包括公共仪器设备维护、水电气燃料、房租以及无工资性收入的临时人员聘用等。实验室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每个研究方向都有一名学科带头人任组长。本实验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每年派出相关工作人员到国外深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理念,同时,积极创造各种优厚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来实验室工作,最终将实验室由区域性的打造为全国性的,甚至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实验室。

(1)与国内有关单位合作

为保证实验室在国内的先进性,加强与国内有关研究院所和实验室的合作研究和交流,包括合作研究、成果、资料与资源共享等。实验室欢迎国内学者自带课题入室研究。

(2)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验室广泛吸收国外学者来本实验室进行交流学习,同时鼓励本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出国进修和学习,建立科研人员“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

(3)开放课题资助

a.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的机制,开放课题分成定向公布及自由申请两类,第一类为实验室当前的攻关方向,在开放课题指南中明确规定,第二类为自由申请课题,主要鼓励研究人员在与实验室研究内容相关方向自由探索、创新。

b.除开放课题外,实验室还积极探索仪器设备,尤其是实验平台的对外开放,利用设备优势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学者自带课题到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促进学术思想和研究项目的交流。

(4)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每个研究方向聘任1名研究组长、2名专职助理和相应专职技术人员,组成实验室固定人员。实验室通过向国内外招聘杰出专家,引进高级人才,充实各研究方向或新创相关研究领域,创建和稳定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建立相应的聘用人员岗位业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科研津贴和奖金挂钩,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实验室将名单上交医院作流动待聘人员处理。“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有利于保持实验室人员的先进性与活力。

(9)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

2011年7月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了市级临床常见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目前该重点实验室位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科教楼17层,为青岛市临床常见病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为依托,主要围绕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甲状腺疾病超声诊断及介入性治疗和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开展甲状腺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副高1名、实验技术人员1名,每年可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人。

实验室现配备有层流细胞培养室,拥有梯度PCR仪、荧光定量PCR仪、超微量核酸蛋白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转染仪、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倒置荧光显微镜、垂直电泳仪、转膜仪、全波长多功能酶标仪等先进仪器、设备。现已开展从核酸的提取、纯化、扩增、分析,到核酸的定性及定量分析,以及荧光定量,杂交等系列分子生物学研究;原代细胞,细胞株,特殊细胞的培养等细胞生物学研究;Westernblot、免疫组织(细胞)化学等免疫学研究。

(10)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9年建立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学科带头人王颜刚教授,依托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山东省再生医学与生物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大学中美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在采用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国内较早开展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迄今为止,已完成近百例,随访发现多数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血糖也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同时开展了间充质干细胞联合DPPⅣ抑制剂修复初发1A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损伤的研究:(1)阐述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西格列汀在体外对不同遗传背景下初发T1DM患者PBMC分泌细胞因子模式的影响及对T细胞的增殖能力的抑制作用。(2)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西格列汀对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预防作用、治疗作用、治疗的时间窗及最佳剂量;(3)观察对T1DM患者α和β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4)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开展hUCMSCs联合西格列汀治疗1型糖尿病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将为T1DM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鉴于该实验室所取得的系列成就,2013年获山东省卫生厅批准成立山东省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建设管理组织完善,已形成以转化型医学为基础的疾病生物学研究,结合本地优势和疾病谱的特点已凝练出特色鲜明研究方向: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标准化制备;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评价;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治疗多种疾病的机制研究、有效性评价和临床转化;④其它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围绕上述四个方向,积极将实验室的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及时将科研成果开发利用,贯彻“科研为临床服务,临床需求指导科研”的方针,将“产(干细胞生产)、学(临床医学)、研(科研)”有机结合,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提供良好的转化医学平台,极大提高临床诊治能力,并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本实验室具备基因学、蛋白学、细胞学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科学研究技术。实验室教授4人,博士5人,硕士1人,占实验室人员的90%以上。所拥有的仪器设备,均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近4年来,在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骨组织再生、肾脏疾病等方向的干细胞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1项国家863项目资金支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科技项目支持,4项青岛市重大课题专项经费的支持,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论著11本。

实验室瞄准我国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尤其重视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大好时机,较早地将自主研发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技术与临床疾病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并且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干细胞技术临床转化经验。实验室与国际从事干细胞研究的高水平的大学、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学术交流与联合技术攻关,培养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提高该领域高水平成果转化,将是实验室以后重点加强的方向。

(11)痛风病实验室

痛风病实验室,落座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科教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临床医师9名,专职实验人员11名,正教授9名,博士后1人,博士5名,硕士5名,拥有价值3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仪、遗传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液相色谱、质谱等重大仪器设备,分别组建了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基因组学平台、代谢组学平台、模式动物平台、低温医学平台、Bio-marker平台、微生物代谢研究平台、葡萄糖钳夹实验平台等研究平台,在痛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实验室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市科技局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在5年时间内相继发展为山东省代谢性疾病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2011年获批山东省痛风与代谢性疾病泰山学者岗位,2012年由我实验室牵头成立了包括北医三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等国内著名医疗机构在内的山东省痛风病科技创新联盟,目前其已成为我国痛风研究领域的领军单位。

近年来,实验室在痛风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显著业绩。在科研方面,获科技部“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发表痛风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在著作方面,2006年应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课题组编写了《痛风病学》,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2007年应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课题组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内科学》第七版“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部分(第八篇,第七章),2010年课题组应邀编写了痛风科普书《教你战胜痛风》一书,2013年参与编写了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卫生部规划教材《内分泌内科学》中“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部分,2013年,课题组创办全英文痛风专病期刊《GoutandHyperuricemia》,该杂志是目前国际上首个痛风专病杂志。

在学术会议的组织和交流方面,作为主办单位,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积水潭医院、台湾高雄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5家单位联合创办了东方痛风论坛并已在青岛、上海、四川、北京成功举办四届;2014年,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尿酸学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候任主委母义明教授担任组长,李长贵教授担任执行副组长,同时在青岛组织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高尿酸血症学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山东省内分泌年会、全国内分泌年会和全国营养学会年会上做痛风相关大会特邀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方面,与美国MedicalCollegeofGeorgia、美国DetroitHenryFordHospital、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人类基因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痛风及高尿酸血症基础及临床研究;已选派4名优秀人才赴美国进行为期1至2年进修学习。

在痛风病的临床研究方面,2004年、2008年和2009年课题组对近2万名山东沿海常驻居民进行了3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山东沿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成立了国内首个痛风专病门诊,首次提出了痛风病的“分期、分级、综合、联合”治疗方案,并在北医三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格尔木市人民医院及山东省多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应用该方案治疗痛风逾万人,均获得了明显的疗效,该方案使痛风疼痛缓解的时间由过去的2-3天,缩短为2-3小时,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由过去的80-90%降低为现在的10%。

收集了9000余例散发痛风、1200余个痛风家系、10000余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20000余例正常对照样本,建立了大样本的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2013年,作为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与国内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有关内容发表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11:913-920;2011年,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痛风之友联谊会,目前会员已达1000余人,每月举办痛风科普系列讲座,受教人数已逾万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拥有“泰山学者”1名,卫生部“突贡专家”1名,山东省“突贡专家”2名,山东省“1020人才”3名,“青岛市拔尖人才”5名,“山东省卫生系统岗位能手”1名。

5、科研教学

内分泌代谢科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学科发展。早在1981年,内分泌科即已成立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室,1999年获批成立青岛大学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2009年建立山东省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同年获山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科技厅痛风病重点实验室。2011年7月青岛市科技局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共同建设了市级临床常见病重点实验室——青岛市甲状腺病重点实验室。2013年成立山东省卫生厅干细胞组织修复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被山东省卫生厅评为山东省内分泌代谢病临床重点专科。

学科长期开展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其中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基础研究位列国际前沿,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天性甲状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肥胖标准化诊疗等基础和临床研究位于国内先进行列。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科研经费及学科建设经费近两千万元,于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百篇,其中SCI、Medline等收录文章数十篇。此外,每年举办国家级、国际级学术会议1~2次,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数期,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

目前科室内承担着青岛大学内分泌代谢科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及临床带教任务,以及青岛大学留学生、七年制、五年制医疗系、口腔专业以及护理专业的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和医学英语专业授课任务。为青岛大学内分泌代谢科博士点学科负责人所在单位。每年招收及培养毕业内分泌代谢科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50余人。

6、就诊指南

(1)科室位置

门诊:

市南院区:门诊楼4楼

痛风门诊: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

崂山院区:门诊楼2楼

西海岸院区:门诊楼3楼综合内科门诊

市北院区:门诊楼1楼内科诊区

病房:

市南院区:第三住院部1楼

代谢病科:第三住院部2楼

崂山院区:病房楼11楼

西海岸院区:病房楼B栋20楼

市北院区:综合内科3楼

(2)咨询电话

市南院区:82911399

崂山院区:82913168

西海岸院区:82913038

市北院区:82912779

科室擅长
糖尿病
肥胖症
内分泌失调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骨质疏松
Graves病
单纯性甲状腺肿
库欣综合征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功能异常
糖耐量受损
高泌乳素血症
高尿酸血症
急性甲状腺炎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危象
老年糖尿病
弥漫性甲状腺肿
粘多糖贮积症
身材矮小症
肾性糖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原贮积病
胰岛素抵抗
脂蛋白代谢紊乱
脂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