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免疫科

科室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专业创立于1991年底,并于2019年在东海院区建立独立风湿免疫科病区。风湿免疫科是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常务理事单位、福建省风湿病学分会第二届及第三届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风湿免疫分会会长单位、泉州市风湿病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单位及福建医科大学重点培育学科。在福建省医疗“创双高”建设中,取得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免疫学与变态反应专业),此专业省内唯一;顺利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专业,参加药物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取得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颁发的、福建首个“痛风规范诊治中心”和“类风湿关节炎规范诊治中心”的称号;是福建省痛风规范诊治联盟牵头单位。学科是一个以临床为主,医教研并举的风湿免疫病诊疗机构。学科团队人才结构梯队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博士4人,硕士10人。团队中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担任全国性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员1人,全国性学会协会专业分会常委2人,全国性学会协会青年委员2人。风湿免疫科每年诊治来自以闽南地区为主的福建省内患者及部分港澳台地区患者共计四万多人次。学科常年承担并积极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本、专科见、实习的带教任务。1998年开始招收统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40余位。团队成员参加“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凯利风湿病学》第八、九版、十版及《哈里森内科学—免疫与风湿性疾病分册》的翻译、校译工作。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风湿免疫科临床实践(习)导引与图解》一书。担任国家卫计委主办报刊《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执行主编。科研方面,实验室依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作为平台,拥有省内首个获得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认证的风湿免疫病生物标本库、自身抗体检测平台、便携式彩色多普勒关节超声诊断仪,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医学科研服务平台。科室依托本院作为福建省南部区域医疗中心领衔医院的优势,加强医学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临床研究能力,打造福建省免疫疾病临床医学与转化研究高地。
详情

科室疾病

高锦团
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三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教授
擅长:过敏性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各种过敏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白塞氏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银屑病性关节炎、骨关节病、痛风、各种血管炎、难治性口腔溃疡、免疫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症、骨质疏松症、免疫因素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林玲
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三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教授
博导
博士
擅长:风湿免疫病的诊治,尤其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病、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及白塞病等各种血管炎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在ANCA相关小血管炎及狼疮性早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系列探索研究形成特色,擅长个体化治疗,重视应用哲学思维进行临床决策综合诊治。
周明宣
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三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教授
擅长: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风湿病的诊断和治疗。
陈小青
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三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教授
博士
博导
擅长:风湿免疫病的诊治,如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血管炎等。
陈真
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三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副教授
博士
博导
擅长:风湿免疫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炎等风湿病的临床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痛风怎么治疗效果更好
2024.05.14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导致血尿酸水平过高,尿酸晶体沉积在关节内引发的一种疾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控制病情。1、一般治疗:患者应控制热量的摄入,尽量使体重维持在理想水平。饮食中应避免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等。有限制的使用嘌呤含量中等的食物,如干豆及豆制品、菠菜等,可食用低嘌呤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芹菜、胡萝卜等。同时需要大量饮水,以降低尿液中尿酸浓度,促进尿酸排泄。2、药物治疗:在痛风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起到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的作用。在间歇期和慢性期可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片,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降低血中尿酸浓度,也可以使用别嘌醇、非布司他等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都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通过抑制尿酸合成而降低血清尿酸浓度,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的患者。在患者服药期间注意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药,不要擅自停药,并注意监测血尿酸,保证血尿酸达标,定期复查。3、手术治疗:对于尿酸晶体沉积引起关节畸形的患者,可使用手术剔除痛风石。
播放语音
任洁副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19.73万
76
艾拉莫德片和羟氯喹的对比
2024.03.28
艾拉莫德片和羟氯喹都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二者在药物作用、适应证等方面有所不同。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1、药物作用:艾拉莫德片具有抗炎、抗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可以减少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生成,减少滑膜的损伤,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减少骨质流失,并且还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和骨重建,对B淋巴细胞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改善关节症状;羟氯喹具有抗疟疾的作用,同时还可起到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促进滑膜细胞凋亡;2、适应证:艾拉莫德片适用于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炎症、疼痛、晨僵等症状;羟氯喹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需要注意的是,不管使用什么药物,都要遵照医嘱服用,并注意儿童、年老体弱者、哺乳期妇女等用药应该谨慎。同时注意服用期间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如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用药。
周航副主任医师风湿内科
9.10万
17
艾拉莫德片治类风湿功效如何
2024.03.28
类风湿是指类风湿关节炎。艾拉莫德片是一种新型合成的小分子抗风湿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较好,具体情况因病人的情况而不一样,有需要的患者,建议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使用。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蚀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系统的受累,以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艾拉莫德片具有抑制炎症因子、免疫球蛋白分泌、破骨细胞分化及活性的作用,还可直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骨重建的作用。艾拉莫德片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用于缓解关节的肿胀和关节疼痛,同时对于关节畸形的防治有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艾拉莫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比较好的耐受性,并且对于胃黏膜损伤比较小。同时还推荐艾拉莫德片与甲氨蝶呤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改善病情的作用。需要注意,在使用上述药物之前,一定建议患者听从当面就诊医生的建议,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此外,也需要注意不要自己调整剂量、定期检测肝肾功能、关注胃肠道反应的情况等,若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王芳主任医师风湿免疫科
14.27万
91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