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

科室简介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始创于1954年,为江西省最早成立的传染病专科,2004年更名为感染科,现为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是江西省内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感染专科之一,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感染病医教研基地,是江西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心救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现为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国家肝胆病临床示范基地,江西省重大疫情传染病救治基地、江西省紧急医学传染病救治基地、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江西省肝脏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江西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委单位,江西省感染病专科医联体和江西省肝炎转化联盟牵头单位,南昌大学博硕士学位点。2020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江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江西省抗洪抢险先进基层组织等荣誉称号。科室拥有东湖、象湖两个院区:东湖院区为独立的三层感染病大楼,设有二个普通病区、发热留观病房和感染病重症监护室,设有发热门诊、肝炎、肠道和免疫缺陷门诊。象湖院区有一栋地上5层、地下一层的感染性疾病大楼,设有万级层流负压DSA手术室、留观病房、“平急结合病房”、负压ICU、学术报告厅等,设备先进,布局科学合理。科室年出院病人超过3000人次,年门诊量超过10万人次。科室连续4年获华东地区感染与传染专科声誉排行榜提名,且名次稳步提升,感染专科综合能力连续5年进入全国医院排名前100名。人才优势:科室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医技护及实验室专职人员共11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20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拥有博士学位12名。拥有出国留学归国人员6人,江西省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江西省“远航计划”资助人才1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2次。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常委、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学科拥有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常委2人、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委员2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候任主委1人、江西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3人,江西省肝病学分会常委2人。同时,科室作为南昌大学传染病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每年招收博硕士研究生数十人,同时培养大量来自省内外的进修医生和护士。科研平台:江西省肝脏再生重点实验室挂靠本学科,配备专职科研人员2名,目前已经开展HBV-DNA、HCV-RNA等普通和高敏肝炎病毒核酸的定量检测项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B、C、D)、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1b、2a、3a、3b、6a)及脑脊液墨汁染色等检测工作。科内科研气氛浓厚,近5年承担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自然重大、重点及面上基金20多项,发表SCI收录及核心期刊等杂志上文章200余篇,出版临床专著6本,获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与或发起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30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国际权威杂志。分别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重型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细菌耐药的发病及传播机制;新冠病毒的早期诊断及研发。浓郁的科研氛围进一步促进了临床医疗技术的提高。专科特色医疗:1.人工肝支持治疗:依据肝衰竭治疗“时相理论”,科室针对不同阶段的病人采取不同的人工肝组合模式。2000年,科室引进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种原因引起肝衰竭,大大降低了肝衰竭、生物毒素中毒(毒蕈、鱼胆)、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肝损害、妊娠急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炎等严重疾病的病死率。并获得2021年、2015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2013年度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新技术一等奖,2018年科室引进人工肝胆红素吸附技术,近两年科室两院区又相继引进开展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和CRRT技术。科室人工肝新技术丰富,极大提高了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亦成为科室特色治疗手段之一。2.肝脏疾病及肝衰竭诊治: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肝病等,形成了以抗病毒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和对症支持治疗等综合措施抢救治疗重型肝炎的先进经验,达到国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3.肝癌的诊治:科室开展了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术(HAIC)、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等先进技术,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借助科室搭建的疑难肝病MDT,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学科、个体化的诊治方案,为更多的肝癌患者带来福音。4.感染性及发热性疾病诊治:科室是江西省疑难及重症感染患者救治基地。科室拥有对败血症、肺外结核、艾滋病、各种常见或疑难的细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非传染病毒病、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治高水平医疗团队,在各种病原体感染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发热性疾病及重症感染性疾病的诊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水平。5.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治:科室擅长各种病原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诊断和治疗。科室擅长以查体、病史等细节作为突破口,借助常规辅助检查,同时以mNGS技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极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缩短了诊断窗口期,为后续患者的及时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6.传染性疾病诊治:科室多年来对于突发传染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及常规传染病(流行性感冒、出血热、钩体病、猩红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2003年诊断出我省首例非典型性肺炎,2005年诊治了我省首例人禽流感,2014年诊断并治疗国内首例H10N8重症流感患者,2016年诊断了中国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2019年指导江西省樟树市登革热疫情防治工作,2020-2022年派出多名医护人员参与援鄂、援沪和省内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
详情

科室疾病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唾液试纸测艾滋病准不准
2024.05.16
唾液检测艾滋病很准确,目前的唾液试纸主要是通过检测唾液当中艾滋病的抗体。唾液中虽然不会有艾滋病病毒,或者艾滋病病毒极其微量,但唾液中含有的抗体水平比较高。所以通过唾液试纸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以认为唾液当中不存在艾滋病的抗体,提示体内没有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则提示唾液当中有艾滋病的抗体,提示艾滋病病毒已经感染人体。唾液试纸的检测需要在窗口期之后进行,通常是在4周后,检测阴性就可以排除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3种传播方式。想要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是否感染艾滋病,最准确的方法是到医院进行采血化验,查HIV(艾滋病病毒)的抗体,或者抗原和抗体的联合检测。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用试纸检测也能够检测出来,但最终还是以采血结果为主。
梁明主任医师感染病科
8.69万
42
乙肝弱阳性
2024.05.10
乙肝弱阳性通常意味着体内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但病毒量不高或者在检测边界值上活动。这种情况需要通过更为详细地检查,比如乙肝五项检测和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来确定是否存在活跃感染或者是病毒的复制。如果进一步检查显示乙肝五项和病毒DNA载量都是阴性的,就有可能是由于检测误差而导致的假阳性反应。如果乙肝五项阳性而病毒DNA是阴性,表明病毒虽然存在,但复制活性不强。此种情况下,医生会建议进行定期监测,而不是立即采取抗病毒治疗。相反,如果病毒DNA载量也是阳性,不论是低水平还是高水平,都表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就要进行更全面地评估来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来控制病毒的复制,从而防止肝脏的损伤。因此在处理乙肝弱阳性结果时应当谨慎评估,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由专业医生制定合理的监测或者是治疗方案。
曾艳丽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9.19万
16
合并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是艾滋病吗
2024.04.29
合并乙肝病毒与丙肝病毒感染不是艾滋病,只是同时感染2种肝炎病毒,即称为重叠感染,而艾滋病是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性疾病。艾滋病病人因为传播途径不一样,在同性恋或静脉吸毒人群中,合并丙肝的感染率很高,部分地区可以达到70%,同时也可以合并乙肝。总体而言,这些都是病毒性疾病但治疗方案不太一样,乙肝与丙肝可以用干扰素、小分子药物或核苷类药物来治疗。丙肝目前通过小分子药物治疗,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乙肝通过抗病毒治疗病情控制也较好。艾滋病治疗需要多种抗病毒药同时使用,而且需要长期进行。
陆海英主任医师感染疾病科
10.54万
75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