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

科室简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是医院主要的临床科室,是浙江省妇产科麻醉和镇痛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心。麻醉科拥有手术室25间,其中产科手术室6间,妇科手术室15间,门诊和生殖手术室各2间,年麻醉量40000余例。配备有世界一流的麻醉设备和监护设备以及各种应急抢救设备。如德尔格麻醉机和欧美达多功能麻醉监护仪;各种麻醉深度监护仪(BIS、熵指数、SPI,听觉诱发电位仪;TOF;呼吸环P-V监测;有创循环监测);便携式超声仪;快速血气电解质监测仪;纤维支气管镜;可视喉镜;光棒;TCI泵;心功能监护仪等。在妇产科手术麻醉、危重病人围术期管理、无痛分娩管理、术后疼痛治疗都形成规范的诊疗方案,特别在危重产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产科大出血、羊水栓塞产妇抢救成功率95%以上,在产科镇痛分娩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参与了分娩镇痛中国行,将分娩镇痛推广至全国各地,保证了学科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学术地位麻醉科室现有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近50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形成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团队构成。科室主任陈新忠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产科麻醉学组委员、浙江省分娩镇痛技术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麻醉学会妇产科麻醉学组组长、《中华麻醉学杂志》和《国际麻醉和复苏杂志》编委。科室多名骨干曾进修、参观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多家国外著名医院,学习或交流产科麻醉和产科镇痛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并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麻醉科学术氛围浓厚,业绩显著。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基金资助5项,其他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并且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Anesthesiology》(麻醉学杂志)、《BritishJournalofAnaesthesia》(英国麻醉学杂志)、《Anaesthesia》(麻醉)、《InternationalJournalofObstetricsAnesthesia》(国际产科麻醉杂志)等麻醉领域核心杂志中均有高影响文章发表。技术优势(1)产科重症。具有各种重症产科麻醉管理和抢救的丰富经验,如产科出血、产科全麻、产科合并各种心脏病、重症子痫前期(子痫)、重症胆汁淤积症、羊水栓塞等。并开展挑战性的髂总动脉栓塞和产科自体血回输,为凶险性剖宫产提供安全保障。对产科出血性休克、DIC、心衰等有成熟的管理流程和经验。(2)精准全麻。在手术中实行以Entropy监测患者意识水平指导镇静镇痛麻醉药物输注、以SPI监测指导镇痛药物输注、以TOF监测指导肌松药输注、根据手术需要准确把握麻醉深浅、并在术后能使病人及时苏醒,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个体化的麻醉管理,促使临床麻醉从安全性向舒适化转型,从模糊麻醉向数字麻醉,从心电监测向脑电监测,从简单麻醉向简洁麻醉发展;旨在向全国推广“精准麻醉”的技术与理念,提高围术期患者的安全水平。(3)在省内率先开展规模化分娩镇痛,以椎管内分娩镇痛为主,并主导制订了《浙江省椎管内分娩镇痛操作和管理规范》;分娩镇痛的广泛开展,在保证孕妇及胎儿安全的前提下,为临产妇提供了舒适化分娩;对于椎管内分娩镇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用药配伍方案,吸引了全国各地麻醉科医生来医院进修学习。(4)开展舒适化医疗,麻醉科已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除了手术室麻醉、危重病人的抢救意外,科室室开展的无痛分娩、无痛人流等管理完善,并建立完善的APS系统。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为:(1)分娩痛的研究主要对分娩的第一产程子宫颈扩张所致的内脏痛的研究,具体到分子水平,如相关性疼痛分子TRPV1、TRPM8的研究以及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其中以mGluR1、mGluR5为主的研究,疼痛相关蛋白cFos在宫颈扩张期间表达水平变化的研究,宫颈扩张性痛的研究不仅仅在脊髓这一初级中枢水平,大脑皮层的相关变化也有研究,另外产后抑郁症也是他们的研究方向。(2)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主要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特征参数表征全身麻醉中伤害性应激反应水平的研究,全麻中疼痛水平监测指数及监护仪的开发研究,精准全麻。(3)麻醉与女性激素的研究以大鼠宫颈扩张模拟分娩痛发生源,观察模拟妊娠水平雌、孕激素替代处理后的去卵巢的大鼠对子宫颈扩张刺激的反应的研究,雌孕激素替代后子宫颈神经纤维和脊髓背角相关神经元的TRPV1表达变化的研究,以及TRPV1阻断后的子宫颈扩张刺激反应改变的研究,进而研究雌孕激素变化对宫颈扩张所致的内脏痛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4)产科自体血相关研究本科特色(1)具有处理各种重症产科麻醉管理和抢救的丰富经验,如产科出血、产科全麻、产科合并各种心脏病、重症子痫前期(子痫)、重症胆汁淤积症以及羊水栓塞等。并开展挑战性的髂总动脉栓塞和产科自体血回输,为凶险性剖宫产提供安全保障。对产科出血性休克、DIC、心衰等的围术期管理有成熟的流程和经验。(2)对特殊的宫内胎儿手术、妊娠期非产科手术、老年妇女手术都能提供安全而舒适的麻醉。(3)实行以Entropy监测指导镇静麻醉药物输注、以SPI监测指导镇痛药物输注、以TOF监测指导肌松药输注的精准全麻,实现高质量的、个体化的麻醉管理。(4)规模化椎管内分娩镇痛,24小时专人负责,在潜伏期镇痛,疤痕子宫分娩镇痛有丰富经验。(5)开展超声引导下深静脉和动脉穿刺,以及神经阻滞(主要是腹横肌平面阻滞,骶管阻滞)和椎管定位的可视化技术。(6)开展舒适化医疗,建立完善的APS系统,规范实施术后镇痛、无痛人流、无痛取卵。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是医院主要的临床科室,是浙江省妇产科麻醉和镇痛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心,是国内首家省级分娩镇痛技术指导中心--浙江省分娩镇痛技术指导中心,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产科麻醉培训基地和容量治疗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国家妇产科麻醉及分娩镇痛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科室作为浙江大学麻醉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承担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工作,并承担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妇产科麻醉轮转培训。电话:(0571)89992426地理位置:门诊手术室1号楼5楼;妇科手术室2号楼4楼;生殖手术室3号楼4楼;产科手术室3号楼3楼;麻醉疼痛门诊1号楼2楼
详情

专家科普

镇静药停用后几天苏醒
2024.05.17
镇静药停用以后,一般60-90分钟就能苏醒,速度应该很快。在麻醉过程中应用的镇静药,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的复杂程度,常用的是依托咪酯、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环泊酚等一类的镇静药。用镇静药的目的主要是让病人处于镇静状态,当镇静药停用以后,根据在应用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浓度和剂量,停药60-90分钟以后,药物就会完全代谢,部分时间长的病人需要2-3个小时。如果病人身体非常弱,或者肝肾功能不好,以及其他体弱病衰的病人,时间可能更长,需要4-5个小时。如果是简单的手术、小的手术,而应用的量很小,病人在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完全苏醒,所以可以放心。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动力学的平稳,使病人处于一个非常安全的状态。
刘进德主任医师麻醉科
9.23万
9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有哪些
2024.04.29
臂丛麻醉是上肢手术的主要神经阻滞方法,肌间沟入路是在脖子附近,在左或右侧的颈部进行穿刺。而这个部位有颈动脉、颈静脉、臂丛神经主干走行,在穿刺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如下:1、损伤血管:针会损伤动脉、静脉,损伤动脉、静脉以后会有出血。同时在给麻醉药的过程中,局麻药进入或吸入血管会产生中毒反应;2、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以前都是盲穿,通过解剖定位来进行穿刺,所以有可能会损伤神经主干,产生一侧肢体的偏瘫或者瘫痪。现在主要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的穿刺,基本是在明视下,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基本上已经很少见。血管损伤很常见,轻者局部出现血肿,重者局麻药中毒或发生过敏反应。但这些都有一系列的预防机制应对,比如在穿刺过程中要保持病人清醒,如果有不舒服可以随时交流。另外在穿刺前会有生命体征的监测,如果哪个指标不正常都可以随时发现,随时纠正。
王晖主任医师手麻科
16.75万
87
拔牙全麻和局麻的区别以及适应人群
2024.01.26
拔牙全麻和局麻的区别,以及适应人群,具体如下:1、区别:主要在于拔牙过程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拔牙过程中意识不清醒,全程不知道,就是全身麻醉。如果在拔牙过程中,能够全程配合医生操作,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就是局部麻醉;2、适应人群:如果患者牙齿位置比较浅,比较容易拔,操作比较简单,患者也不是特别紧张,就可以选择局部。如果患者牙齿位置比较深,操作比较复杂,患者特别紧张,或者一张嘴看牙就容易恶心,或者还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就建议选择全麻。全麻和局麻相比会更舒适、更安全,费用也稍微高一点,现在全麻是安全的,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李茜副主任医师麻醉科
14.15万
2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