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

科室简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作为与手术息息相关的重要科室,近几年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作为苏州市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科室共有在编人员48名,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0名,麻醉护士3名。医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力,其中博士6名,硕士30余名。临床工作麻醉学科涵盖三个亚学科:临床麻醉、重症治疗病房(麻醉ICU)和疼痛科。临床麻醉的工作范围包括病房手术室、门诊手术室、镇痛门诊、手术室外的麻醉(如胃镜、肠镜、人流、介入手术室的麻醉,如:ERCP、DSA的支架、血管造影等),同时还承担了全院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共有病房手术室28间,门诊手术室3间。各手术间均配有飞利浦高级多功能监护仪以及进口麻醉机。科室拥有的特色医疗如困难气道的处理(包括喉罩的应用、逆行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喉罩引导的气管插管等)、神经刺激器定位阻滞、TCI靶控输注、无痛人流、术后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和血管穿刺等先进技术。每年1万余例麻醉,全麻约占50%。1997年建立了麻醉后复苏室(PACU),成为国内较早的PACU之一,对提高麻醉安全、加快手术周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2014年初,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麻醉ICU”,目前开设床位10张,配备有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AICU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唯捷流、CRRT等各类先进医疗设备。AICU是麻醉科医师术中生命监护治疗的延续,通过院内兄弟科室的支持,依托优势医疗资源,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重点对围术期病人,尤其是术后危重病人作进一步监护治疗,通过最短的时间使病人的生命体征得到稳定,对降低病患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患对医院的满意度、信任度等方面作出了贡献。科室特色床旁超声技术:已在麻醉科得到广泛应用。2006年引入该项技术,超声引导穿刺促进了血管穿刺和神经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极大地提高。心脏、肺部和腹部超声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围术期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危重、老年患者的安全,推进了精准化麻醉,对于加速外科患者康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舒适性麻醉: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就医过程中(包括手术)的适要求不断地提高,在手术室的麻醉中,重视患者的诸多细节,如保温、对特殊体位的保护、在存在疼痛的操作前镇痛药物的使用、术中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硬膜外镇痛技术及经静脉输注的镇痛技术,全方位、多层次提供术后的镇痛,最大程度减轻手术等相关操作造成的疼痛。麻醉科在2017年完成了8000多例胃肠镜麻醉,近2000例人工流产麻醉及少量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麻醉。2018年开始,全麻广分娩镇痛,这些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广泛的欢迎。精准化麻醉:保障手术患者在术中的安全、精准、有效示必备的要素。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麻醉科具备快速、全面、有效的患者数据的采集设备,高档的监测仪和麻醉机提供了患者循环、呼吸、体内麻醉药物水平、细胞组织内环境的大量数据,经过训练有素的麻醉科医师整合、分析,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手术进程,随时决定或调整治疗措施,并经过精准有效的给药系统,完成麻醉和危重症的处理。危重症治疗:自2014年开设麻醉科ICU以来,收治了大量术前、术后的危重症患者,包括多发外伤、严重感染、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心跳骤停、高龄及超高龄患者等。科室配备了国内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汇集了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处理及麻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成为整个医院危重症救治的重要基地。慢性疼痛治疗:已开设疼痛门诊15年,积累了丰富的诊治慢性疼痛的经验,如颈肩痛、腰腿痛、带状疱疹后遗症、三叉神经痛以及癌症慢性疼痛等等,2018年下半年将开设疼痛病房。教学工作1999年以来,该科已培养苏州大学研究生200余名。目前,该科在读博士研究生20余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同时担任苏州大学博士、硕士生,以及留学生的麻醉专业教学任务。现已培养麻醉专业规培医生31名,非麻醉专业规培医生近200名。该科具有省级规培资质的带教老师16名,先后获得苏州大学高等教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苏州大学建行奖教金等,青年教师在院校讲课比赛中也多次获奖。科研工作在科研方面该科以培养研究生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工作的发展已在该科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同时选派优秀人才赴美国、德国等地进行学习,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高校自然基金、市厅级课题10余项,并先后获得了国防科工委三等奖1项、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苏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若干项。近年来拥有在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数个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重要脏器损伤的保护、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TCI的临床研究等。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不断提升,在美国《Anesthesia&Analgesia》和欧洲《EuropeanJournalofAnaesthesiology》等杂志发表了30余篇SCI论著,在《中华麻醉学杂志》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它省级以上刊物百余篇。科内人员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交流,并在国际会议上作口头交流。总之,该科全体人员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原则,将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生命保驾护航,在医、教、研三方面将该科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麻醉科。同时,科热切的期待与各兄弟医院加强交流,增进交流,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详情

专家科普

镇静药停用后几天苏醒
2024.05.17
镇静药停用以后,一般60-90分钟就能苏醒,速度应该很快。在麻醉过程中应用的镇静药,根据不同的手术、不同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的复杂程度,常用的是依托咪酯、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环泊酚等一类的镇静药。用镇静药的目的主要是让病人处于镇静状态,当镇静药停用以后,根据在应用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浓度和剂量,停药60-90分钟以后,药物就会完全代谢,部分时间长的病人需要2-3个小时。如果病人身体非常弱,或者肝肾功能不好,以及其他体弱病衰的病人,时间可能更长,需要4-5个小时。如果是简单的手术、小的手术,而应用的量很小,病人在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够完全苏醒,所以可以放心。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要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和动力学的平稳,使病人处于一个非常安全的状态。
刘进德主任医师麻醉科
9.23万
95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并发症有哪些
2024.04.29
臂丛麻醉是上肢手术的主要神经阻滞方法,肌间沟入路是在脖子附近,在左或右侧的颈部进行穿刺。而这个部位有颈动脉、颈静脉、臂丛神经主干走行,在穿刺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如下:1、损伤血管:针会损伤动脉、静脉,损伤动脉、静脉以后会有出血。同时在给麻醉药的过程中,局麻药进入或吸入血管会产生中毒反应;2、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以前都是盲穿,通过解剖定位来进行穿刺,所以有可能会损伤神经主干,产生一侧肢体的偏瘫或者瘫痪。现在主要是在B超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的穿刺,基本是在明视下,神经损伤的并发症基本上已经很少见。血管损伤很常见,轻者局部出现血肿,重者局麻药中毒或发生过敏反应。但这些都有一系列的预防机制应对,比如在穿刺过程中要保持病人清醒,如果有不舒服可以随时交流。另外在穿刺前会有生命体征的监测,如果哪个指标不正常都可以随时发现,随时纠正。
王晖主任医师手麻科
16.75万
87
拔牙全麻和局麻的区别以及适应人群
2024.01.26
拔牙全麻和局麻的区别,以及适应人群,具体如下:1、区别:主要在于拔牙过程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拔牙过程中意识不清醒,全程不知道,就是全身麻醉。如果在拔牙过程中,能够全程配合医生操作,患者意识完全清醒,就是局部麻醉;2、适应人群:如果患者牙齿位置比较浅,比较容易拔,操作比较简单,患者也不是特别紧张,就可以选择局部。如果患者牙齿位置比较深,操作比较复杂,患者特别紧张,或者一张嘴看牙就容易恶心,或者还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就建议选择全麻。全麻和局麻相比会更舒适、更安全,费用也稍微高一点,现在全麻是安全的,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情况。
李茜副主任医师麻醉科
14.15万
2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