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中心

科室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成立于1986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胰腺专业组之一,历经马允平教授、杜竞辉教授、刘训良教授、苗毅教授的领导,胰腺外科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苗毅教授开拓创新,在原有胰腺外科基础上创立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以下简称胰腺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胰腺研究所,整合了胰腺外科、重症监护、消化内镜、肿瘤学、影像学、病理学等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为胰腺疾病患者提供包括手术、内镜、介入、药物及重症监护在内的多种诊疗手段一站式服务,开创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全新实时多学科(Real-time MDT)诊疗模式。目前胰腺中心拥有固定床位100张,ICU床位20张,多学科团队医师27人。中心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4名;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8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5名,专职实验室人员2名,专职生物样本库人员3名,专职数据库人员2名。胰腺中心秉承“为患者提供国际一流的服务”的理念,以服务江苏、面向国际为发展方向,以“构建明日之学科”为发展战略,目前分为胰腺癌精准诊疗、重症胰腺炎多学科诊治、胰腺微创外科、胰腺癌综合辅助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精准诊疗、胰腺专业内镜诊疗六大专业平台。中心2020年胰腺手术量1076台,年胰十二指肠切除量近500台,手术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胰腺中心生物样本库成立于2006年,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胰腺生物样本库,2015年作为牵头单位获得“江苏省重大疾病生物资源库”建设项目资助,2018年通过ISO9001:2015认证。截止至2021年3月1日,样本库共收集生物样本9742例,各类样本117999份,累计资助超过20项各类科研项目。同时,中心样本库及数据库获批为江苏省地方标准制定单位。近年来,胰腺中心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中心副高以上职称成员均有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中心共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6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和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各1项,累计科研经费4600万元。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以及江苏省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若干项,团队人员多篇论文发表于《Molecular Cancer》、《Cancer Letters》、《Oncoge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Pancreatology》、《Pancreas》等专业领域国际知名期刊。2020年,胰腺中心代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组(ISGPS)编写的“Management of the pancreatic transection plane after left (distal) pancreatectomy: Expert consensus guidelines by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f Pancreatic Surgery (ISGPS)”国际指南刊载于国际权威外科期刊SURGERY杂志,这是国内学者首次牵头发表胰腺外科领域国际临床指南,是中国胰腺外科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胰腺中心是目前国际胰腺顶级学术组织ISGPS(国际胰腺外科组)里中国唯一成员单位,也是国内唯一参加IAP(国际胰腺疾病协会)/APA(美国胰腺病协会)/JPA(日本胰腺病协会)/EPC(欧洲胰腺俱乐部)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编写的单位。胰腺中心于2020年分别牵头成立了江苏省胰腺专科联盟及江苏省胰腺专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促进全省胰腺病相关专业同质化发展,提升全省胰腺疾病诊治水平。中心始终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开展胰腺病防治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网络的建设,打造国际化临床研究攻关团队,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合作。目前已经和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多家国际知名胰腺中心建立了长期广泛密切的交流合作。中心也是英国皇家外科学院和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认证的培训基地。中心于2018年起自主举办南京国际胰腺峰会(Nanjing Pancreas Forum),共计2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受邀进行专题演讲,对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医疗新技术的传播,促进健康江苏建设,提高江苏卫生事业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18、2019连续举办两届国际胰腺培训班(Nanjing Pancreas Course),惠及“一带一路”沿线肝胆胰外科医生共计21名。
详情

科室疾病

王学浩
主任医师肝胆中心
三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博导
擅长:普通外科,尤其腹部外科和肝胆外科疑难复杂疾病诊治,专攻肝移植、活体肝移植及手术前后各类相关问题的评估、决策和处理;主要包括肝癌、胆道肿瘤、消化系统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肿大伴功能亢进、肝内外胆管结石等。
李相成
主任医师肝胆中心
三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擅长:各种肝胆胰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及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面有所造诣。
张峰
主任医师肝胆中心
三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擅长:腹部外科,如肝硬化、肝癌、肝炎、胆囊炎、胆囊息肉、肝囊肿、肝损伤、肝衰竭、腹水、胆囊炎、胆道闭锁、胆囊穿孔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李东华
主任医师肝胆中心
三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后
擅长:肝癌、肝血管瘤、胆道结石、胆道肿瘤以及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还有肝硬化、肝炎、胆囊炎、胆囊息肉、肝囊肿、肝损伤、肝衰竭、腹水、胆囊穿孔等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对肝癌的个体化临床综合治疗有独到之处。
孔连宝
主任医师肝胆中心
三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博导
擅长:肝胆胰、胃肠等普外科重大疑难手术,尤其对肝脏肿瘤和肝脏移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如严重肝功能衰竭、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内胆管结石、肝血管瘤、肝囊肿及肝移植等。
查看更多医生

专家科普

胆结石的成分
2024.05.20
胆结石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了解胆结石的成分及其形成的原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是胆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与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的比例失调有一定的关系。当胆固醇在胆汁中过饱和时,就会析出结晶,并且逐渐聚集成为结石。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节,减少高胆固醇食物摄入,比如动物的内脏、蛋黄等,以预防胆固醇结石的形成;2、胆色素结石:其主要由胆色素构成,它的形成通常与胆道感染、胆道梗阻等原因有关。细菌感染会改变胆汁成分,使其中的胆色素沉积并形成结石。因此预防胆道感染需保持胆道的通畅和清洁,这是预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措施;3、钙盐结石:其在胆结石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的形成与饮食习惯和体内钙的代谢有关。当摄入过多的钙质或者是钙代谢异常都有可能导致钙盐结石的形成。因此在补钙时要注意适量,应避免过度摄入。防止胆结石首先要从生活习惯入手,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同时还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蔬菜、水果等,这样有助于促进胆汁的排泄和减少胆石的形成。其次,要积极地治疗胆道感染和其他的胆道疾病,避免病情恶化导致结石增多或者逐渐形成。对于已经形成的结石,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积极就医,能够及时解除病痛。
张晓主任医师肝胆胰腺外科
15.68万
45
肝癌有良性和恶性吗
2024.05.15
肝癌不分良性、恶性,肝癌就说明已经是恶性。肝脏上常见的良性疾病包括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以及腺瘤等,而恶性的肝癌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从病理类型又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以及混合性肝癌,其中肝细胞癌占85%-90%以上,继发性肝癌来源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如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的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其他部位如肺、乳腺、骨以及甲状腺,这些部位的肿瘤,包括肾也可以转移到肝脏,这就属于继发性肝癌。
张磊副主任医师肝脏外科
16.92万
86
总胆汁酸20μmol/L严重吗
2024.05.07
总胆汁酸20μmol/并不是说很严重,但是也要去查清引起其升高的具体原因。总胆汁酸正常的数值一般是0.1-10μmol/L,20μmol/L属于轻度升高。1、生理性原因:一般可以见于一些生理性的原因,注意是否有抽血前的熬夜、饮酒、暴饮暴食等,有这些情况要及时地改善,再进一步地复查,一般总胆汁酸可以恢复正常;2、器质性疾病:也要进一步地进行肝胆方面的体检,看是否有相关的器质性疾病,常见的比如一些急慢性肝炎,包含病毒肝、脂肪肝、酒精肝、药物肝等。总体是引起了一些胆汁代谢分泌的异常,从而会引起胆汁酸升高。另外,也包含了一些胆道方面的梗阻疾病,比如肝内的胆汁淤积、胆道结石、胆道狭窄、胆道肿瘤等而引起的梗阻性因素,通过肝胆彩超的检查,可以进一步地明确是否有相应的器质性的改变,并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治疗,此外饮食上也要注意减少油腻、油炸、辛辣刺激的食物,要戒烟、戒酒。
孟泽武副主任医师肝胆外科
13.23万
21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