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

科室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血液科,成立于2000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科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发展。血液科平均每年出院1000余人次,年门诊9000余人次。承担院级疑难血液病的会诊、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的规范化培训工作及深圳市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科室规模血液科目前床位19张(层流病床2张),科室团队在职人员8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拥有一批优秀的临床和研究型骨干(博士2人,硕士6人),具有多伦多大学,多伦多总医院博士后经历1人。科室在医疗、科研和教学领域紧跟国内外发展动态,是一个充满活力、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团队。2019年,科室将建立百级骨髓移植病房4张,层流病床4张,总住院床位扩大到近40张。专科特色血液科治疗特色覆盖所有血液病病种,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各类型贫血及出凝血疾病等,尤其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老年性急性白血病、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等领域有突出的亚专科优势,针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秉承“个体化精准诊断和治疗”理念,通过多学科联合模式,应用骨髓形态、染色体、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等技术从多方面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精确诊断、疾病危险度分层、实施个体化治疗结合靶向治疗以及肿瘤缓解后各种手段的微小残留病监测。科室成熟开展靶向药物(艾曲泊帕、美罗华、维甲酸、三氧化二砷、伊马替尼、达沙替尼等)治疗恶性血液病,抗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CS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单采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科研力量科室坚持临床和科研齐头并进的理念,团队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市区级课题数十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Leukemia,Blood,BritishJournalofCancer,BritishJournalofHaematol,SciRep、CellPhysiolBiochem等国际知名血液肿瘤杂志。课题研究的病种涉及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出凝血疾病等。血液科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临床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学情况多年来,科室承担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大课教学、实习、见习任务;中山大学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内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桂林医学院等大专院校护理、药学、影像、营养等专业实习、见习的教学任务。联系电话血液科门诊:3楼7号诊室:0755-83982222转30361血液科住院部:19楼血液内科:0755-83982222转31970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
2024.01.0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容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是血栓和出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要进行治疗。1、放血治疗:最简单的治疗就是放血治疗,将红细胞放出,就是去除红细胞。现在有一个方法是红细胞单采,把红细胞降到正常,这种方式属于临时措施;2、干扰素:如果从根本上控制红细胞增多,可以采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是长期用干扰素,将红细胞降到正常范围;3、靶向药物:因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存在基因突变,将来可能使用靶向药物,JAK2抑制剂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药物目前没有用于临床,将来可能用于临床。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0.73万
85
淋巴瘤分期
2024.01.04
淋巴瘤通常按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一般分为4期。但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分期可能不同,如滤泡性淋巴瘤,有自己的分期系统。1、Ⅰ期:单个的淋巴结区域;2、Ⅱ期:横膈一侧2个以上的淋巴结区域;3、Ⅲ期:横膈两侧都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侵犯;4、Ⅳ期:除淋巴结多发的情况外,还有结外器官的侵犯,包括骨髓、肺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淋巴瘤的分期对治疗和肿瘤复合是很好的判断,也是预后的指标。一般Ⅲ期、Ⅳ期病人的预后比Ⅰ期、Ⅱ期差,任何疾病早治疗效果会更好。所以,出现淋巴结肿大,应该及时去就诊,判断淋巴瘤的类型、分期,决定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方案。
欧晋平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3.87万
20
血凝的意思
2024.01.04
单纯看字面,血凝即血液凝固,是机体正常的止血过程。血凝的过程较复杂,在机体内是一个调动很多因素的精巧的过程,外伤、感染或者很多诱因都可以触发。以外伤为例,毛细血管受到损伤,血管壁有一个缺口,首先局部的血管会发生收缩,使出血减少。其次,很多血小板会聚集在这个地方形成血小板血栓,很多凝血因子会依次激活形成一个血凝块。这三个环节共同让血液凝固,减少身体的损伤。
范芸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4.68万
33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