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科
上海市同济医院

医学影像科

切换
logo

科室简介

上海市同济医院医学影像科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获批了国家卫计委高级卒中中心、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诊疗中心”。科室已形成种类齐全、设备先进、人员梯队合理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开展了无间隔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又好又快的诊疗效率。据申康中心数据显示CT、MR检查速度在全市综合性医院第一。科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放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举办过多种全国性专业学习班,为促进我国放射-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科室在岗正式职工109人,包括诊断组、技术组及护理组。科室拥有大型影像诊疗设备数,包括目前最先进的双源CT,640层CT,能谱CT,300排CT,64排螺旋CT、3.0T超高场磁共振和1.5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全数字胃肠造影机、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双能X线骨密度仪,另有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激光相机等设备器材。科室内PACS系统已全面应用,实现了数字化诊断及图像管理、存储及自助发放。医疗特色医学影像科诊治兼备、技术全面,在多层螺旋CT、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肿瘤的影像学早期诊断及非血管介入治疗方面,例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在心脑等血管性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在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类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方面如脑梗塞、脑卒中、脑退行性病变、阿尔茨海默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方面具有特色。开展了能谱CT、MR灌注、MRS及DTI等影像技术在肿瘤疾病的影像诊断应用,使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直肠癌等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达99%,准确率达98%。通过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小于2cm的早期肿瘤及小于1cm的转移性淋巴结肿瘤检出率提高至99%。开展了X线引导下的乳腺微钙化定位活检术、CT引导下肺结节穿刺活检术及CT引导下肿瘤穿刺介入治疗术等影像技术,临床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5%,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教学成果科室作为同济大学影像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着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任务,同时负责研究生、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的培养和影像医学的继续教育项目。学科近年来,学科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构建教改项目,教学效果显著优化,在以教授医学影像学基础知识为主要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中英文双语沟通能力,传授本领域目前国内外前沿研究方向及最新的临床应用进展。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及教学制度保障体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材是基础,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学方法是手段,教学质量是标志,针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的把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科室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的课程建设项目:主持完成了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同济大学重点课程MBBS医学影像学、同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同济大学“卓越课程”、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线上精品课程”等10项课程建设项目。2.科室以项目负责人身份获得的教改项目:同济大学“第十七期实验教学改革专项基金项目”、同济大学“全英文临床课程建设项目”等教改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研究课题多项。3.科室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的教学成果:获得同济大学“教学成果奖”4项。4.科室主编及副主编教材:编写了《影像诊断学》、《中华影像医学分子影像学卷》、《影像科医师手册》、《冠状动脉心肌桥:基础与临床影像诊断》、《核医学》、《海上影像百年辉煌》和《影像检查这样做更快更准》共12本教材。由王培军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影像医学-分子影像学卷》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5.科室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的教学荣誉: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同济大学“苏邦俊教学奖励金一等奖”、同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同济医学院“十佳导师”、同济医学院“泰禾卓越医学教育奖”、同济大学“十三五”科研工作先进个人。6.指导学员获奖:带教研究生多人次获评国家“励志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市“医苑新星”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超级博士后”、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同济临床医学院“优秀医学生”、医学院“启航杯”学术节论著类一等奖、全国临床技能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等奖项等荣誉。科研成果医学影像科是学科是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大学影像研究所、同济大学甲状腺疾病研究所、同济大学临床核医学中心、同济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是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兼对比剂使用和安全工作组组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挂靠学科。
详情

科室疾病

专家科普

64排螺旋CT辐射大吗
2021.07.05
CT利用X线进行检查,所以涉及辐射剂量问题。64排CT总体辐射剂量不大,患者做一次检查对身体几乎没有影响。 CT检查时,医生同时也会给检查患者做适当防护,特别是不检查的部位。尤其对射线比较敏感的部位,如甲状腺、性腺,使用铅衣进行遮挡,避免患者接受过多射线。 如果患者处于备孕或孕期,一般不建议选择CT检查。
郑少强副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科
10.05万
123
MRI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3.12.28
MRI检查有一些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安排合理时间、避免金属物体等。 一、安排合理时间 为确保磁共振检查的顺利进行,请按照预约时间提前到达检查室报到。由于磁共振检查需要较长的时间,迟到可能导致延迟检查和诊断,从而影响治疗。 二、避免金属物体 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强磁场环境非常重要,因此一切金属物体都不能带入检查室。为了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请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1、不要穿着含有任何金属的衣物,也不要化浓妆。 2、去除假牙、发卡、手表、硬币、钥匙、小刀等含金属物品。 3、不要带磁卡、信用卡、手机等进入检查室,以免消磁。 4、体内有金属异物者(如心脏起搏器、支架、内固定材料等),请提前咨询医生确认是否可以进行此项检查。 三、携带病历 在检查当天,请携带CT胶片、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供医生诊断时参考。 四、其他 1、在检查过程中,您需要静止平躺15~40分钟。对于儿童和不能合作的患者,应预先进行镇静处理;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应预先进行镇痛处理。 2、对于MRI增强检查,需要禁食至少4小时。 3、由于磁共振检查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如果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不宜进行此项检查。 参考资料:张剑勇,李博,罗新乐主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教育与就医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防治200问[M].华夏出版社.2021.04
李康安主任医师放射科
4428
139
PET-CT是什么,为什么辐射小
2023.12.28
对于PET-CT检查,其中的PET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是核医学的代谢、功能、分子成像的检查技术。而CT是计算机断层成像,是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主要能提供解剖结构的结构成像技术。而PET-CT是将两种技术同机融合,即将PET的代谢、分子、功能信息叠加在CT的解剖图像上。CT有辐射损害,但PET-CT检查辐射的实际总体水平较低,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其原因有两个方面,具体如下:1、示踪剂用量小及半衰期短:即所用PET成像的示踪剂18F-FDG,其用量较小,同时F-18的半衰期仅为109分钟,即在109分钟后,辐射变成原来的一半,24小时辐射几乎没有;2、低剂量CT:PET-CT虽然是全身的CT检查,但采用的CT扫描技术是低剂量CT,即通过降低管电压、管电流来控制CT辐射剂量,全身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只是正常CT的1/5。所以PET-CT的整个辐射剂量较小,完全在安全范围之内,据统计是相当于做胸部、腹部普通CT的平扫加增强扫描的剂量,所以1年内做1-2次PET-CT比较安全。
卜丽红主任医师PET中心
7.51万
62
更多专家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