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是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山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单位、内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创始人是我国内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在沈锡中主任的领导下,本科在2019-2021年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消化病学专科排行榜均居第三。目前科室医师42名,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13名;其中获博士学位35人。数位教授担任学会主任、常委及副主任委员,其中沈锡中教授担任上海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17名中青年骨干在学会各学组任职。
消化科设有两个独立的病区,共有核定床位106张,急诊周转部床位19张,年出院人数逾6500人次。专科门诊每周6天,同时设有脂肪肝、慢性肝病、食管胃静脉曲张随访、食管疾病、炎症性肠病、肠道微生态治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个专病门诊,年门诊人数逾34万人次。
【临床医疗】
消化科经数十年的积累,在现任主任沈锡中教授的带领下已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兄弟单位、独特的学科优势。学科亚专业齐全,尤其在门脉高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药物性肝病和脂肪性肝病)、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防治研究方面的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门脉高压亚专科能开展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所有相关诊疗技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设计严格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放射介入下治疗的综合治疗措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门静脉高压亚专科团队多科学协作、结合自身特长,在内镜治疗技术的改良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从应用证据到提供证据,改良了多项内镜治疗技术,成功诊治来自全国各地的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患者。
肝病亚专科建立了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及肝硬化综合防治体系。每年收治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顽固性腹水、肝肾综合征等肝硬化严重并发症逾500例,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处理领域,是目前国内收治病人最多、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专科之一。王吉耀教授和高虹教授的药物性肝病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疗研究,全球首先发现并证实“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的毒性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开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影像学无创诊断模型。脂肪肝专病门诊结合新型无创诊断技术,开展多学科合作,制定并优化个体化诊治方案,形成中山特色脂肪肝诊治亚专科。
胃肠病亚专科拥有一支以消化科为主体,普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药剂科及护理多学科专家参与的IBD多学科诊治团队,对IBD患者进行专业化的诊治和管理,诊疗水平居国内上游水平。
胆胰疾病亚专科在急重症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等疾病,诊治方面采取多学科合作,能够开展ERCP、FNA、经颈静脉肝穿刺、PTCD等相关技术,开展相关疾病的病理诊断研究、并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特色技术】
消化科是上海市第一批开展肝硬度值超声检测单位之一,每年完成肝硬度检测4000余人次。同时开展相关临床研究,结合病毒性肝炎专项大型研究队列,深度评估了肝硬度值超声检测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评价中的作用、门脉高压患者肝硬度值的无创诊断价值以及晚期血吸虫肝病患者肝硬度值的临床价值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相关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
开展门脉高压相关诊疗技术,能开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包括套扎、硬化剂、组织胶、弹簧圈等治疗,每年收治2000余例患者,并成立门静脉高压亚专科团队多科学协作,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
开展包括食道高分辨测压、24小时食道pH值/阻抗监测等胃肠道动力检测技术,每年完成300余例检查,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等食道动力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依据,特别是为贲门失迟缓症的患者开展经口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做好准备和随访工作。
2015年消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粪菌移植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并成立肠道微生态治疗专病门诊。目前拥有粪菌胶囊的制作设备,粪菌移植及肠道微生态临床研究已扩展到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
【科研成果】
消化科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慢性肝病诊治、肝纤维化机制、炎症性肠病、內镜治疗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计划、上海市重点课题等在内课题,近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其它各类省部级基金21项,以通讯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超过200篇,其中多篇收录于Lancet、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Endoscopy等影响因子20以上的全球顶级期刊。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重大奖项。